姜爽 劉偉娜 萬麗珠 孫亞男 朱兆武 梁群


[摘要] 目的 對于臨床中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探究其血脂、Hcy與D-二聚體水平改變情況及其存在的價值作用。 方法 本次研究隨機挑選2019年1月~2020年1月到院治療的275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與同期275例健康者進行研究,其中275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275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包括120例無斑塊亞組與155例斑塊亞組。分別對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血脂水平、Hcy水平及D-二聚體水平進行檢測并加以比對,同時比較無斑塊亞組和斑塊亞組Hcy和D-二聚體水平變化情況。 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患者血脂中HDL-C水平顯著偏低,而TC、TG、LDL-C、LPa、ApoA1和ApoB水平顯著偏高, Hcy和D-二聚體水平顯著偏高(P<0.05);與斑塊亞組相比較,無斑塊亞組患者Hcy和D-二聚體水平顯著偏低(P<0.05)。 結論 臨床中患有缺血性腦卒中疾病患者,其Hcy水平、D-二聚體水平及血脂水平均處于增長狀態,針對以上三項指標進行檢測可為后期的治療以及診斷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缺血性;腦卒中;血脂;Hcy;D-二聚體
[中圖分類號] R743.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0)27-003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Hcy, D-dimer and blood lipid levels and the value and function of their existenc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In this study, from January 2019 to January 2020, 275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nd 275 healthy people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 later was classified as the control group(n=275), and the former was classifi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n=275), in which the non-plaque subgroup(n=120) and the plaque subgroup(n=155) were included. The blood lipid, Hcy, and D-dimer levels in patie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and the changes of Hcy and D-dimer levels in patients of the non-plaque subgroup and the plaque subgro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level of HDL-C in blood lipid in patie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while the levels of TC, TG, LDL-C, LPa, ApoA1 and Apo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the levels of Hcy and D-dim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s well(P<0.05). Compared with the plaque subgroup, the levels of Hcy and D-dimer in patients of the non-plaque sub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P<0.05). Conclusion Hcy, D-dimer and blood lipid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ischemic stroke are all increasing. Detection of these three indexes provides reliable reference for later treatment and diagnosis.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Blood lipid; Hcy; D-dimer
臨床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便是腦卒中,該疾病包括出血性卒中及缺血性卒中,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不僅對患者的個人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同時直接影響到患者的個人生活質量,特別是年齡較大的人群[1-2]。現今據相關研究人員調查發現,該疾病已經逐漸開始趨于年輕化。患者之所以會出現缺血性腦卒中,與自身的腦部供血呈直接關系,引起患者出現腦組織的缺血、缺氧,病情嚴重者可致不可逆性腦損傷[3-4]。而患者出現缺血性腦卒中癥狀主要是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相關學者通過實驗指出,動脈粥樣硬化和血脂、Hcy、D-二聚體之間存在緊密聯系[5-6]。因此,本研究隨機挑選2019年1月~2020年1月到院治療的275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與同期275例健康者進行研究,探究其血脂、Hcy與D-二聚體水平改變情況及其存在的價值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慎重研究決定并予以批準,并對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義進行充分說明,使其充分了解后,患者及家屬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參與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隨機挑選2019年1月~2020年1月到院治療的45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與同期450例健康者進行研究,其中275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54例,女121例,年齡42~76歲,平均(58.63±9.32)歲。275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觀察組,包括120例無斑塊亞組與155例斑塊亞組,其中男147例,女128例,年齡42~72歲,平均(59.93±9.5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以上275例觀察組患者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7]中與缺血性腦卒中相關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出標準
納入標準:(1)經過本院相關工作人員詳細講解后,在患者處于完全知情狀態下,患者出于自愿情況下簽署《知情同意書》參與研究;(2)經CT檢查后確診為腦卒中疾病者;(3)無嚴重器質性疾病者。排出標準:(1)由腦出血而引發的腦卒中者;(2)患有嚴重腎肝疾病者;(3)在近期時間段接受其他外傷手術者;(4)患者為心源性腦栓塞者;(5)哺乳期或孕期者。
1.4 方法
針對275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及275例健康者叮囑清晨需保持空腹狀態,并抽取3 mL肘部靜脈血作為樣本,放置半小時后,3000 r/min離心,離心時間為10 min,隨后放置于-20℃的冰箱中備用。
檢測:選用全自動生物化學分析兩組血脂各項指標: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載脂蛋白A1(ApoA1)、載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
血清Hcy水平采用循環酶法進行測定,而D-二聚體水平則采用雙抗體夾心法進行測定。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血脂水平變化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血脂中HDL-C水平顯著偏低,而TC、TG、LDL-C、LPa、ApoA1和ApoB水平顯著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Hcy和D-二聚體水平變化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Hcy和D-二聚體水平顯著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無斑塊亞組與斑塊亞組Hcy和D-二聚體水平變化情況比較
與斑塊亞組相比,無斑塊亞組患者Hcy和D-二聚體水平顯著偏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老齡化趨勢的發展,大多患者對此疾病的認識度不高,在前驅癥狀出現時未及時地進行自我保護,使疾病突發導致較高的致死率。患者出現缺血性腦卒中是因為自身腦部血液供應異常,形成血栓與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引發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疾病發作[8-9]。就目前而言,臨床一部分研究人員將血清中Hcy視作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病的一項獨立因素,其水平若升高則會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損傷,從而導致血小板凝聚速度加快,同時血管內平滑肌的增生不斷加劇,形成動脈粥樣硬化[10-11]。D-二聚體通常是被臨床用于評估人體血管類疾病的一項重要指標,若患有腦卒中疾病的患者病情越嚴重則該指標水平便會隨之上升,一旦該指標過高,則會促使患者腦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斷增加[12-13]。并且,有研究人員發現并指出,動脈粥樣硬化與血脂升高有直接關系,引起患者出現腦卒中的核心因素是動脈粥樣硬化[14]。臨床中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者自身血液變成高凝狀態,若血脂不斷升高則會出現血流緩慢、攜氧能力低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從而降低腦血流,缺血性腦卒中和腦血流降低呈直接關系。由此可見,針對引起疾病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加以評估,可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為后期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血脂中HDL-C水平顯著偏低,而TC、TG、LDL-C、LPa、ApoA1和ApoB水平顯著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Hcy和D-二聚體水平顯著偏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斑塊亞組相比,無斑塊亞組患者Hcy和D-二聚體水平顯著偏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王璐等[14]通過實驗證明,觀察組治療前 Hcy、hs-CRP、BNP 和血漿 D-D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 Hcy、hs-CRP、BNP和血漿D-D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血清Hcy水平與hs-CRP、BNP 和血漿D-D水平呈正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該實驗結果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據易建業等[15]指出,與研究組患者血清Hcy、ox-LDL、D-D 水平相比較,對照組顯著偏低(P<0.05)。隨著NIHSS評分和梗死灶面積的增加,研究組患者血清Hcy、ox-LDL、D-D水平均增高(P<0.05)。完全型和進展型腦卒中患者血清Hcy、ox-LDL、D-D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進展型患者血清Hcy、ox-LDL、D-D水平均高于完全型(P<0.05),該實驗結果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見,Hcy水平上升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D-二聚體水平越高則斑塊越多,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越嚴重。血脂過高不但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快速產生,同時還將使紅細胞變形性降低,促進血小板和紅細胞的凝聚性,增加血液的黏稠度。
綜上所述,臨床中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情的發展和發生與血清Hcy、血脂和D-二聚體水平呈緊密關系,針對以上三項指標進行檢測,可提前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同時還能為后期的治療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需增強該方面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施新,王瑩,馬清科,等. 老年輕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認知障礙與血清β2微球蛋白的關系研究[J]. 中國卒中雜志,2020,15(1):40-44.
[2] 趙彥坡. 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體、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及其意義[J]. 臨床軍醫雜志,2017,45(7):736-738.
[3] 王愛英. 血漿NT-proBNP、D-D及血清Lp(a)動態檢測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疾病診斷及病情評估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醫刊,2017,44(23):73-75.
[4] 桂心,謝小紅,張仁榮,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腦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D-二聚體的臨床意義及相關因素分析[J]. 實用醫學雜志,2015,(18):3024-3026.
[5] 王雅杰,張愛明,朱開功.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D-二聚體的動態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 世界臨床醫學,2016,10(16):12,14.
[6] 黃森昌,鄧潤杰.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腦梗死的臨床意義[J]. 中國醫藥科學,2018,8(7):236-239.
[7]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8,51(9):666-682.
[8] 許安祥,楊聰慧,陳穎,等. 補陽還五湯防治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臨床研究[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7(12):126-129.
[9] 陳孝紅,周濤,馬潤,等. Lp-PLA2與H型高血壓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8, 39(13):1615-1618,1621.
[10] 彭敏,汪玲,邵華遠,等. 膳食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血清脂蛋白、C反應蛋白及高半胱氨酸的影響[J]. 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9,27(10):750-754.
[11] 崔春麗,李文磊,駱守真. 天麻鉤藤飲輔助治療痰瘀阻絡型急性腦梗死及對血管內皮功能、Hcy、D-二聚體和hs-CRP水平影響的臨床研究[J]. 世界中醫藥,2019, 14(4):130-133.
[12] 石瑜,李可,劉秋紅. 血清IL-33對急性缺血性腦卒診斷及預后的臨床價值[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8, 39(22):2617-2620.
[13] 劉金,石秋艷,范亞霞,等. 血清特異性蛋白表達水平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腦水腫嚴重程度關系的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8,47(13):1492-1495.
[14] 王璐,鐘琪,畢曉瑩. 急性腦梗死患者Hcy ox-LDL D-二聚體的表達水平及意義[J]. 安徽醫學,2018,39(10):1268-1271.
[15] 易建業,申艷華. 血清D-二聚體、纖維蛋白及血小板與妊娠期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分析[J]. 臨床研究,2019,27(12):42-43.
(收稿日期:20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