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我在近些年授課中發現,注重審美意識的培養,對于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體驗豐富的審美情感,實現身心和諧統一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但是審美意識的培養往往會被很多教師忽視,這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受到影響。我根據這些年的實踐經驗來談一談怎么樣在舞蹈校本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一、結合本校實際,對舞蹈校本教材進行精編。
現階段中、小學的舞蹈校本課并不像專業舞蹈院校選擇高規格的舞蹈教材,而是根據教師自身的實際水平來選擇作品和教學內容,大多也會選擇以基本功訓練為主的教學內容。校本課程內容的選材大多比較傳統,或者舞蹈作品過于簡單、質量比較低,忽略了舞蹈內在的審美情趣,削弱了舞蹈校本課的感染力。而專業的舞蹈教材,對中小學的校本課程的實施來講難度過大,因此教師應該結合當今藝術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本校實際情況包括: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民族環境、和社會人文等環境、學生自身素質等,來編寫本校的舞蹈校本教材,以此為根據編寫出的教材才能更具有特色和實用性。
二、開拓視野,了解舞蹈風格,感知舞蹈的美感
在舞蹈校本課上大多數專業教師只注重舞蹈和基本功的教學,往往忽視了舞蹈文化的滲透,這就會導致學生了解不到作品的背景和更深層次的含義,從而阻礙了理解作品和對舞蹈表現力,削弱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所以拓寬學生的舞蹈視野,豐富課程內容,不局限于有限的課程,要充分展現來源于大自然的、民族積淀形成的、世界文化形成的、生活環境形成的各種舞蹈表現形式,了解不同舞蹈風格的淵源,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蘊含在舞蹈中的美,才能在舞蹈中體現美。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的準備上搜集大量的關于課程內容的拓展資料進行篩選,在授課的同時邊示范邊講解,必要時簡短播放影音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體驗,以便達到更好的審美感知效果。
三、提高專業教師的自身素質,不斷創新教學方法
首先在當今不斷繁榮發展的藝術環境當中,專業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定期參加培訓、藝術交流、采風等有益于豐富個人藝術素養的活動,關注藝術教育動態,博覽世界和我國傳統民族及現代的優秀舞蹈作品,提高藝術文化修養,增強舞蹈表現力。
其次、教師自己應首先具有一定的審美觀念,善于從教材中感受美、提煉美,將大量美的因素融入到學生掌握舞蹈動作的過程中去。使美的因素成為學生掌握舞蹈動作的特殊工具。
雖然舞蹈校本課是一種肢體表演藝術,但是很多優秀作品中的服飾、場景、和一些更高標準的難度動作在校本課上完全展示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豐富美感體驗。
四、校本課與藝術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要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舞蹈藝術實踐活動,例如:參加比賽、演出、考級等活動,把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舞蹈實踐中去。注重學生對舞蹈知識的應用,體驗、賞析和創造,實踐活動是教學活動的延伸,它們是相輔相承的。通過表演、欣賞、比較,來提高審美標準,找到自身的差距,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舞蹈和表演舞蹈的情緒,達到展示舞蹈美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懂得欣賞、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對美的展示
在校本課教學中,學生的舞蹈基礎參差不齊,對舞蹈的接受能力也相差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老師首先要做到讓自己的語言和情緒平和下來,尤其對舞蹈基礎差,接受能力慢的學生要多給予鼓勵。舞蹈課是師生面對面的交流,老師的語言、表情和情緒的投入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動作完成質量差的情況下,千萬不要出現挖苦、諷刺的語言,要認真、耐心的輔導,只要有一點點進步,就要馬上進行鼓勵,會讓學生自信心增強,大膽的去做動作。教師也應及時找到導致動作不到位的問題,進行及時修正,在糾正中的語言要注意,比如是肩的問題,就要說:“肩部動作再怎樣一點就會更好”或者“你看老師的肩部的動作和你的動作有什么差別”等這樣的語言,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中接受舞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激發學生對美的展示。
六、創設良好的舞蹈教學環境和氛圍
舞蹈教室內的布置要有舞蹈藝術氣息,比如:墻上掛一些著名舞蹈家的劇照,一些優秀作品的造型畫,學生演出比賽的賽照等,讓學生置身于教室中就產生學習的動力。課前、課后維護好舞蹈教室內的整體環境,給人干凈、整潔的感覺;要有充足的教學設備,舞蹈教室內的影音播放設備、舞蹈訓練設備:把桿、墊子、墻鏡等。舞蹈教室溫度要合適、光線充足、空氣流通性好,地板要軟硬適中,避免在訓練中可能造成的傷害。
在校本課堂上還要創造良好的上課氛圍,教師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感染力帶動課堂上的氣氛,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愉快的完成課程,讓學習變成一種樂趣,對舞蹈校本課充滿期待,會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以上是我在這些年在舞蹈校本課實施中總結的方法和建議,那么隨著我國藝術教育的不斷發展和審美意識的不斷提高,校本課程的開發也會更加精益求精,為學生打開一扇明亮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