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桔
摘要:在學校教學中,數學教學內容和主題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更加注重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能力,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對學生學習更深層次的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老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創新教學模式,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綜合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意識培養
由于小學數學本身比較枯燥,難以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鼓勵同學多發言,勇于提問,但是由于學校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老師在授課過程中以講授教學為主要模式,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在課堂中無法形成有效的互動。在新課標的要求下,老師應該提高課堂交流的效率,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提問,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這有利于學生對更深層次的問題的理解和學習。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小學數學對于很多同學來說,比較枯燥乏味。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比較被動,沒有參與性。如果老師能夠在課堂上多引入一些有趣的問題和具有參與性的話題,學生就會對數學課堂有不同的理解,提高學生上數學課的積極性[1]。另外,數學教學本身要以學生為主,因材施教,老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帶著問題聽講的習慣,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興趣。例如老師在數學講授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情境教學模式,引入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同學進行討論,或者是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組別,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試著去解決,這樣既培養了同學勇于發言的信心,還可以通過討論交換彼此的見解,更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針對性的輔導。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的講授中,如果學生能夠有問題的意識,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學會總結數學題的邏輯性、明白出題人的意圖,更好的提升解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更加快速的解決數學問題。
3、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小學數學中,問題意識的灌輸與培養除了可以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將數學和生活聯系起來。課堂中,老師注重將生活和數學進行結合,將枯燥的數字和生活中的事情放在一起分析,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字[2]。久而久之,學生便會養成勇于提問,勤于思考,靈活運用數學的能力。這樣的學習方式也會滲入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能力。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幾點方法
1、制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氣氛
很多學生由于對老師不熟悉,不敢在課堂上發言,在課堂中制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能夠幫助學生克服不敢提問的心理,讓學生敢于發言,和老師共同討論分析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對稱的含義時,可以將知識點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比如舉例中國古建筑,常常是左右對稱,再如自然界中的動物,蜘蛛、蝴蝶等讓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事物的特征,然后在將問題以分組的形式讓同學們討論。這個時候,學生可能會有疑惑,為什么這些事物左右能夠互相重疊,再將對稱的概念引入,學生就能夠很好的理解了。將抽象的數學概念通過生活事物具體化,為學生創建清晰可見的現象,加深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老師可以在此問題上進行延伸,讓同學收集不同的形狀,討論那些是對稱的那些是不對稱的,通過小組觀察和討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主動思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夠促使學生不斷的學習和進步。老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趣味問答,這符合學生的獵奇心,有助于學生主動探索。例如,老師可以讓同學課下進行試驗,在一個杯子中裝滿沙子,然后在將水倒入杯子中,觀察最后會發生什么。同學會發現,水仍然能夠注入到杯子中,而不會開始就溢出來,老師再通過講解沙子之間是有空隙的,讓學生在理解數學的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動手實操認識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往后的生活中,帶著數學的思維去觀察生活,進行思考。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助于學生在課下對數學知識思考,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3、引入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數學教學中,老師需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與老師溝通,通過與學生的溝通細心判斷學生近期的學習情況,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指導,有助于因材施教,提高班級的整體成績。例如在學習梯形的面積計算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準備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各種教具,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拼接,發現各種形狀間的聯系,利用以前學習的知識推算出梯形的面積。在課堂中,讓學生自己動手,積極參與其中,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索,有利于學生學習難度更高的知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提倡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主動學習,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掌握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倪玲.試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意識”利用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6(5)
[2]白靜文.小學數學教學創設問題導入新課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