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曾昊瑋
摘 要: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新技術,與圖書館數字版權管理相結合,可以優化圖書館數字版權管理。本文梳理區塊鏈技術在圖書館領域的研究現狀,構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版權保護機制,試圖尋找圖書館數字版權管理的新路徑。
關鍵詞:區塊鏈;圖書館;數字版權管理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147
1 引言
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信息化規劃中》指出[1],要加強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基礎研發和前沿布局,首次將區塊鏈技術上升到國家層面。隨著區塊鏈技術應用范圍的擴大,其必將為圖書館數字版權管理帶來新的思考。圖書館應積極引入區塊鏈技術,探索區塊鏈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場景,助推區塊鏈技術與數字版權管理的融合,優化圖書館數字資產管理,促進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助推新型智慧圖書館建設。
2 區塊鏈在國內外圖書館界的研究現狀
檢索時間為2020年5月24日,限制時間區間為2009至2020年,以blockchain/區塊鏈為檢索主題,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中國知網CSSCI和核心期刊數據庫分別進行中英文檢索,各得到6648和1879篇文獻。國外文獻主要集中在電子與電氣工程、電信、計算機等學科領域,圖書館學科領域僅占42篇。國內文獻主要集中計算機、金融、通信經濟等學科領域,圖書館學科領域僅有45篇。
2017年起,國外學者對區塊鏈+知識產權、區塊鏈+版權的關注逐漸增多。Ruzakova O A和Grin E S(2017)認為區塊鏈技術對現有版權登記系統的優化可以替代現有的知識產權數據庫,能減少版權登記和維持登記冊的費用,減少不必要的中間人[2]。Tresise A,Goldenfein J,Hunter D(2018)認為區塊鏈技術對版權法的影響主要來自五個方面,分別是版權登記,開放的數字版權管理系統的建立,自動許可的發展,對集體管理組織需要的減少,和孤兒作品的識別[3]。Sumeer Gul和Shohar Bano(2019)系統闡釋了包括區塊鏈、大數據等在內的智能技術,以及這些技術是如何促進智能圖書館的高效運行[4]。2016年以來,我國圖書館領域學者開始將眼光投向區塊鏈研究。早期研究主要探討的是區塊鏈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場景及適用性研究,應用文獻計量和知識圖譜等方法概述我國區塊鏈研究的現狀和圖情檔學科領域的區塊鏈研究的趨勢和熱點。聶靜(2017)提出引入區塊鏈技術,加強數字版權的全過程管理[5]。陳小平(2018)認為區塊鏈技術與圖書館的結合將改變讀者利用圖書館的方式,加快圖書館智慧服務的進程[6]。
筆者通過對上述文獻的梳理發現,區塊鏈技術在圖書館中的研究尚少,區塊鏈與圖書館知識產權管理結合的研究更是少。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時間戳等特點十分符合圖書館數字版權管理。本文將構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版權保護機制。
3 構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版權保護機制
3.1 以點對點技術為基礎的圖書館數字版權確權模式
確權是資產流通的前提,是權利人合法享有并使用版權受到版權法保護的邏輯起點。依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自動獲得版權”制度存在無法完全保證權利主體的真實性的弊端。特別是在圖書館的開放存取模式下,增加了圖書館提供的各類型學術成果被剽竊和盜用的風險。此外,由于數字信息和網絡產品內容豐富,創作內容形式的多樣和創作人合作形式的多樣,導致確認作品所屬權利人困難。
點對點技術下的數字版權管理可以提供一種不可更改的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共信機制使得各種形式的作品的創作全過程數據都可以及時、準確、同步地進行全鏈記錄、全鏈展示,難以篡改和偽造,所有節點共同承擔數字版權的監督和公開查詢的工作,記錄數字版權的流轉過程,從而實現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版權確權管理,弱化因社會其他因素對圖書篡改造成的確權問題。
3.2 以智能合約技術為基礎的圖書館數字版權交易模式
版權交易中存在著權利人和作品使用人信息不對稱、版權中介組織壟斷市場版權權益分配不合理、法律監督不到位等問題。圖書館豐富的原創產品在版權交易中容易遇到版權沖突問題,而智能合約是一種以數字形式定義的計算機協議,用于促進、驗證或者執行合約的協商或者履行,或者使合約條款終止與失效[7]。基于這一特性,圖書館可為圖書館區塊鏈上的用戶提供數字產品確權后的授權服務。
智能合約技術下的數字版權交易可以理解為圖書館與用戶按照交易規則編碼,形成智能合約,實現合同自動履行,完成版權的購買贖回以及購買支付。并將過程返回第三方[8]。圖書館可以通過智能合約完成與用戶預先約定的協議,根據交易規則,一旦預先約定的協議滿足,合同將自動執行,圖書館和用戶個人都無法阻止合同的履行。這種方法對版權交易進行了數據較密,有效保護了權利人,可以解決圖書館、出版社、館配商之間的版權交易問題。
3.3 以時間戳技術為基礎的圖書館數字版權溯源機制
時間戳相當于一個加密后的證據鏈,用戶把特定時間內的信息打包成塊蓋上時間戳,該時間戳與上一個和下一個區塊相連,每個區塊之間首位相連,最終形成區塊鏈。區塊鏈用戶在每一個區塊上蓋上時間戳,根據一致性原則更新賬本,形成一個不可更改的數據庫。
區塊鏈時間戳具有單向性和可溯源行的特征,與互聯網結合將成為數字產品溯源的利器。一方面,區塊鏈時間戳即時生成并附著于作品,永久留存、不會丟失、不能篡改,可以跟蹤、回溯版權確權和作品使用情況,客觀準確地記錄、定位和鎖定各種使用行為(包括侵權使用行為)。另一方面,圖書館可以利用區塊鏈時間戳具有唯一性對數字版權進行有效管理。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7/content_5153411.htm,2016-12-27.
[2]Ruzakova O A,Grin E S. APPLICATION OF BLOCKCHAIN TECHNOLOGIES IN SYSTEMATIZING THE RESULTS OF INTELLECTUAL ACTIVITY[J]. VESTNIK PERMSKOGO UNIVERSITETA-JURIDICHESKIE NAUKI,2017,4:508-520.
[3]Tresise A,Goldenfein J,Hunter D. What Blockchain Can and Cant Do for Copyright[J]. AUSTRALI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JOURNAL,2018,28(4):144-157.
[4]Sumeer Gul,Shohar Bano.Smart libraries: an emerging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ical habitat of 21st century[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19,37(5):764-783.
[5]聶靜.從Vive Paper看出版業的未來[J].編輯之友,2017(06):15-18.
[6]陳小平.區塊鏈技術在圖書館智慧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情報,2018,38(11):66-71.
[7]何小東,易積政,陳愛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進展與發展趨勢[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8,40(06):615-626.
[8]張婷.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資產確權交易模型研究[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9,17(01):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