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菡若
【摘 要】在小提琴演奏的眾多技巧中,揉弦是每位小提琴演奏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演奏技術,揉弦能給原本平淡無奇的旋律帶來無限生機,可極大地豐富音樂構思,表現出演奏者對作品的深刻理解。
【關鍵詞】小提琴;常用揉弦技巧;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J62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4-0062-02
揉弦是小提琴演奏過程中最常用且必不可少的基本技巧,揉弦對音樂注入的生命力,可使原本單調的音色變得富有表情色彩。而真正美妙的揉弦出自演奏者對揉弦動作及方式的運用自如。
一、小提琴腕揉和臂揉的練習方法及運用技巧
小提琴演奏中目前最常用的揉弦技巧分為腕揉和臂揉。雖然一種是腕揉,一種是臂揉,但在腕揉的同時必然會牽動到手臂,手指也要配合在琴弦固定音高上來回晃動,如果只是手腕運動,手臂、手指不參與運動的揉弦是不可能產生良好的音色的,只不過腕揉的動作相對于臂揉要小得多。而臂揉則更需要與手腕及手指的相互配合,只動手臂而手腕不參與運動的揉弦更是不可能的。正確的揉弦方式是手臂、手腕、手指三者間共同配合產生的連帶式運動。并且兩種揉弦所表達的情感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演奏情感較為單一、平穩、輕快的作品時,可使用以手腕動作為主的腕揉,比如在演奏巴洛克或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時,可使用幅度較小的揉弦;而在演奏情緒較為激烈、亢奮、悲壯的作品時,則是以加強下臂的動作來推動腕部和指尖的運動進行揉弦,比如在演奏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片段時,就需要大幅度的手臂揉弦為其音樂進行渲染。
在演奏不同情感的樂句或漸強漸弱的音樂時,可使用不同幅度的揉弦。加大揉弦幅度可使音樂更具感染性,當我們需要增大音量時,除了右手運弓幅度需要加大,可配合大幅度的臂揉,使音色變得更為寬廣;回到弱音時,右手運弓幅度縮小的同時,配合幅度較小的腕揉,音色更為柔和、甜美、細膩。
腕揉適用于演奏情感不太激烈、舒緩細膩的音樂。我們需以手腕部位為發力點,在手腕進行前后運動的同時,帶動手指在指板上進行輕微的前后滾動,此時手腕會輕微地帶動小臂參加此次運動。
表達情感激烈亢奮的樂曲片段時,光用腕揉就遠遠不夠了,可用臂揉的方法對樂曲進行音樂處理。跟腕揉不同的是,臂揉是以小臂為發力點,帶動手腕、手指的運動,手掌和小臂保持直線,成為一個整體,手腕部位沒有多余的動作,小臂動作以手肘為支點,小臂與手腕進行一系列連帶動作,但不要過分牽動到大臂,肩膀及手臂的肌肉需放松,不能緊張,否則會造成左邊肩膀酸痛的錯誤練習方法。
無論哪種揉弦,左手指尖關節都是這兩種揉弦中不可缺少的活動點,指尖關節在揉弦中始終要保持松弛、靈活、有彈性,如滾珠一般。剛學習揉弦時,用三把位學習相對于其他把位是最易進行的,因為三把位的位置剛好能夠使左手手掌根部觸碰到小提琴的側板,側板能夠成為左手手部可依附的支撐點。有個方法可讓大家參照學習: 可以在琴頭上裹層海綿或軟布對琴頭進行保護,夾好琴后,將已保護好的琴頭抵在墻壁上(也可以將琴頭放到柔軟的地方固定好),左手放到A弦三把位位置,先做揉弦的無聲練習。也就是右手暫時不用拉響,首先按好1指對應的re音,其他手指自然彎曲下垂不觸碰到琴弦,1指指尖在A弦上站穩后找到合適的按指力度,不要用太大力度按弦,否則會造成手腕緊張僵硬。需注意的是,揉弦并不是指尖來回滑動離開準確音高。手指在琴弦上站穩后,指尖關節放松且富有柔韌性地向琴頭方向拉伸出去,此時指尖關節處呈扁形下躺姿勢,然后指尖關節再回到原位,手指在原位自然彎曲,此后再次將指尖關節拉出去,之后再回到原位,以此反復進行指尖關節的凹凸動作練習。可先用一拍揉兩次、一拍揉四次等逐漸遞增揉弦速度的方式進行練習,并且四個指頭和四根弦都要練習到,以此類推,直至一拍可以進行無數次的由慢至快的揉弦無聲練習。需注意的是,在練習時要控制住揉弦的節奏和幅度,要使之均勻,因為手部緊張時,揉弦音色必定是快慢不均的。在練習時還需保持音準和揉弦幅度的均勻,有部分學習者揉弦幅度過大,這樣容易造成音準不佳的情況;還有部分學習者在揉弦時速度太慢,這樣聽上去的音色則是拖拉的、不干凈的。當手指出現僵硬、緊張、虎口捏琴頸、指尖不夠靈活、手掌緊貼琴頸等類問題時,揉弦聽起來就會顯得很不自然,幅度也會很小,甚至會使整把琴都搖晃起來。造成關節不靈活的一點就是手指過于緊張并且按弦過于用力,如出現此類情況,手指關節當然就無法移動了。所以需要找到一種合適的力度,也就是在手指按弦力量適中的基礎上同時加入不妨礙指關節的彎曲運動。學習揉弦時應該先從小幅度的揉弦開始,掌握好小幅度揉弦后,循序漸進地加大揉弦的幅度。如果在練習時出現音準不佳等困難情況,可再次回到無聲練習,把揉弦的動作加以鞏固。
二、每個手指揉弦的訓練方式
從1指開始,手指第一關節在固定的音符上前后移動時,應當是很松弛的,但這種松弛不能離開固定的音高,否則音準會出現明顯的偏差,指尖關節有節奏地并且彎曲自如地做前后晃動的動作,這樣就可以使原本單調的音色變得優美。
錯誤的方法是:虎口緊捏琴頸后導致按指太緊,左手緊張,以至于手部和手指關節都無法活動,這樣的局限性使手指不能自如地來回彎曲,揉弦幾乎沒有幅度可言,手部緊張阻止了揉弦的動作,從而幾乎聽不到揉弦的聲音。如果放松手部,使虎口不再緊捏琴頸,手指放松,這樣指關節就可以呈自然彎曲狀在準確的音高上做前后移動了。
2指更適用于初學者學習揉弦,因為手部以2指為中心會使手掌更加平衡,手圍繞這個中心點做前后運動更加方便,所以2指揉弦比1指和4指更容易。如果手掌緊張抓住琴頸,則會使得手腕前后移動扭來扭去,雖然手腕的晃動看上去很像是在揉弦,但指間其實并無任何晃動。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手腕前后移動其實是因為手指按弦過緊而指間不能晃動(這種方法也并不是腕揉)。而有些學習者可以很快地晃動手腕進行所謂的“揉弦”,其實他們只是用手抓住了琴頸并且僅僅晃動了手腕,這樣的揉弦方法顯然是白費力氣的,因為指尖關節本身并沒有任何的改變,而是僵硬的。
3指與2指一樣,因為3指所處的位置使指尖關節在按弦時已經處于一個較為放松的角度,使用3指揉弦在初學階段也是比較容易的。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4指揉弦是最為困難的,因為4指相對于其他手指來說最為弱小,手部用4指支撐也不會平衡,特別對于4指較短的人來說,按弦時必須努力伸張小指,這樣4指就沒有太多自由活動的空間了。所以4指指尖應在琴弦上做原地畫圓圈式的運動進行揉弦,這樣用4指來進行揉弦的學習就相對容易得多了。
除了四個手指需放松之外,大拇指的放松也是不可忽視的。當拇指放松時,拇指的指腹在揉弦時可以隨之晃動,當我們進行大幅度揉弦時,拇指指腹會有明顯的晃動,但拇指本身并未移動,也并沒有改變與琴頸的接觸點。如果拇指緊捏琴頸,則會阻礙指腹的晃動,其余四根手指隨之緊張,從而會使小提琴也跟隨著前后顫動。拇指與琴頸的接觸點也非常重要,虎口和琴頸之間需保持能放入大約一個手指的距離,千萬不能用虎口去抬住琴頸揉弦,否則會造成左手肌肉和神經緊張,并且會使小提琴隨之晃動。
三、高低把位揉弦的區別及練習方法
在三把位上鞏固好揉弦后,就可進行低把位揉弦練習了。在一、二把位進行揉弦練習初期時,由于失去在三把位上可以依附的小提琴側板支撐點,學習者如果感到揉弦困難,可先夾好琴,并用右手將幾個指頭填入到手腕和小提琴側板之間,進行輔助支撐練習,這樣就可以幫助手臂位置固定進行揉弦練習。當學習者習慣這種揉弦后,可試著將手指抽出,并能夠離開這種支撐依附而獲得獨立。在低把位揉弦時,食指不要緊捏琴頸。在高把位(四把位及四把位以上把位)揉弦時,手的角度發生了變化,特別在演奏G弦時,需把手肘收向身體右側,大拇指隨著把位的升高而逐漸移動到琴頸下方,手腕部位也會隨著把位的升高逐漸彎曲并逐漸提高,但指關節仍然需要保持韌性及靈活度,并可自由活動,這樣就有足夠的余地來做揉弦的動作。如果把拇指移回到琴頸側面的原位,也就是一至三把位時大拇指所處的高度,只用其他手指在高把位揉弦,這樣會使手和肩膀相互妨礙無法自由活動。而且在高把位揉弦時,手指自然伸直,揉弦會顯得較為困難,所以高把位要使用臂揉來揉弦,這也是為何需要先學習好換把后再進行揉弦練習的關鍵。
音準的掌握在揉弦時也是很關鍵的問題。很多學習者在揉弦時音準總會出現不穩定的狀況,這是由于揉弦時用過于夸張的幅度或者揉弦速度過慢,并且手指沒有站穩的情況所造成的。所以要在相對放松的情況下,找到合適的按指力度使手指站穩在指板上,要在揉弦時注意控制好揉弦的幅度。
四、讓揉弦連貫起來
連貫性揉弦是指揉弦時揉弦動作不能斷開,揉弦的音色不能停下來。在演奏完一個音符并將要開始下一個音符演奏時,通常會因為手指抬得過高而只能用力朝指板落下,此刻揉弦就很容易中斷了。手指抬得過高,其注意力只會放在手指落下時的動作來進行按弦,與正在揉弦的手指動作形成明顯的沖突,揉弦也就此中斷了。因此演奏時需提前做好充分的按指準備,指尖離琴弦近一些,揉弦就容易連貫起來。另一種情況是等音符演奏出來后才進行揉弦,而此時又已經接近下一個音符的演奏,所以揉弦聽起來顯得短促且與前后音符間相互斷開。平時可多選用連弓的方式對音階來進行手指遞進的連貫性揉弦練習,熟練后可用琶音隔指練習,要注意保持揉弦的持續性,不要斷開。
五、結語
學習揉弦切勿心浮氣躁,不可急于求成,不能在一個步驟還未能完全掌握前就急切進入到另一個步驟的學習,要想求得優良的揉弦為音樂帶來的美好效果,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方可達到,但最后獲得的回報也是非常值得的。
參考文獻:
[1]趙惟儉.小提琴教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3.
[2]加拉米安.小提琴演奏和教學的原則[M].張世祥,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2.
[3]趙薇.小提琴基本口訣60條[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