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翠
摘 要:“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捉高,食品安全問題特別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逐步突顯。農產品是食品加工的原材料,其質量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和諧穩定。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質量安全問題;對策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318
1 遂寧市產品質量安全現狀
1)“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知曉率不高。目前許多大中城市都實施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加強了對蔬菜、畜禽產品、水產品的農藥殘留和有害物質的檢測,沒有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質量檢測合格的農產品不得上市銷售。而對此“行動計劃”,該市基層干部、廣大農民知之不多,不甚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只限于農業系統內部知曉,還沒有形成全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民的統一行動。
2)通過無公害產地認定的基地規模不大。目前已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的品種69個,面積398萬畝,只占耕地面積的38%,全市尚未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定。
3)獲得優質農產品的品牌數量不多。目前全市獲得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的農產品品牌共有69個,主要集中在茶葉和水果,而關乎市民生活的大宗農產品和蔬菜的優質農產品的品牌數量較少,且品牌產品的生產規模不大,全市至今無一個有機食品,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4)安全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和地方標準不全。發達國家用完整、系統的生產技術標準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國內才剛剛起步,大宗農產品的生產技術標準由省級以上部門制定,地方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技術標準可由地方制定。而我市目前尚未有農產品的地方標準,所以推行標準化生產難度很大。
2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農業生產管理方式,形成了忽視衣產品質量安全的,由此形成完設的主要因素句在農產品市場供應短缺的年代,農業生產一直以增加產量為第一目標,整的生產管理方式,時至今日,這種管理方式仍在生產中發揮主導作用。在這種管理方式的主導下,農民們更多地關心成本多少、產量高低、價格貴賤、管理難易,而忽視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尤其對“產而不食”的農產品的生產往往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有蟲就打藥,見病就防治。有時明知甲胺磷、呋喃丹等劇毒農藥有害,但因其殺蟲譜廣、藥效時間長、相對成本低,也要在生產中使用。
2)分散的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的組織實施。在現行的家庭承包生產經營體制下,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而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最重要的環節是對整個生產過程按照標準化的生產技術規程進行全程控制,協調統一所有生產者的管理。分散的生產經營體制,小規模的生產經營特點,各行其是的生產管理方式,加大了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的難度。
3)落后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制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的推廣應用。由于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低下,他們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病、蟲、草情和畜禽疫情無法弄清。發生了病蟲害,有的向相關技術部門咨詢,有的憑經驗辦事,有的跟在別人后面防治,造成錯用、亂用、濫用農藥及其它投入品的情
4)開放的農副產品銷售市場,降低了農產品市場銷售的準入門檻。無論是況屢屢發生。質安全根本無法保證。城區的農貿市場,還是鄉鎮的集貿市場,農產品銷售比較自由,既有批發,又有零售,還有轉手倒賣。農產品市場銷售主體的多元和質量失控,既使優質農產品不能實現優質優價,進而影響到生產經營者創建優質農產品生產品牌的積極性;又使農產品流通的市場監管難以到位,達不到安全質量標準的農產品仍可上市銷售
5)多頭的農資市場管理部門,削弱了農業生產投入品的市場監管力度??刂妻r業投入品的使用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國家已經開放了農資經營市場,允許多種主體進行農資的經銷、代銷、分銷,加強農資銷售市場監管顯得非常重要。而農資銷售市場監管又涉及農業、工商、質監等部門,存在著執法主體多元,職能重復交叉和相互扯皮現象,給不同的農資經營者提供了規游”空問,未能形成合力和建立嚴密的農業投入品源頭控制網絡,使甲胺磷劇毒農藥不適當的使用成為可能。
3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對策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一件大事,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該市是傳統的商品糧、商品油、商品豬生產基地之一,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打造優質農產品生產品牌,不僅是滿足城鄉市場銷售,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的基本要求,也是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提高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現實需要。要把發展安全優質農產品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加強領導,搞好規劃,全面推進。
1)要認真組織農民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農民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沒有農民的參與難以取得成效。要運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帶領群眾投入“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列入農民教育工程的重點內容,通過宣傳教育,讓農民懂得為什么要生產無公害農產品,什么是無公害農產品,怎樣生產無公害農產品。要充分發揮村、組干部和農業生產專業戶的作用,建議鄉鎮農服中心在每個村民小組培育1-2個“頭領型”農戶,每次重大農事活動之前集中起來進行技術輔導,并給予誤工補貼,使他們既成為農業標準化生產的示范戶,又成為農情信息發布的宣傳員,同時也成為農資銷售的中介力量。只要運作得好,就能較好地解決農情信息難到戶,農資銷售難統一的問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2)要充分發揮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的作用。加強農產品產地認證和銷售市場監管,逐步實現農產品銷售市場準入,都需要發揮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的作用。本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已經通過省級認定,既能進行快速檢測,又能進行定量分析,完全有條件做好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要進一步加大檢測力度,定期進行抽檢,并通過專門的信息發布渠道,公告檢測結果,讓市民知曉市場農產品的質量情況,引導消費。要進一步拓展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的服務領域,創新發展思路,發揮檢測優勢,設立優質無公害農產品銷售專柜或專門市場,為全面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做好前期工作。
3)要切實加強農業投入品的源頭控制工作。各相關執法部門要協同動作,加強農資經營市場的監督管理。對現有農資經銷情況全面進行檢查摸底,不合加范的限期進行整頓,達不到要求的按照法律規定予以取締。要建立農藥銷售登備案制度,特別是劇毒農藥的進、銷、存都要建立臺帳,載明進貨批次、銷售去向,從源頭上控制農業投入品的使用。農業部門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的主管部門,要按照“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總體要求,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優質農產品品牌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的制定和推廣、農業投入品的源頭控制等方面的工作,為打造優質農產品生產品牌作出應有的貢獻。同時,積極配合工商、質監等執法主體,開展農產品銷售環節的整頓把關工作,真正形成農產品產、供、銷各環節安全,從而確保優質、無公害農產品進入市場,進入居民餐桌,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曉華.2013年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形勢與任務[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