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曉麗 王英莉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中國國力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西方游客來到中國,游覽中國大好河山品味中華各色美食。中國美食在國際上越來越被大家熟知,如何準確的翻譯這些美食,同時又把美食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傳播出去不容小覷。本文將探討在歸化異化理論指導下,采取歸化異化相結合,一般菜名采用歸化翻譯,遇到極具代表中國特色文化的菜名采用異化翻譯,同時在每個菜品下加圖片加注解的方式來解決這一矛盾,從而把中國菜,中國文化推向世界。
關鍵詞:歸化;異化;菜名;注解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337
1 引言
對于中國人來講,看到菜名就可以立刻在頭腦中想象出這道菜的樣子,而對于外國游客來卻不然,因為他們的飲食與中國有著巨大差異,單單一個菜名不能提供足夠的信息,所以我們需要對菜品加以補充描述。而這也是西方餐廳的普遍做法:菜單中菜名的后面都跟有菜品的特點描述(包括主料、輔料、烹飪方法以及味道)。而我們中國餐廳大多數經營者,并不了解外國游客對菜單的這樣一種預期,所以作為譯者我們有責任提醒餐廳經營者增加菜品描述來讓外國游客更好更快的點餐,同時也可以讓外國游客更多的了解中國文化。
2 歸化異化理論概述
歸化與異化翻譯理論是由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提出來的。歸化是翻譯時把目標語或譯文讀者作為主要考慮對象,采取目標語讀者習慣的說話方式來表達原文的內容。歸化翻譯要求譯者要向目的語讀者“貼近”,變成地道的,本國人完全接受,且理解無障礙的本國語言。然而異化翻譯要求讀者向作者“貼近”,在翻譯時接受外來文化的獨特表達方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異化翻譯可以讓本國人體會異域民族的別樣語言風格,從而更加了解別樣的異域文化,好似走在異國大街上享受異國情調[1]。
3 歸化異化理論的應用
3.1 異化理論的應用
中國菜品繁多,烹飪方法各式各樣,所以如果不是親眼見到,親口品嘗是很難知道菜的具體內容。
先看第一個例子,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餃子,以前翻譯成dumping。現在大家都接受了拼音直譯jiaozi,牛津詞典注解是 a crescent-shaped dumpling of thin pastry dough,stuffed with a finely minced paste(typically made of pork,cabbage,and garlic? chives),and steam-fried,deep-fired,grilled,or boiled.(由薄面皮做成的新月形餃子,餡料通常是豬肉,卷心菜,韭菜等切成的細末,然后將其煎,炸,烤或煮)相信第二種注解會讓游客更加了解[2]。
再比如中國傳統小吃,包子、饅頭、油條、燒麥、春卷、鍋貼等。而今這些小吃遍布中國大江南北,為男女老少普遍食用且喜愛的食品,已經成為中國飲食的一種文化象征[3]。但中國的很多特色小吃在國外根本沒有,所以采用異化翻譯——音譯,彰顯中國小吃特色。以餛飩為例,餛飩和餃子很像其實,那么怎么體現出區別呢,注解就顯得尤為重要。餛飩(漢語拼音:hún tún),部分品種的餛飩在廣東也稱為云吞。首先我們了解一下餛飩的來歷。在巴蜀將之稱為抄手,在閩臺稱之為扁食,是中國的傳統食品。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類似餅的一種食物,差別在于其中有餡,并且一般是蒸煮后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古代人認為這好似一種密封的包子,所以將之稱為“渾沌”,根據中國古代造字的規則,后來才改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餃子并無區別。千百年來餃子沒有太大改變,而餛飩卻在南方發展變化有了自己獨立的風格。至唐朝起,正式區分了餛飩與餃子的稱呼[4]。
云吞譯為wonton牛津詞典給出的英文注解是:a small round dumpling or roll with a savory filling,usually eaten boiled in soup;(一種小而圓的餃子或是卷兒,內有可口的餡兒,通常煮了吃。)
再比如“麻婆豆腐”,歸化翻譯“Braised Tofu with Fried Pork Mince”,考慮到了目的語讀者對菜名的認知,但設想目的語讀者能直接叫出Mapo Tofu的名稱,后面加上注解將極利于此菜品的傳播,也可以了解這道菜背后的故事。這道四川名菜是清同治初年,成都“陳興盛飯鋪”的店主之妻——陳氏烹制,麻辣可口,風味獨特。人們為了與其它燒豆腐加以區別,見陳氏臉上長有麻點,便戲稱她燒制的豆腐為“麻婆豆腐”[5]。
3.2 歸化理論的應用
中國民間有“飯前先喝湯,老來不受傷”的說法,所以湯雖不是主菜,但在我國飲食文化中意義非凡,尤其是中國南方更加注重煲湯。并且中國還有羹的這種類似湯但又與湯不同的流食。湯:煮東西的汁液,如米湯,參湯,或烹調后汁特別多的食物,如雞湯,菜湯,清湯等;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狀,凍狀食物,如肉羹,雞蛋羹。
其實西餐中也包含湯,它們不但是開胃的前菜,有時還被當作主菜或甜點。所以湯在西餐的菜肴中,其重要性不亞于主菜,但大多數西方人對中餐中的“湯”和“羹”的細微區別不甚了解[6]。因此,在翻譯這類菜品時就歸化到了英語詞匯Soup上,這樣避免了交流中的麻煩。比如下面兩例
老鴨湯Duck Soup (stewed old duck with Chinese yam,Lycium chinensis,ginger and cooking wine)(燉熟的鴨肉配上紅薯,枸杞,生姜,料酒)玉米羹Sweet Corn Soup(boiled corn paste with farina and white sugar)(煮熟的玉米糊配上淀粉和白糖)。這樣加上注釋,外國人在點餐時就更加了解菜品的內容了,也就更好的決定是否點餐了。
4 結語
中國古代就有“民以食為天”的傳統說法,現代“美食家”“食客”等跟美食有關的新鮮詞匯以及各種美食節目層出不窮。作為譯者我們有責任把集中中國人民智慧和中華文化的中國菜推向世界,進而推動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菜名翻譯無論是采用歸化也好,異化也好,最好都加以注解,一方面是遵從國際習慣,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因,加以注解可以讓顧客更加詳細的了解菜的原料,烹飪方法,以及背后蘊含的感人故事。相信這樣享用中國菜的同時,中國文化也一并得到了傳揚。
參考文獻
[1]楊柳川.中國特色小吃英譯的文化傳播[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2]周可為.中國文化菜名英譯的異化與歸化——《紅樓夢》個案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9.
[3]王瑛瑛,張瑜.異化與歸化策略在中國菜名翻譯中的應用[J].商洛學院學報,2009,23(3).
[4]饒麗波,潘夢妮,魯丹,等.從文化角度談中國菜名英譯的歸化和異化[J].考試周刊,2016(94).
[5]夏娜.文化視角下的中式菜名英譯[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