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鏞



花鳥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古老畫種之一。五代十國時西蜀黃筌、南唐徐熙兩大花鳥畫流派的形成,被視為中國花鳥畫成熟的標志。
成都黃筌,黃居寀父子獨創線條勾勒細膩人微、賦色柔麗的黃氏畫法,更成為京師畫院的“院體”標準,奉為范式。以至中國歷代花鳥畫家多受黃氏畫法的浸潤,深得惠澤,其法延續至今。
拜先賢靈智所賜,成都的花鳥畫代有傳承。雖未自詡流派,然丹青妙手層出不窮,各領風騷,自古洎今,直攪得蜀中畫壇風生水起,花團錦簇,生機勃勃。
近年來,成都畫家周金貴步先賢之后塵,探名家之堂奧,亦步亦趨,歷數十年心血熬煉,砥礪研磨,厚積薄發,方得在蜀中畫壇嶄露頭角,獨秀一枝。
受蜀地歷來崇文尚美文藝風習的濡染,金貴自幼便酷愛書畫藝術,幸得成都著名畫家曾堯、林旭中,金石書法家孫海泉,書法家黎光成等大家悉心指點,眾手提攜與澆灌,加之他尤為刻苦的習練,少時的金貴便顯露出超群的繪事才情,為周遭所矚目。
然而,命蹇時乖,運途不濟,金貴和許許多多同時代的年輕人一樣,被時代的大潮拋入了那個令人不堪回首的歷史鏡像當中。轉瞬之間十幾年,乃至數十年便蹉跎而去。但是,任憑時空轉換潮起潮跌,少時在金貴心中種下的藝術種子,終歸是會破土發芽。無論身處何種順逆之境,金貴手中的畫筆始終不曾放下。
在數十年繪事的過程當中,金貴既承襲先賢古人之法,又博采名家大師之妙,把繼承與借鑒有機結合起來為我所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不斷提升修正自己的繪畫技藝與藝術學養,逐漸形成了他“畫作構圖新穎別致,筆墨爽健淋漓,氣韻清淡簡雅……”的畫風。
金貴尤以描繪牡丹享譽業界,素有“金貴牡丹”之稱。行家評介金貴牡丹為“讓牡丹在婀娜中頗具挺健之姿,在平淡中自有明艷之麗。”此言不虛。
金貴在繪畫當中并不講究儀式,隨時隨地都可見到他躬身作畫的身影。即使是在酒肆茶樓這樣的喧囂之所,在旁人或猜拳行令,或高談闊論之時,金貴亦旁若無人悉心繪事。有人戲言,金貴捉筷下箸的姿勢,幾如提筆下墨。金貴在繪事上的刻苦與專注可見一斑。
金貴并非體制內生計無憂的“專業畫師”,他和許許多多游離于國家畫院之外的民間畫家一樣,畫畫只為一生追求的內心目標,而為生計而奔波,則是每日里必做的“功課”。盡管不得已為生計所累,金貴每日回到自己簡樸的家中,走人自己狹窄的畫室之內,立時便由無奈的現實生活當中,回到了可使自己精神徜徉的藝術世界里。生活中的煩惱焦慮瞬時煙消云散,皴搽點染,落筆如風。經年累月宵衣旰食,日復一日不敢懈怠。從金貴身上足見民間藝術家群體,為藝術不言放棄,孜孜以求,不舍日月的獻身精神,實屬難能可貴。
其實,得以在體制內的藝術機構這條船上從事繪事,自然是歲月靜好,然諸多流落民間的方家隱士并非功力不足,往往是因了機緣不合或船上的艙位不足所致,遺憾在所難免罷了。
五十年代出生的金貴已年逾花甲,丹青之技漸至精熟,精品力作亦悄然而至。金貴現已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其作品亦屢見各大展事,被眾家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國內外愛家所珍藏。
目前,金貴精力尚佳,氣定神閑,且已退出日常庶務,擁有屬于自己充裕的創作時間,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面世,在給我們帶來不斷的驚喜同時,也給中國花鳥畫的畫壇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