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奇文
摘 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全新的媒體形式逐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這就導致傳統媒體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將逐步實現。在融媒體這一全新的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采編的流程也需要進行革新,使其適應時代的發展。本文旨在探究融媒體背景下的電視新聞采編再造的具體方案,使其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關鍵詞:融媒體背景;電視新聞采編;流程再造
中圖分類號:G2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3-00-02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背景下的電視新聞采編流程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時代,傳統的新聞采集流程較為死板,所有的新聞節目都是按照特定的流程開展,這樣雖然保證了新聞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但這種形式下的新聞內容就毫無新意,久而久之,就會引起大眾的審美疲勞。在如今網絡信息高速發達的時代,觀眾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電視新聞行業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保留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對現有的采編流程進行改革,在新聞真實性、有效性的基礎上增加新意,能夠抓住觀眾的眼球。這也是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電視新聞采編所面臨的巨大挑戰與機遇。
一、融媒體背景下傳統電視新聞采編流程暴露出的問題
(一)電視新聞采編的主體地位受到挑戰
在以往網絡技術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電視是最直觀、最形象的新聞傳播形式,它不僅僅有文字和圖片的描述,還有動態的視頻,這些內容都極大地增強了它的競爭力。電視是唯一一個能夠如此準確高效地傳播新聞的載體,因此它在市場上有絕對的話語權,電視新聞采編具有極高的地位。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逐漸在大眾的生活中普及,新媒體時代也逐漸占據了主流市場,此時的新聞采編可以利用的技術和傳播的途徑都越來越多樣化。電視不再是進行新聞傳播的主要媒介,它的優勢不再明顯,它在市場上的地位也逐漸被新興的網絡技術所取代。當電視新聞采編的地位逐漸被撼動,而它自身又不做出一些改變的話,將會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
(二)電視新聞采編所需時間較長
根據傳統的電視采編流程,從獲得線索到最后的新聞播出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這之間的流程十分繁瑣,如果當中的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將影響到最終節目的呈現效果,因此有時新聞的時效性會比較差。另外,電視節目的播出是特定的,它有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電視臺,這就需要觀眾在一個適宜的環境下才能準確獲取信息,一旦錯過了新聞的播出時間,就沒有挽回的辦法,這也極大地影響了新聞的時效性,不能給觀眾帶來最佳的體驗效果。而在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非媒體工作人員都可以加入新聞的產生和傳播中來,他們可以利用自己身邊的手機、平板等網絡設備隨時隨地散播消息,其他人也可以利用這些智能設備來接受并進一步傳播這些消息,新聞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些都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它不僅擁有電視所具備的全部功能,還比電視的傳播速度和工作效率都高,具有電視所不可比擬的優勢。
(三)電視新聞采編的工作流程復雜
在如今網絡技術高速發達的時代,短視頻是一種最為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新聞傳播方式,它具有新聞的時效性、準確性等特點,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新聞的需求。短視頻的制作要求技術含量不高,普通人就能夠完成從信息的發現到新聞產生的全部過程,所有人既可以是新聞的接收者,也可以是新聞的發現者。對比之下,傳統的電視媒體就沒有這些優勢,電視新聞采編的具體流程比較復雜,進行信息收集時所用到的工具也較多,例如攝像機、三腳架、話筒等專業性的工具,它對這些工具的依賴性也比較強,其中任何一種工具的準備不到位,就會導致整個新聞采集的內容無法繼續進行。
(四)電視新聞采編與觀眾的互動性不強
新聞在電視上的播出具有十分嚴格的要求,它們大多在新聞欄目播出,而且對于時間的把控也十分嚴格。因為所有電視頻道中內容的播出都事先進行了嚴格的規定,每一個節目的播出都事先規劃好具體的時間段,這就導致它與觀眾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觀眾不能及時將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反饋給相關負責人。這種工作模式只注重對新聞的傳播,卻忽略了觀眾對于新聞整體的感受,相關新聞工作人員也不能及時根據觀眾的意見來進行整改,長此以往,電視新聞的模式將淡出大眾的視野。相比之下,新媒體下新聞的傳播途徑和傳播方式就更加的多樣化,觀眾不僅僅是新聞的接收者,他們還可以作為新聞的傳遞者、發起者。大眾自身就可以加入新聞的傳播過程中來,媒體工作者就可以實時接收用戶的反饋和意見,然后根據他們的意見及時做出改變,緊跟大眾的腳步,挖掘更有價值的信息。新媒體下信息傳播的便捷性也充分凸顯了傳統模式的電視新聞采編中存在的不足。
二、電視新聞采編流程的再造策略
(一)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的優勢
互聯網技術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們對信息的獲取、與外界的溝通都需要網絡技術的參與。這一技術的廣泛應用給傳統媒體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人用手機等移動設備來獲取信息,傳統的電視新聞已經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1]電視媒體目前的傳播途徑較為單一,這極大地限制了它的發展,無法重點突出電視媒體自身的優勢。因此,電視媒體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所帶來的便利條件,將自己的發展領域進一步擴大,簡化新聞的發布流程,開拓移動互聯網的傳播渠道,利用網絡的優勢來彌補傳統電視的不足,并充分放大電視所具有的獨特優勢。
(二)擺脫電視頻道的限制,實行全天候電視新聞采編形式
傳統媒體背景下的電視新聞的播出模式一般是頻道制或欄目制,形式比較單一,時間也大多比較固定,最終的呈現效果也是提前安排好的,所以相關新聞都是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后才被報道出來,因此這種形式的新聞報道十分缺乏時效性。在融媒體這一全新的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采編就要改革傳統的報道流程,實行全天候的電視新聞采編形式。全天候電視新聞采編這種工作模式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新聞的發展動態,并進行及時的跟蹤報道,及時地將最新消息傳遞給觀眾,同時接受觀眾的反饋,根據觀眾的喜好進行下一步的新聞報道。電視媒體想要采用這種工作模式就需要轉變現有的頻道制和欄目制的管理模式,使其成為全天候、全過程的采編流程,充分利用互聯網帶來的優勢,打造適用于融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采編管理模式。
(三)改變傳統的新聞采編機制
傳統媒體背景下的電視新聞采編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從一個節目的產生到最后的播出效果,各個環節都有專業人員負責。這種工作模式雖然從各方面保證了最終的節目效果,但它的采編機制與當今的融媒體時代之間存在許多的不相適應的矛盾。[2]因此,為適應融媒體這一時代發展,傳統的電視新聞采編機制就必須做出改變,打造全新的采編機制和采編流程,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例如,傳統的電視新聞強調新聞的“獨特性”,即一篇新聞只能投稿于一家媒體,不允許出現“一稿多投”的現象,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聞的傳播速度。現階段的電視媒體就要對這一體系進行改革,新聞工作者可以將同一篇新聞稿件同時投遞給多家電視媒體,鼓勵新聞率先在新媒體網絡平臺發布。這一舉措能夠進一步拓寬新聞的傳播廣度,更有利于電視新聞的長遠發展。
三、電視新聞采編流程的主要路徑拓展方式
融媒體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充分進行資源整合,它包含廣播、電視、電臺、報紙等行業的優勢,能夠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各個領域的資源互通。電視新聞采編流程的再造能夠使其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電視媒體想要徹底轉型,就需要從電視新聞內部的工作模式著手,全面改革新聞采編流程,打破原有工作模式和組織結構的束縛。這樣能夠進一步提升電視新聞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助力于電視媒體行業的長遠發展。
(一)針對不同人群設計不同類型的產品內容
傳統的電視媒體提供給大眾的產品內容較為單一,對不同的人群提供的產品內容都相同,這樣一來就不能同時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人們越來越追求商品的獨特性,即“私人訂制”。每個人的習慣和愛好都不盡相同,獨特的產品內容能夠充分調動他們閱讀的積極性,個性化的內容使他們在相同時間段里接收到的信息大不相同,這就調動了他們相互分享的興致,在分享的過程中實現了新聞的再傳播,進一步擴大了新聞的影響范圍。另外,融媒體時代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對相同內容進行差異化處理的能力是各個平臺的主要競爭力。[3]因此,新媒體下的電視新聞進行再創作時要充分把握大眾的關注點,在滿足大眾整體需求的前提下還要考慮個體的個性化要求,這樣才能使創作出來的作品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和歡迎。
(二)轉變單一輸出的傳播形式
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的播出時間和播出地點都是限定的,這就導致了它的收視率是不可逆的,錯過了這個時間段,大眾就無法再次觀看來增加收視率,這種播出模式在當今時代已經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要改變這一采編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工作理念,在采編環節增加觀眾與電視新聞節目的之間的友好互動,用戶在收看節目的同時能夠將自己的意見或建議以文字或語音等形式反饋給電視新聞平臺,平臺根據用戶的反饋及時做出調整,使其更加符合大眾的需求。電視新聞采編模式有原本的單一輸出轉變為平臺與觀眾之間的雙向互動,這樣可以拉近大眾和電視媒體之間的距離,提高新聞的質量和效率。
四、結語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的電視新聞采編流程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如果不及時做出改變,它最終將會被時代所淘汰。現如今,對電視新聞采編流程的再造要重點考慮公眾對于電視媒體的反饋,通過對觀眾意見和建議的收集來明確大眾的新聞需求。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優勢,打破傳統電視媒體只能傳播新聞的壁壘,發展新業務,使其成為一個滿足公眾日常生活、娛樂、消費等各個方面的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周亭.從“廣播”到“寬帶”:媒介融合時代電視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J].現代傳播,2018(1):98-101.
[2]邱琨.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編輯發展要求研究[J].科技展望,2019(24):228-229.
[3]何志武.重構:“三網融合”對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影響[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