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雪娜(東北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俄兩國政治經濟合作迅猛發展,對“俄語+專業”高精尖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中俄高校合作迎來了新的契機。本文首先介紹了中俄高校合作的方式,在此基礎上分析當今中俄高校合作的現狀,并對中俄高校合作的前景進行了展望,為進一步促進中俄高校合作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創新型、專業型和復合型人才。
俄羅斯作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節點國家和該倡議的堅定支持者,中俄兩國逐漸實現了政治互信、經濟合作和文化包容。當前,中俄人文合作已涵蓋教育、體育、旅游、媒體、電影及青年等九大領域,開創了大國之間文明對話的典范。“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國與俄羅斯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樣為中俄高校合作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契機。兩國教育資源豐富且多樣化,高校間相互借鑒吸收,培養多層次人才。在充分考慮中俄高校合作方式和現狀的基礎上,從中總結經驗和規律,進而分析中俄高校合作前景。
互派留學生是中俄兩國高校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留學生是高校合作的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
在“一帶一路”政策的支持下,俄羅斯來中國留學人員逐漸增多,由2013年的15919人增長到2018年的19239人,增長了近21%。另一面,中國赴俄留學生也由2013年1.84萬人增長到2019年的2.42萬人,同比增長32%。越來越多的俄羅斯學生選擇來中國留學,領略文明古國的另類文化風采。中俄雙方進一步制定了到2020年中俄間互派留學生總數達10萬人的目標,中俄之間的高校合作正在蓬勃發展。
1993年,國家教委擬定《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承認了中外合作辦學的合法化。1995年中俄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于相互承認學歷、學位證書的協議》,中俄合作辦學其學歷雙方可認證。經典合作辦學模式2+2模式,國內高校學習兩年夯實基礎,繼續到俄羅斯留學兩年,系統學習專業知識,成績符合畢業要求并通過論文答辯,可頒發國內外雙文憑或國內文憑。聯合辦學項目模式多樣化,還包括:3+1模式、4+2模式、2+4模式、3+2模式、1+5模式等。“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俄高校間合作辦學保駕護航,培養出“專業+俄語”復合型人才,培養高校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舉辦中俄重點大學校長論壇是由莫斯科大學校長首次提出的。在2006年首屆中俄大學校長論壇在北京大學盛大開幕。論壇的主題是“21世紀的高等教育—中兩國創新型大學建設”。本次論壇圍繞教學創新和科研創新等問題展開討論。2017年第四屆中俄重點大學校長論壇在古城西安開幕,中俄近百所高校校長參會,論壇的主題是“互聯互通、合作共贏”,中俄高校高層之間致力于加強彼此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形成穩定的國際合作平臺和長效機制。
中俄兩國高校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文化一體化和國際化發展趨勢,積極創新合作方式,開展全方位、多領域合作。中俄同類高校聯盟成立了中俄高校合作的新紐帶。中俄高校聯盟是指兩國教育資源的共享,降低高校運營風險,共享教育資源可以提高專業和學科的核心競爭力,是中俄高校間資源整合,為兩國師生提供了新的官方交流平臺。
通過對中俄高校同盟的調研,中俄建立高校同盟原因有三:一是資源的稀缺性使然;二是共享經濟的必然選擇;三是教育改革的歷史趨勢。2011年中俄“工科大學聯盟”成立,開了中俄兩國高校聯盟的先河,為所有中俄同類高校開展聯盟合作樹立了典范。2014年由6所中國和6所俄羅斯教育類高校組成“中俄教育類高校聯盟”,2016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彼得堡國立大學、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等35所中俄高校組成“中俄新聞教育與傳媒發展聯盟”。
2002年在教育部的推動下,成立了北京大學-莫斯科大學聯合研究生院,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以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聯合研究生院是中俄兩國在教育領域里的重點國際合作項目。第二個中俄聯合研究生院,是2006年成立的黑龍江中俄聯合研究生院。
中俄聯合研究生院培養高端創新人才,服務于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為中俄文化交流和人才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中俄大學生藝術節是兩國“國家年”“語言年”的重要活動內容之一。首屆中俄大學生藝術節是2003年10月在上海舉辦。內容包括聯歡晚會、文藝演出、服裝文化展示、俄羅斯語言與文化知識競賽等,是增進兩國青年友誼的重要途徑,也是兩國不同文化的激情碰撞。
隨著中俄教育領域合作的深化,高校合作內容日益豐富,正在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著。互派留學生是基礎的高校合作方式,之后高校合作辦學逐漸興起。2002年成立第一個中俄大學生聯合研究生院,即北京大學-莫斯科大學聯合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拉開大學生藝術節序幕,文化交流方式日漸豐富,中俄“國家年”和中俄“語言年”受到國內外學子的歡迎;2006年開始舉辦中俄大學校長論壇,開展了中俄高校間的高層對話;2011年成立中俄高校聯盟,實現中俄高校資源共享。中俄高校合作的內容逐漸豐富和完善。隨著時代的進步也在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可窺見中俄高校合作的廣闊前景。
得益于中俄兩國間政治相親和經濟互助,中俄高校留學生群體規模逐漸壯大。“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俄高校合作留學生人數呈現爆發式增長,據俄羅斯教育和科學監督局總分析師薇拉·斯科羅博加托娃2020年3月指出,目前雙方交流的學生數量為6萬人,而2013年中俄互派留學生近3.5萬。由此可見,中俄雙方留學生互派體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留學生數量增長明顯。
中俄高校合作是兩國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不同地區存在本地的教育優勢,在中俄高校合作初期,中俄高校合作區域性色彩濃厚,在中方中俄兩國合作辦學項目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地區,這是由于毗鄰俄羅斯和與俄羅斯深厚的歷史淵源所決定。而如今,高校合作項目范圍逐漸擴大,已不僅僅局限在黑龍江,位于北京及東北三省高校與俄羅斯高校合作日益頻繁。在俄羅斯,由于地緣因素,促使大量留學生選擇留學遠東地區。隨著高校合作的發展,留學生已不局限在遠東地區,充分考慮到留學生“聚集”會弱化留學后學習外語的地緣優勢,因此,選擇留學的地區更加豐富,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高校合作范圍日益擴大,充分考慮當地地域特色和專業優勢,更方便不同區域的教育特色,培養出專業俄語人才。
中俄雙方始終保持良好的溝通,定期召開高教合作論壇和會議,了解彼此最新教育政策法規,并在教育部官網設立相應的高校合作板塊,使有留學意愿的同學,對最新高校合作形式有一個基本了解。在充分考慮基本國策的情況下,制定高校合作協議總章程,明確中俄雙方高校的權利與義務。力求達到雙方對高校合作足夠重視,達到合作項目、財政支持、留學生人數等方面基本對等,同時要保障留學生人身安全和經濟利益。
對于中俄高校間的合作,首先,需要不斷加強不同領域的交流探索,充分考慮到不同區域間的教育優勢,最后達到高校合作區域全覆蓋的效果。其次,中俄大學校長論壇不斷擴大會議規模,實現中俄多數大學校長都參會,成為教育界舉足輕重的重大學術盛會。最后,至于學生方面,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以自身興趣和專業去選擇留學高校,而不是跟風去大城市或者本國人多的城市留學。中俄雙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加強不同區域間和不同領域的深入合作,以達到教學資源的優勢互補。
中俄高校完善留學生互派模式,構建健全的課程體系,對派出的留學生負責到底。中俄高校間需要根據學生水平制定出專門有針對性的課程計劃。各高校通用俄語教材,例如黑龍江大學出版的《俄語》、北京外國語學院出版的《東方俄語》,高校間還可以設立專項基金,鼓勵教師編著不同類型教材。尤其是工科專業,鼓勵國內外專家合作編寫教材,結合兩國專業優勢,編寫符合時代發展的新版教材,同時也可以適當引用俄羅斯原版教材,與國內教材聯合使用,開闊學生的視野。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俄高校的合作正在蓬勃發展,中俄“國家年”“語言年”等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推動了兩國人民更加相互了解,最終實現政治互信。中俄高校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希望中俄高校抓住時代的契機,完善中俄高校合作體系,用國外高校的優勢科目彌補本校薄弱環節,達到強強聯合的效果。在高校合作的推動下,培養出“俄語+專業”的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反哺中俄“一帶一路”建設,為“一帶一路”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