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勁松
現如今,電話與生活已經密不可分。
我最初接觸電話是在上幼兒園的時候。
再以后對電話較深的記憶是在部隊了。上世紀70年代,部隊裝備還很落后,每個連只有一部電話。營里的指示由電話傳到連里,再由通訊員往下傳達。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師部公差。師部在距我們營十幾公里的邊境小城,到師部辦完事,我去看望在師部的老鄉。老鄉通過師部、軍區的總機接通了我媽媽的電話。電話里傳來媽媽的聲音時,那種激動好像在夢里,我報了小名,媽媽高興得不行,因為怕給老鄉添麻煩,匆匆聊了幾句就掛斷了電話。忽然聽到幾百公里外親人的聲音,那個情景至今難以忘懷。
80年代初,我回到家鄉,在一個公司的宣傳部工作。我們公司下面有幾十家工廠,每當通知開會,都得對著墻上的電話號碼表逐個單位撥電話。電話通了,一遍遍地重復通知;遇到電話占線,肯定得再撥;趕上信號不好,或是對方聽力不濟,還得大費周章。我事后跟部長抱怨,部長好脾氣地一笑:你就知足吧,我剛工作時,下面單位哪有電話,我們都是騎自行車挨家通知的。
幾年后,我到省里的外事部門工作。當時對外工作的通信設施得到重點保證,不僅每個辦公室有電話,而且還有俗稱“紅機”的保密專線和通過北京總機接轉的國際電話。那時長途電話接通很慢,把對方的信息告訴總機,就放下電話等待,什么時候電話通了,才能開始通話。話音質量也不好,打明白一個電話得費好多時間。
說到電話,不能不說說安裝電話。中國是從1992年左右開始普及家庭電話的,那時安裝電話要交4000元的初裝費,相當于幾年的工資,這讓我這個小公務員難以承受。后來工資逐年提高,初裝費也下調到2000元左右,經過反復考慮,我決定安裝電話。經過找人挑號、排隊等待,電話局兩個小伙來從附近的線桿拉來電線拽到5樓,又在我家窗框鉆個孔,穿進電線,安上話機,電話通了。隨后我們在附近找了家不錯的飯店,吃飯、喝酒、卡拉0K,臨走每人一條555香煙。
2000年的時候,我調到遼寧省一家通信公司工作,跟電話有了更直接的接觸。進入21世紀,電話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固定電話逐步被移動電話取代,移動電話也由模擬電話進步到數字電話。移動電話最早是獨家經營,“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不僅電話、話費很貴,服務質量也存在問題。引入市場競爭后,促進了通信公司服務水平的提高,電話、話費的價格也逐步趨向合理,移動電話從“身份的象征”轉而走入尋常百姓家。
人們開始用移動電話,主要是接打電話和收發短信,最看重電話的話音質量和電池的耐用性。移動電話市場最早以摩托羅拉、愛立信、諾基亞為主,后來諾基亞一騎絕塵。三星、LG以應用或外形創新闖入競爭。黑莓手機以收發郵件為特點,受到商務人士的青睞,風光一時。國內的一些家電、科技企業以及有華強北背景的公司蜂擁而上,推出各種手機進入市場。然而,由于各種原因,這些國產手機大多數很快銷聲匿跡,連名字也被人忘記了。
隨著手機引入照相功能,人們對圖片傳輸速度的要求逐步提高,2G、3G手機應運而生,4G手機更以速度快、智能化為特點,實現了視頻直播、原圖高清傳播。這時的手機,已經進入觸摸屏、智能機的時代,蘋果、安卓手機逐漸成為主角,功能機霸主們走下神壇,只剩老人機等小眾應用了。華為、中興、小米、OPPO等國內手機品牌異軍突起。
轉眼間我退休了,退休生活仍離不開手機。微信脫穎而出,成為聯絡親友、傳遞信息、交流生活感悟的主要渠道,每天瀏覽微信,成為多數人的習慣。淘寶、京東開啟了電商時代,手機成為支付主流,我學會了網上購物、手機導航,網上訂票、訂酒店助我游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還在新西蘭南島玩了自駕游。
電話技術到了5G時代,人們最直接的感受是網速快,超高網速使遠程駕駛、遠程醫療、遠程辦公等變為現實,萬物互聯為人工智能開辟了廣闊天地。
看來,電話跟我們的淵源沒有結束,故事還將繼續,而且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