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少玲(泉州師范學院)
僑批檔案是海外華僑寄遞給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是彌足珍貴的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具有多元文化價值,是老一輩華僑華人“根”意識的傳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縮,是百年僑批檔案興衰的見證,對涵養港澳臺青年具有特殊作用。
僑批檔案又稱“銀信”或“番批”,是18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間,因閩南和潮汕一帶稱信為“批”,故稱之為僑批檔案。作為一種珍貴的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真實記錄了老一輩華僑華人在海外拼搏的奮斗史,是老一輩華僑華人與祖國和家人聯系的橋梁,具有多元文化價值。僑批檔案與港澳臺青年間具有與生俱來的密切聯系,通過挖掘僑批檔案的精髓,涵養港澳臺青年,對于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港澳臺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廣大青年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包括港澳臺青年在內的青年一代給予的厚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包括港澳臺青年與大陸青年一起守望相助,并肩奮斗。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道路上,廣大華僑華人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時間的流逝,愛國情濃、桑梓情深的老一輩華僑華人淡出歷史舞臺。隨著時代的更替,青年正逐漸成為港澳臺地區的中流砥柱,在“兩個一百年”建設中繼續發揮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發掘僑批檔案多元價值,創新僑批檔案涵養港澳臺青年路徑,有利于把港澳臺青年緊密團結起來,助力他們更好發揮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的作用。
青年逐漸成為港澳臺地區的生力軍。他們普遍具有高智性、專業性及與當地主流社會聯系日益密切等特點。但是,由于生長環境和教育差異等因素,港澳臺青年較之父輩又具有以下特點:
1.中華民族“根”意識淡化
港澳臺青年大多是華二代、華三代子女,他們從小生活在港澳臺地區,祖國大陸對他們而言相對陌生。特別是臺灣地區,由于島內政治生態環境及兩岸長期隔離,許多臺灣青年的民族“根”意識正逐漸淡薄。
2.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
有的青年由于從小生長在港澳臺地區,其生活充斥著各種多元文化藝術和形態,未能系統接受華文教育,對中華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因此,港澳臺青年對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陌生,他們身上鮮有中華傳統文化、語言和習俗習慣痕跡。
3.對自我價值的實現感到迷茫
港澳臺青年雖然獨立自我、個性張揚,但他們也滿懷熱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我價值。但多元文化價值成為港澳臺青年實現自我價值的絆腳石,導致其人生迷茫。
僑批檔案是老一輩華僑華人留給港澳臺青年的“傳家寶”,是與港澳臺青年具有天然聯系的草根檔案,在涵養港澳臺青年中具有積極作用。
在民族積貧積弱年代,老一輩華僑華人背井離鄉,漂泊海外,但距離阻撓不了他們對“祖國”和“家鄉”濃厚的眷念之情。他們通過僑批檔案與國內家人聯系,傾訴在外打拼的辛酸,表達對家鄉、家人的思念與牽掛。在僑批檔案中隨處可見“甚是想念”“時常念念”等字眼,這些文字是老一輩華僑華人拳拳赤子之心的真情流露。例如,1921年馬來西亞華僑謝再考得知母親生病,寄給母親的僑批檔案中寫到“慈母親大人膝下:忽接得在厝三月初五日信中云,玉體致染紅疾。不肖兒加以心酸,而望眼弓心,懸懸憂思萬種。自恨命世逼人之故,母子分東西,未得左右奉侍,難免不孝之罪,深望蒼天眷佑,必須請醫治療,諒必早痊可望也。順便奉上大銀20元,如到查收,中撥出2元交猷仲叔,又2元猷正叔,又2元連叔,又2元愛禮叔。望代詢列為叔臺,必須道意。伏望玉體必須自珍重,是為至懇。是禱。不肖在外亦粗安,可免為念,余容后陳?!眱S批檔案字里行間可以看出謝再考除了表達母親染疾不能在旁服侍盡孝的心酸外,還不忘交代將所寄銀兩分給四位叔叔,叮囑“代詢列為叔臺,必須道意”。此外,對中華兒女而言,愛國和愛家是統一的,這一點在僑批檔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國家遇到危難時,許多愛國華僑紛紛共赴國難,盡己所能,為國紓困。1939年4月,蔡烏樹從菲律賓馬尼拉寄福建晉江檀林鄉其姊淺僑批檔案中提到“環侄正整裝乘舟返國,但他此行不是回家省親,乃是為國當兵服務而去?!背嘶貒鴧⒓涌箲?,許多華僑還通過僑批檔案寄款寄物支持國內抗戰。可見,縱然相隔千里,但老一輩華僑華人對家人和祖國的思念和牽掛,都寫進了這方寸的僑批檔案里。廣大華僑華人身上流淌著炎黃血脈,僑批檔案中濃濃的鄉愁蘊含著深深的桑梓情懷,能讓人感受到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一封封僑批檔案就是海外華僑華人與家人和祖國聯系的紐帶,是老一輩華僑華人民族“根”意識的真實寫照和傳遞。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維系中華兒女的精神根基,是連接海內外華裔群體的紐帶,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源泉。老一輩華僑華人雖然身處異國他鄉,但始終保持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向往。僑批檔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處處彰顯中華文化精粹,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一方面,僑批檔案的“字、章、戳、圖”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書法藝術、國畫藝術和篆刻藝術于一身,具有濃厚的中華文化魅力。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的標識,僑批檔案多采用毛筆書寫,至民國后開始出現鋼筆書寫。僑批檔案中的文字,集毛筆與硬筆書法藝術于一體,是中華書法藝術的饕餮盛宴,向世人展示了中華傳統書法藝術的魅力。例如菲律賓僑領林書晏寄給漳州龍海黃開物的僑批檔案,堪稱僑批檔案中爐火純青的行書代表。國畫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花封”——國畫封成為僑批檔案封的主流?!盎ǚ狻背擞屑脑⑵桨布榈摹爸?、蘭、松、鶴”等為主題的國畫外,還有許多中華傳統典故,如元章拜石、彭澤高綜、風塵三俠、紫綬金章等。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國畫,蘊含著一個個中華傳統典故,傳遞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章”“戳”是僑批檔案的關鍵要素,包括僑批檔案專用郵戳、僑批檔案郵政代辦戳記、僑批檔案企業名稱印章及各種宣傳標語印章。僑批檔案上的一枚枚章戳形態各異,其外觀設計、圖文樣式琳瑯滿目,豐富多彩,完美地將中國傳統篆刻藝術和書法藝術融合在一起,給人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每一封僑批檔案背后都蘊含著一個感人故事。其中有悲歡離合、陰晴冷暖等社會百態,更有家國情懷,真實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在老一輩華僑華人中的承繼。因此,僑批檔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縮,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是承載港澳臺青年對中華文化認同維系的重要載體。
僑批檔案業是特殊年代、特殊社會群體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特殊行業。老一輩華僑華人迫于生活到海外謀生,只能委托熟人向家中寄遞書信或錢物,慢慢出現了專門幫華僑向國內親人寄遞書信和錢物的“水客”。19世紀中后期,隨著到海外謀生的華人激增,單打獨斗的“水客”已不能滿足華僑寄遞書信和錢物的需求。因此,一批批專門辦理華僑僑批檔案業務的僑批檔案局、銀信局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他們秉承“誠信經營”的理念,通過提供一條龍服務、創新“編列專用號碼”等方式,保障僑批檔案順利送達,提高了華僑對僑批檔案局的信賴??箲鹌陂g,僑批檔案業一度中斷。面對史無前例的困境,僑批檔案企業并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轉變思路,在多方奔走后探索開辟出“東興匯路”?!皷|興匯路”既是國內僑眷的“生命線”,更是烽火年代僑批檔案企業責任與擔當的標志。僑批檔案是見證僑批檔案業的興衰沉浮的歷史產物,所以有學者指出僑批檔案是華僑“智”潛能的優化組合、“商”思想的靈活應用的產物。其中,郭有品創設的天一信局寄遞的僑批檔案是見證僑批檔案業發展史的典型代表。從中可以看到僑批檔案業一整套批銀收攬、承轉交接、委托分送等的合理機制,以及僑批檔案業重“信”“義”的企業文化。僑批檔案上所透露出來的文化信息,有利于激勵港澳臺青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創新拼搏中實現人生價值。
鑒于僑批檔案在涵養港澳臺青年中所發揮出的作用,我們要在新形勢下不斷探索僑批檔案涵養港澳臺青年的創新路徑,發掘僑批檔案多元文化價值,增強涵養港澳臺青年的實效性。
僑批檔案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后,社會各界對此關注度有所提高,但是主要集中在學術研究領域,對僑批檔案多元價值的挖掘和實踐運用的深度、廣度還不夠。利用僑批檔案涵養港澳臺青年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多部門的通力合作。因此,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僑批檔案在涵養港澳臺青年中的特殊作用。
僑鄉的校園是涵養港澳臺青年的重要陣地,通過僑批檔案進校園、進課堂活動,可以讓青年近距離接觸并了解僑批檔案。泉州是著名僑鄉,每年都有很多港澳臺青年到泉州的中小學和高校學習交流。近年來,泉州市檔案部門充分發掘館藏僑批檔案優勢,主動深入校園進行宣傳?,F在已成為泉州市檔案部門的品牌特色活動。他們先后在華僑大學、泉州師范學院、南安四中等學校進行多場僑批檔案專題展覽,向在校的港澳臺學生宣傳僑批檔案所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品質。晉江一中“手繪僑批檔案”——美術課就是晉江市檔案局“僑批檔案檔案進課堂”的成功典型。通過“手繪僑批檔案”美術課,學生在繪畫創作、感受僑批檔案獨特藝術熏陶的同時,學習老一輩華僑華人愛國愛鄉、樂善好施、敢拼會贏的珍貴品質,深受青年學生喜歡。檔案部門和學??梢越梃b相關經驗,通力合作,從美學、文學等多元視角發掘僑批檔案的藝術價值,開設“僑批檔案特色課堂”,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僑批檔案融入到港澳臺青年的日常學習中。
“尋根之旅”夏令營、冬令營活動是港澳臺青年到大陸學習交流的主要形式。目前,一些港澳臺青年的“尋根之旅”會有參觀僑批檔案展、舉辦僑批檔案講座等活動。港澳臺青年在接觸僑批檔案后,都希望進一步走進僑批檔案而了解祖輩經歷。因此,可以結合當下流行的“美麗鄉村”項目,開展“重走僑批檔案路”的主題夏令營、冬令營活動。讓港澳臺青年更深切感受到當年祖輩所走過的路線,進一步增進對祖國、對家鄉的認識,增強僑批檔案涵養港澳臺青年的效果。
港澳臺青年涵養工作是一項長期工程,要根據其特點,不斷創新工作方式。首先,制作僑批檔案宣傳片、僑批檔案影視作品等,運用融媒體進行推廣宣傳,打破時空給僑批檔案涵養港澳臺青年所造成的限制。其次,在僑批檔案展示過程中,積極采用先進的VR等人工智能技術,增強僑批檔案展示的視覺和聽覺效果。最后,開發僑批檔案創意衍生產品,如印制僑批檔案紀念信封、僑批檔案紀念書簽等,實現僑批檔案價值的增益,讓僑批檔案真正走進港澳臺青年的生活。(基金項目:2019年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年度項目“兩岸融合發展背景下在陸臺胞集體記憶建構路徑研究”(項目編號為FJ2019ZTB08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