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峰
(西藏民族大學教育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2017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西藏隆子縣玉麥鄉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勉勵她們要繼續傳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像格桑花一樣扎根在雪域邊陲,做神圣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2018年2月21日至22日,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杰在墨脫縣考察時指出,西藏要大力實施“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戰略,加快西藏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用實際行動回報總書記的深切關愛。教育是一切事業的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的實施,就是要以教育為根本、為基礎,通過人的培養來鞏固國家邊疆安全,促進民族地區發展。西藏高等教育承擔著為西藏各方面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神圣使命,需要充分認識這一戰略的重大意義,以培養“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目標,加強教育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這一戰略服務。
(一)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安全,更好地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位于世界之巔的西藏自治區面積12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八分之一,陸地邊境線長4000多公里,約占全國陸上邊境線總長的五分之一。千百年來,青藏高原與北方大漠、東方海洋、西南高山一起,環拱成中華民族舒適、安全的巨大搖籃,孕育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絢麗多彩、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時至今日,西藏自治區仍然是我國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因為如此,從近代以來,西方勢力一直覬覦我國西藏地區,試圖將她從中國分裂出去。印度獨立以后,出于安全戰略考慮,也一直對西藏懷有很大的領土野心。西藏民主改革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和印度政府利用境外分裂勢力,與區內分裂勢力內外呼應,一直試圖在西藏興風作浪。在我國各邊疆民族地區之中,西藏的安全問題由于內外因素相互交織,顯得尤為復雜,因此被中央視為邊疆治理的重中之重。
《淮南子·泰族訓》中說:“天子得道,守在四夷。”這里所說的“四夷”,相當于今天所說的邊疆少數民族。增強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和對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邊疆少數民族就能成為守護國家安全的鋼鐵長城。西藏特殊的自然環境,被很多非世居人群視為不可涉足的畏途。現代高原醫學證明低壓低氧環境暴露對動物的心、腦組織及其功能能夠造成明顯損傷[1],大于等于5000米高海拔移居人群返回平原1年之后,他們的機體功能尚未完全恢復[2]。即使是在西藏世居人群看來,仍然是海拔低的地方環境好,因此紛紛購房,即便是房價堪比全國二線城市的拉薩市(海拔3600多米),也因海拔的原因,許多內地人或者不敢來旅游,或者不愿意長期居住。而西藏70%的世居民族人口長期生活在3500米以上的高海拔低壓低氧環境中,他們對于高海拔低壓低氧環境,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機體適應性。因此西藏的國防和建設,固然離不開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但是西藏世居少數民族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視。西藏高校應該重視西藏世居民族學生教育,把他們培養成政治上靠得住、能力上用得上、情感上下得去的高素質邊疆建設人才。培養愛國愛藏的高層次人才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一起守護邊疆,就是西藏高校培養“神圣國土的守護者”題中的應有之義。
除此之外,西藏高校每年還招收了相當數量的內地生源大學生,他們在長達幾年的時間里,與藏族同學一起學習、生活,熟悉西藏區情,了解西藏文化,最有可能留在西藏工作,成為我國西藏神圣國土守衛者和幸福家園建設者隊伍中的新生力量和中堅力量。即使他們畢業之后不在藏工作,也可以多種方式支持西藏的建設與發展。因此做好這一部分大學生的愛國愛藏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促進西藏經濟和社會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水平
在西藏廣袤的土地上,生活著三百多萬各族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很快。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西藏的經濟GDP連續25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長,增速居于全國前列。2015年之前,西藏的集中連片貧困高達35.2%,是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區,經過幾年的努力,脫貧攻堅取得重大突破,55個貧困縣摘帽,4700多個貧困村(居)退出,近48萬人實現了脫貧,貧困發生率目前已經下降到6%以下[3]。但還是應該看到,由于歷史欠賬比較多,西藏人均GDP在全國仍然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由于群眾的整體文化觀念、知識水平還相對比較落后,脫貧攻堅的外源性比較強,而內發性動力、能力仍然不足,在依靠政府強大動員和支持脫貧攻堅之后,脫困人口返貧的可能性仍然比較大。我們經常說扶貧先扶志,扶貧先扶智。對貧困家庭的成年勞動力扶志扶智固然重要,但這仍然是治末之舉,而非治本之策。治本之策就是要在學校教育中抓好育志育智。義務教育是如此,高等教育更應該這樣。高等教育要為西藏地區培養扶貧致富的領頭人,領頭雁,要培養能夠把西藏的三大產業提高到現代化水平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西藏高校需要以此作為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
(三)促進西藏學科、專業結構調整與質量提升,更好地服務于西藏經濟社會發展
西藏高校在學科和專業調整方面,長期遭受“路徑依賴”的制約,“存量決定增量”,新學科、新專業的增長受既有學科、專業和師資力量的影響,重視遵循教育機構內部的發展邏輯而忽視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導致學科與專業發展和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相脫節。例如,早在1993年3月,全區第四次教育工作會議出臺的《關于改革和發展全區高等教育的意見》,就提出今后西藏民族學院要辦成文理結合、以理為主的綜合大學[4]。但是時至今日,西藏民族大學從公學建立之初就形成的以文科為主的傾向依然根深蒂固,與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不夠緊密,成為這所高校在西藏高等教育戰略格局中不斷被邊緣化的重要原因。區內其他幾所高校因為成立時間較晚,歷史包袱相對較輕,學科與專業設置與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程度相對較好,但是受制于地理位置條件,從內地引進高層次人才比較困難;受制于西藏高等教育辦學質量與辦學層次的影響,進入高校教師隊伍的本土化高層次人才也數量有限。這些都嚴重制約著西藏高校學科和專業建設的質量。區內一些新建學科和專業,一開始師資幾乎全靠援藏高校支援,被戲稱為“××大學××學院拉薩分院”。這種嚴重依靠“外援”的辦學方式能夠解一時之需,但卻不具有可持續性。西藏區內高校近十幾年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另外一個路徑是降低門檻引進碩士研究生,進校幾年后通過教育援藏政策再送到對口援藏高校攻讀博士學位,以此提高教師隊伍學歷層次。這一政策的實施對提升西藏高校教師隊伍質量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執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1.碩士研究生招聘待遇較低,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2.碩士研究生招聘條件要求太低,門檻不高;3.用人單位選送在職教師讀博缺乏嚴格條件要求;4.援藏單位在招錄受援高校推送的在職教師讀研時幾乎照單全收,門檻過低;5.援藏高校導師缺乏西藏研究方面的學科積累,對西藏高校在職讀博教師選擇西藏相關問題開展研究普遍不予支持,導致后者畢業論文選題遠離西藏實際,既增大了完成的難度,畢業后要順利開展西藏方面的研究課題也需要很長時間的調整與適應,有的教師由于很快錯過了學術發展的黃金時間,而終身難以將研究領域轉移到西藏相關問題;6.西藏高校由于師資力量薄弱,人手緊缺,對在職讀博教師的支持不夠,有的學校要求在職讀博教師讀博第二年就要返校給學生上課,導致在職讀博教師缺乏足夠時間用于讀書和研究,讀博不得不一再延期,有的甚至被迫最終無法取得博士學位而被退學。調整西藏高校學科和專業結構,長期以來卡在師資隊伍建設這個短板上,要么缺乏調整的勇氣和行動,要么不顧教師隊伍現狀“大干快上”,有學科和專業數量而缺乏質量保障。“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人才建設戰略的實施,給倒逼西藏高校學科與專業調整,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一)無論是在農牧區就業還是在城鎮就業,都可以是西藏幸福家園建設者和神圣國土守護者
倡導西藏高校大學生做“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不是要讓所有的大學生都回到農牧區。西藏農牧區脆弱的生態容納不了太多的人口,況且也不是所有專業畢業的學生都適合回到農牧區就業或創業。城鎮化是全球大趨勢,而且這種城鎮化趨勢不是扁平化的,而是人口越來越集中在大城市、特大城市。這種人口的集中有利于形成產業配套齊全的工業和服務業體系。同時,由于工業和服務業人口的集中,使得對農牧業產品的消費升級,農牧業產品價格提高,從而促進農牧業現代化水平提高和農牧業人口收入的增長。相反,人口越集中在農牧區,農牧區越貧困,人們越想脫離農牧區卻又無力脫離。所以無論是在農牧區就業還是在城鎮就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別。我們既要努力轉變西藏高校大學生那種“以農為恥”,不愿意到農牧區就業創業的觀念,也不要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宣傳上給人一種到城鎮就業就不是“神圣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的印象,形成事實上的道德綁架。這種城鄉二元對立的思維才是“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需要堅決反對的。城鎮離不開農村,農村離不開城鎮。無論畢業后是在農牧區還是城鎮,只要能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就是“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
(二)無論是西藏生源大學生還是內地生源大學生,都可以做西藏幸福家園的建設者和神圣國土的守護者
我們同樣不能把西藏神圣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簡單化地理解為只是對藏族青年的希望,或者只是對西藏生源大學生的希望。西藏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全國人民的西藏。建設西藏,守護西藏,是每一個中國公民、每一個華夏兒女應盡的職責和光榮的使命。通過西藏高等教育培養“神圣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既要重視西藏高校西藏生源大學生的教育,也要重視西藏高校內地生源大學生的教育,既要重視在校大學生的教育,還要重視包括援藏干部在內的西藏各條戰線各民族干部和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西藏離不開全國,全國離不開西藏。無論是西藏生源大學生,還是內地生源大學生,無論他們畢業后在西藏工作,還是到內地工作,只要能夠促進西藏與內地經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就是西藏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
一方面,我們絕不能把建設西藏幸福家園,守護祖國神圣國土,簡單化地理解為只能在西藏工作才能實現的目標,才能履行的職責。西藏只有三百多萬人口,卻有著占全國約八分之一的國土面積,這就使得西藏高等教育存在著一個難以克服的困難:如果僅僅局限于西藏高校,如何培養出各行各業需要的種類齊全的專業技術人才?以人才需求數量較多的教師崗位而言,各中小學學科所需人數與內地省份相比可謂“微不足道”。以2018年為例,全區中小學教師公招崗位中,藏語文233個,思政100個,計算機97個,英語97個,漢語文90個,數學85個,美術69個,體育66個,音樂56個,歷史47個,化學45個,物理44個,生物37個,科學教育32個,地理25個,心理23個,特殊教育7個[5]。這樣一個人才需求量,往往一個專業一兩個班就可以滿足,甚至有的專業,辦一個班,都可能會產生畢業生過剩的問題。一個專業建設起來不容易,撤銷也不容易,西藏高校畢業生結構性過剩的問題,由此而來。這些過剩的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只能通過“轉移”的方式來實現。一是行業轉移,即轉移到與所學專業不完全一致的行業中去就業;二是地區轉移,即選擇到內地就業。無論是到其他行業就業,還是到內地就業,這些畢業生都是祖國神圣國土的守護者,西藏幸福家園的建設者。無論他們走到哪里,都能夠為建設西藏、振興西藏,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維護邊疆安全作出自己的貢獻。如果片面強調只有在西藏就業才是祖國神圣國土的守護者,西藏幸福家園的建設者,不利于西藏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解決,也不利于西藏經濟社會建設和民族團結。建設西藏,振興西藏,必須有一批勇敢、有為的西藏生源高校畢業生大膽走向內地,成為促進西藏與內地經濟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
另一方面,西藏經濟社會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許多新的人才需求,西藏高校還沒有相應的專業,也不可能提前建設這樣的專業。除非某一專業在西藏已經有了比較大的需求,至少兩年能夠達到四五十人的需求量,西藏高校才可以通過區內外混合班招生或者隔年招生的辦法,開設這樣的專業。不僅西藏高校的專業建設很難跟上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即使內地高校每年在藏的高考招生計劃,專業增加也比較緩慢。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本科專業有506種,而2008—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在西藏招生的本科專業只有378個,其中招生人數在1000人以上的專業2個,501—1000人的專業6個,5年間“在藏招生100人以上的本科專業共73個,占全國普通高校在藏招生本科專業總數的19.3%;這73個本科專業5年間在藏招生總計22090人,占5年間全國普通高校在藏本科招生總數的80.84%。換句話說,全國不到20%的本科專業5年間在西藏招收了超過80%的本科生。”[6]5年100人,平均到每年也就是20人。由此可見,全國許多專業在西藏很少招生或者根本沒有招生。當然,許多專業,內地高校也很難在西藏尚未出現這方面的需求時就開始在西藏大量招生。這就導致西藏如果需要這些專業的人才,只能讓區內高中畢業生去內地攻讀這樣的專業,或者從內地引進這些專業的畢業生。此外,受基礎教育質量的影響,以及西藏人才結構中高層次人才缺乏的現實,西藏每年也需要從內地引進一批高水平人才,來帶動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
2019年暑期進藏,筆者住在拉薩市藏游壇城格拉丹東酒店。那一帶三年前還是比較冷清的郊區,如今卻非常繁華,有“東有布達拉宮,西有藏游壇城”的美譽。正是大量內地游客和內地商家的到來,給拉薩帶來了無限的商機,也為本地人的就業與創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正如鄧小平曾經指出的那樣,西藏是人口很稀少的地區,地方大得很,單靠藏族同胞去建設是不夠的,“如果以在西藏有多少漢人來判斷中國的民族政策和西藏問題,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7]。
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提倡西藏高校畢業生到內地做促進西藏幸福家園建設以及內地與西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另一方面要提倡西藏急需專業的內地高校畢業生到西藏就業,做西藏幸福家園的建設者,祖國神圣國土的守護者。講清楚這個道理,才能做好西藏高校畢業生的思想工作,讓他們明白為什么一方面有為數不少的內地大學生到西藏就業,而西藏生源高校畢業生還要到內地就業。這個問題關系到他們就業觀念的轉變,也關系到西藏社會的穩定和民族團結。
過去我們講西藏高校人才培養,有這么幾句話:“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在新形勢下來看這幾句話,需要賦予新的含義。
(一)“下得去”是起點,“上得來”是目標
“下得去”,主要是轉變西藏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到西藏最需要的基層去,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和聰明才智,創新創業,開拓和豐富西藏的就業市場,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西藏稀少的人口與廣闊的地域和豐富的資源相比,突顯出西藏當地就業潛在的巨大可能。要把這種可能變為現實,就要求我們的高校,要培養有創新創業勇氣和能力的新人,而不是只等著在體制內就業的畢業生。“下得去”不僅是對西藏生源高校畢業生而言,內地生源高校畢業生也要有“下得去”的勇氣和毅力,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開創新的天地,引領西藏人民共同建設小康社會。對于選擇到內地就業的西藏生源大學畢業生,也要引導他們樹立“下得去”的意識,要讓他們理解這樣一個道理,即西藏高等教育今天發展的規模,是國家全力保障少數民族平等受教育權利的結果,高等教育只是提升人的素質,與就業不能劃等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全國各地的大學生都要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并通過職后的不斷學習,實現人生發展目標。
“沒有上得來,就沒有下得去。”面對21世紀的大學生,一味拿“奉獻”教育他們,教他們“下得去”,卻讓他們看不到“上得來”的希望,這樣的就業觀念教育必然失敗。一定要讓大學生樹立這樣的觀念:“下得去”是起點,“上得來”是目標。這個“上得來”,不是說要脫離邊區,脫離基層,而是指實現人生發展目標,取得事業上的成功與輝煌。越是基層的地方,越留有廣闊的空間,越能夠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越能夠為人生發展提供厚積薄發的力量源泉。我們的大學生回到農牧區,帶領廣大農牧民發家致富奔小康,希望自己也能夠發家致富,到城里買房,讓老人更方便地享受優質醫療等養老條件,讓子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這種理想是非常自然,非常健康,非常值得提倡的。
(二)“留得住”不僅需要感情,更要靠本事
情感上不愛基層,不愛邊遠地區,只把基層和邊遠地區體制內崗位作為職業發展的跳板和過渡,不可能“留得住”。但只強調情感上留得住還不夠。人是追求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只有在基層干得好,能放光發熱,找到用武之地,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才能從內心里喜歡上基層,喜歡上腳下西藏的這片“熱土”——西藏大多數地方每年平均溫度很低,可謂“冷土”,要成為“熱土”,必須心里有熱量(熱愛家鄉),體內有能量(知識能力),事業有容量(發展前景),生活有質量(能讓家人感到幸福)。目前不僅很多內地生源高校畢業生不愿意去西藏基層,就是西藏生源高校畢業生也不愿意去基層。西藏生源高校畢業生大多數選擇返藏就業,即使內地援藏省市和援藏企業拿出很多崗位,這些崗位內地高校畢業生看著都“眼紅”,西藏生源高校畢業生卻不愿意去。他們中很多人解釋自己這樣選擇的理由是“回到西藏,建設家鄉”,實際上卻只想著“回到拉薩,回到了布達拉”,即在西藏城市就業。即使畢業時選擇報考邊遠地區的基層,去了很多人又不安心工作,心心念念想方設法往城里調動,導致每年西藏基層都分配了很多高校畢業生,但是卻又永遠缺人。西藏高校除了要教育大學生熱愛家鄉,要帶動貧困落后的邊遠地區發展,而且要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讓畢業生能夠學有所長,學有所為,在基層和邊遠地區,也能夠做出一番事業。我們經常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但前提是,自己是一塊金子。如果我們的大學生到基層不能發光,不能發熱,他們就會覺得冷,覺得前途黑暗,心心念念要回到他們多年學生時代已經非常習慣和喜歡的城里工作和生活。
(三)“用得上”要靠全面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用得上”,就是人才培養的類型和質量是最重要的。考慮到西藏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終身化學習能力的要求,西藏高校專業建設的數量的有限性,以及西藏現有專業重理論輕實踐的現實,在人才培養的專業類型上,西藏高校今后應強調大類招生,通才培養,以及終身化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無論對到西藏就業的西藏生源大學生,對到西藏就業的內地生源大學生,還是到內地就業的西藏生源大學生,如何讓他們“下得去”又“留得住”,最后還能“上得來”,而不是淪為社會的底層,西藏高校需要做好全面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基于上文提到的理由,我們把西藏高校大學生分為四種類型:將來返藏就業的西藏生源大學生、將來進藏就業的內地生源大學生、將來內地就業的西藏生源大學生和將來內地就業的內地生源大學生,他們都是我國西藏幸福家園的建設者,祖國神圣國土的守護者,對他們的教育,側重點上應該有所不同,但都要強調城鄉結合、區內外文化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
(一)返藏就業西藏生源大學生教育:情感上“下得去”,觀念上“出得來”
對于愿意返藏就業的西藏生源大學生,無論是區內高校畢業生,還是內地普通高校畢業的西藏生源畢業生,以及身處內地的西藏民族大學西藏生源畢業生,他們的優勢都是比較熟悉西藏區情和風土人情,更可能到邊遠地區和基層工作。對這部分西藏高校大學生的教育,要注重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下得去”。要教育他們,“愛家鄉”不等于“愛拉薩”,不能把“回到家鄉”等同于“回到了布達拉”。無論在哪里工作,對家鄉的愛要具體到西藏的每一寸土地,每一處人民,要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一起勤勞致富,改變西藏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落后面貌。
二是“出得來”。既要加強對現代全球和全國新知識新技術新發展的了解。西藏要發展,不可能是封閉的發展、孤立的發展。全球化和全國經濟的不斷騰飛,給西藏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多挑戰,但也提供了廣闊的機遇,只有迎難而上,擁抱機遇,才能使西藏成為全球化和全國經濟騰飛大潮中的耀眼明星,而不是被不斷邊緣化。這就意味著“去基層”“去邊遠地區”,必須心里有城市,有全國,有世界,才能將邊遠地區的發展,搭上城鎮化、全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的快車。在城里工作的大學生也一樣,要心系家鄉,努力幫助家鄉發展。
三是要加強對西藏地方知識、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全國、全球知識和文化的學習與融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的才是全球的。西藏經濟發展屬于后發式發展,屬于生態薄弱地區發展,這就決定了西藏復制其他地方經濟發展模式的空間變得非常之小。比如對于內地一些很成功的企業,在西藏不可能再建設這樣的企業。首先人家已經形成的品牌優勢和市場壟斷地位不容易挑戰,其次西藏生態環境不允許。在這種情況下,西藏經濟發展只能打“特”字牌,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才能彎道超車。但“彎道超車”需要特殊的“駕駛技能”,這就意味著西藏高校畢業生對西藏地方知識和民族傳統文化知識要有比較充分的了解,還要了解內地和全球人們的消費觀念,才能吸引全國、全球消費者的眼光,做全國、全球的生意,賺全國、全球的錢。我們不能一提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就意味著原汁原味的甜茶館、藏餐廳等。筆者在西藏考察得知,像這種從外在到內在都過于“原汁原味”的藏餐廳,基本上只能吸引藏族人消費。餐飲業是如此,其他方面也是這樣。只有努力把民族的變成世界的,民族文化等各方面資源才能走出去,成為民族地區經濟騰飛的基礎。
(二)進藏就業內地生源大學生教育:努力學習西藏地方知識和民族語言文化
進藏就業的內地生源大學生,包括兩種類型。一是西藏區屬高校中的內地生源大學生,一是全國普通高校的進藏高校畢業生。對前者的培養本身就是西藏區屬高校的職責所在,但后者也非常可能以在職培訓的形式,成為西藏區屬高校的教育對象。進藏就業的內地生源大學生的優勢在于他們的專業基礎比較扎實,比較熟悉內地的市場觀念和消費需求,有條件在內地和西藏市場之間架起交流與合作的橋梁。但他們的劣勢也很明顯,那就是不熟悉西藏的區情民風,不熟悉藏族人的文化傳統和交往習慣。語言和文化差異帶來很多溝通方面的障礙,導致內地進入西藏的高校畢業生也需要經歷復雜的文化和心理適應過程,一些人甚至一生都沒有能夠較好地完成這一過程。筆者以本人曾經帶過的漢族師范專業畢業生為例,不要說內地生源漢族師范專業畢業生,就是西藏生源的漢族師范專業畢業生,他們一些人畢業很多年后仍然面臨著比較嚴重的適應問題。在大學期間他們的學業成績明明比大多數藏族同學都要好,但是畢業后的教學成績卻一直不理想。所教學科從這一門換成另一門,就差藏語課沒有換了,仍然無法發揮出自己的優勢。為什么?因為他們沒有能夠成為優秀的跨文化教師。歸根結底,是我們的師范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忽視了對這一部分進藏就業的漢族大學生的跨文化教育能力的培養。我們的在職教師培訓課程體系里,也缺失了這方面的內容。
(三)內地就業西藏生源大學生教育:發揮跨文化差異性競爭優勢
如前所述,內地就業的西藏生源大學生,也是祖國神圣國土的守護者,西藏幸福家園的建設者。人是第一位的。西藏、藏族都不是抽象的概念。無論是西藏還是藏族,最寶貴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因此民生是最大的問題,就業又是民生工作的首要問題。西藏的發展最終是要服務于西藏的人民群眾。西藏生源大學生無論在哪里就業,首先都幫助西藏解決了就業問題,給父母家人帶來了生活的保障和希望,這本身就是建設幸福家園。筆者在甘肅看到一些鄉鎮,市場繁榮,樓市火爆。但這些地方氣候干旱,水資源和其他資源都很匱乏,農業入不敷出,工業幾乎是零,其經濟依靠的只是勞務輸出。打工者將收入帶回家鄉,在鎮上購房,讓父母帶著孩子在鎮上接受較好的教育。西藏高校畢業生到內地就業,同樣可以給家鄉的發展帶來希望。而且西藏資源豐富,到內地的西藏生源學生只要頭腦靈活,就能夠在西藏和內地的商業、旅游、工業等各方面的交流上,做出一番事業。在這方面,無論內地高校還是西藏高校,都應該教給學生這樣的觀念,并且在課程體系和學生管理方面,給學生這方面的發展創造條件。一些學校門禁森嚴,固然有利于校園安全,但是如果過度限制學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這樣的學生管理制度與人才培養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有的高校搞大學生創業教育,創業項目卻只是面向一萬人左右的校內師生服務,而不能走出校門,面對真正的市場競爭。一些學校在寒暑假讓大學生盡可能回家,不允許留在校園,固然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但是卻不便于學生利用寒暑假在學校附近打工,培養社會實踐經驗。內地高校和在內地辦學的西藏民族大學,在這方面尤其應該為西藏生源大學生創造更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比如西藏民族大學可以借鑒西南民族大學,在校園周邊建設形成“西藏風情街”,鼓勵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創業。此外還要創造條件,如開設課程或提供網上選修課程,讓西藏生源大學生更多了解西藏區情和傳統文化,這是他們將來如果參與內地競爭的“差異比較優勢”。因為這種與民族文化具有緊密內在關聯的民族智力資源,是一種內源性動力系統,是民族地區發展的第一推動力[8]。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一大批勇敢走向內地就業創業的西藏人。西藏只有走向內地,走向世界,才能擁有真正的現代化,擁有未來。
(四)內地就業內地生源大學生教育:做藏漢團結和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
那些西藏區屬高校中的內地生源大學生,如果畢業后不選擇去西藏就業,學校也應該從我國西藏“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的培養目標出發,加強對他們的教育。一方面當然是教育他們要建設自己家鄉的幸福家園,另一方面,作為西藏高校學子,西藏也是他們的第二故鄉。與選擇內地就業的西藏生源大學生一樣,他們在校期間對西藏區情、文化和風土人情的了解,與西藏同學建立的深厚友誼,都是他們此生非常寶貴的財富。如果他們在未來的事業發展中能夠利用好這些財富,不僅對于他們個人的發展,而且對于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都能產生重要的作用。所以西藏區屬高校一定要站在“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的層面,高度重視這部分大學生的培養工作,在課程體系和課外實踐活動兩個方面,都要努力促進他們對西藏區情和風土人情的了解,以及藏漢各族大學生之間的友誼,使他們在畢業之后,能夠成為漢藏民族團結的紐帶,西藏與內地經濟文化交往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