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解放婦女”到“婦女解放”
——1949年前后晉西北農村婦女分工變化之考察

2020-12-01 21:27:36
安徽史學 2020年5期
關鍵詞:生產

(山西大學 近代中國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丁玲在1942年“三八節”感言中稱:雖然“婦女”兩字將會在什么時代才不被重視,不需要特別地被提出,還是一個未知的答題。但“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強己”。(1)郜元寶、孫潔編:《三八節有感——關于丁玲》,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5—6頁。那么,如何才能“強己”呢?在勞動中獲取經濟報酬、爭取獨立人格無疑是其基本路徑之一。晉西北作為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進入華北的第一站,這里的農村社會經歷了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國共內戰時期的土地改革,以及1949—1956年間的土地等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革命與建設始終貫穿其中。當婦女勞動與中共革命動員、婦女解放策略及社會經濟政策相互交織,晉西北農村婦女分工則開始發生質的轉變。近年來學界關于農村婦女分工的研究成果頗豐,但主要集中于婦女分工本身及宏觀層面考述,而對于1949年前后農村婦女分工實況則缺乏實證研究。(2)如高小賢:《“銀花賽”:20世紀50年代農村婦女的性別分工》,《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4期;李斌:《農村性別分工的嬗變——合作化時期的湘北塘村考察》,《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鄭曄、王昕:《論農村婦女對傳統性別分工的挑戰》,《四川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等。鑒于此,筆者以館藏檔案及《抗戰日報》《人民日報》等報刊資料為依托,系統闡釋從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晉西北農村婦女分工的嬗變歷程及其意義。

一、走出家庭:農村婦女分工的第一步

晉西北地處崇山峻嶺之間,可耕地有限,農作物主要有莜麥、山藥蛋、大黃、羊皮等。經濟落后、交通閉塞,使得該地區發展模式落后、文化生活保守。在家庭關系中,婦女成為“養兒抱蛋、縫新補爛”(3)山西省婦女聯合會編:《晉綏婦女戰斗歷程》,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3頁。的替補角色,活動范圍始終囿于一“家”之中。這種傳統的“男外女內”性別分工使婦女幾乎與家庭經濟權力隔離,盡管婦女在操持家務之余從事紡織勞動,但家庭經濟支配權依然與之無緣。如臨南縣婦女劉能林從不知道自己織的布能賣多少錢,更不敢開口要錢花。(4)《婦女紡織變工的組織者——劉能林》,《抗戰日報》1944年1月29日。

是何種因素導致傳統家庭關系中婦女地位低下呢?究其因果,一是女性勞動收入相較男性微乎其微,不足以負擔家庭開支,以致在家庭經濟中不得不依賴男性,而這種經濟依賴反過來為傳統的“男外女內”性別分工做了“合理”解釋。二是傳統社會婦女既無資格參與國家政事,又無財產繼承權、轉讓權、選舉權。在晉西北百姓觀念中,女孩長大是要嫁人的,所謂嫁漢嫁漢即為穿衣吃飯。至于上學讀書、婚姻自由,簡直是天方夜譚。因此,20世紀40年代晉西北包辦、買賣婚姻等現象屬于農村社會常態。如興縣趙家川口劉姓人家一個9歲玩童娶了一個20多歲的女子,一早要替丈夫晾尿濕的墊褥,晚上要給婆母搗背捶腿,婆母稍不如意就拳打腳踢。家境不好娶不起婆姨者,不是養童養媳就是租妻,以圖傳宗接代。(5)山西省婦女聯合會編:《晉綏婦女戰斗歷程》,第100頁。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戰爭打破了鄉村往日平靜。1940年中共力量進入晉西北,根據地政府認識到民眾動員必須與“解放婦女”工作聯系起來。那么,“解放婦女”為何要被看成根據地民眾動員不可或缺的因素?毛澤東在1940年2月《給中央婦委的一封信》中寫道:“婦女的偉大作用第一在經濟方面,沒有她們,生產就不能進行。”(6)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編:《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論婦女解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頁。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根據地政府鼓勵婦女首先從經濟獨立入手,通過參加生產勞動來改變自己命運,進而實現“婦女解放”。可以說,20世紀40年代晉西北農村社會經歷了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而身處革命洪流中的農村婦女在這一革命年代究竟充當了什么樣的角色?其生活又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勞動對于婦女的意義是否與以前有所不同?

從1941年3月開始,日軍在華北各地實行“強化治安”,不斷“蠶食”中共抗日根據地。到1942年秋,晉西北根據地比1940年前半年縮小1/3,人口由300萬減少到100萬,勞力和耕地的減少使得軍民生活十分困難。同年10月31日,毛澤東電示中共晉西區委書記林楓:晉西北只有人口70—100萬,望檢查縮小的原因,必須振奮軍心民心。(7)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編:《山西農業合作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62頁。為應對時艱,晉西北根據地發起大生產運動,而此時農村地區深受日軍侵襲和參軍熱潮雙重影響,男性勞力銳減,女性的地位則日益凸顯。1943年,岢嵐縣婦女全體動員搶割,擔負了整個收割任務的7/10。(8)《岢嵐群眾秋收忙》,《抗戰日報》1943年10月14日。同年,臨縣白全英組織婦女變工互助參加勞動生產,夏收時動員40個婦女按住地遠近編為5個變工小組,“誰家麥子先熟,就先給誰家割,給誰家割,在誰家吃飯,長下工給工錢”,僅用10天時間全村麥子就收割完成;根據這次經驗,秋收時婦女開了一個會,還是照常變工互助,婦女刨山藥、割谷子、糜子、高粱,男子挽黑豆,吃飯與前一樣,婦女做工如有剩余按半個男工給工資,13天工夫就把農作物收回場里。白全英興奮地說:“我在家時是女人,上地是男人。”(9)《婦女特等勞動英雄——白全英》,《抗戰日報》1944年2月1日。

不過,由于受生理條件限制,婦女在農田勞動中多從事收割等較具技術性的工作,而對一些用力較大且影響收成的農活如耕地、播種等,男人還是愿意親力親為。體現在工資待遇上,女工工資一般相當于男工一半。盡管在今天看來,這種待遇對于婦女而言,解放程度遠遠不夠,但相對于傳統意義中的女性角色可謂邁出家庭、走向社會的關鍵一步。女性分工不再限于“內”而逐漸向“外”擴延,且在勞動生產過程中選取了適于自己的組織形式——變工互助,其中既有婦女間的變工互助,亦有婦女與男人間的變工互助。如臨縣在1943年秋收中某村向全縣各村發出挑戰,條件之一是發動50%的婦女參加變工。在這一挑戰動員中,婦女段家作領導的小組4人第一天就收糜子3畝;某村婦女36人編成7組,每天打場上地;李福榮領導的小組4男3女一天割高粱11畝,女的剪穗子,男的挖根子,分工合作。(10)《臨縣展開秋收競賽》,《抗戰日報》1943年10月21日。變工互助的意義不再僅僅限于解決某時某事之困難,而在補齊短板之時提升勞動效率;更重要者是在互助中婦女被看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以平等的位置與男性建立合作。婦女開始對自身有了全面了解,而男人則通過互助合作看到了婦女的作用,有利于婦女勞動報酬的提高和地位的改變。

20世紀40年代初,晉西北根據地因日軍掃蕩、國民黨軍隊包圍封鎖及連年自然災害,軍民生活極度窘迫,不少婦女衣不蔽體甚至不敢出門。如嵐縣某村有242口人,雖盡可能節省穿布,但每年仍得拿370多石莜麥換布,以致很多人因換布做衣而影響吃飯問題。(11)《嵐縣勞動英雄王七月后組織紡婦解決穿衣問題》,《抗戰日報》1944年5月30日。因此,大力發展紡織以解決軍民穿衣問題成為根據地政府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然隨著婦女被廣泛地動員到農田勞動中,“男外女內”“男耕女織”的傳統性別分工模式已被打破。既然女性分工開始向“外”延伸,那么,原先屬于女性“內”的分工是否發生變化?“男耕”發展為男女同耕,而“女織”依然還是女織嗎?

事實證明,在實現“脫下破皮襖換上新布衣”的大生產運動中,婦女依然是紡織運動的主力軍。晉西北各地如興縣、保德、岢嵐、神府等都開辦了紡織訓練班,婦紡運動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1944年神府僅一、三、六區即有紡婦2000人、紡車千架,既有年過六旬的老太婆又有10歲左右的小女孩,甚至一部分男人已熱心學習紡線。(12)《神府紡織業飛躍發展》,《抗戰日報》1944年5月11日。河曲僅城關、巡鎮就有紡婦780人,每人有紡車1輛,另有織布機7架。(13)《河曲城關巡鎮婦紡飛躍發展》,《抗戰日報》1944年7月15日。臨南一、二、三區連七八歲女孩都學會紡線,許多村的男人幫忙拐線、纏穗子,如勞動英雄劉文錦村就有20多個男人學會紡線。(14)《臨南完成第一期標準布》,《抗戰日報》1944年5月18日。由此可見,紡織運動已成為以女性為主體,涵蓋各年齡階段的全民參與的生產運動。盡管這一運動的主力軍是女性,但男人的學習和參與無疑是對傳統性別分工中“女織”印象的破冰,甚至成為根據地性別分工開始轉型的風向標。

那么,20世紀40年代晉西北婦紡運動中婦女的角色與傳統性別分工中婦女的紡織角色有何不同?

第一,勞動價值不同。晉西北婦紡運動開始突破家庭向社會化過渡。婦女通過紡織勞動可以獲得社會榮譽、物質獎勵、工資報酬等。如1943年10月2日三區專署召開的獎勵婦紡大會上,劉能林、劉秋香、高如蘭3人被選為全區紡織勞動英雄,獎勵劉能林農幣500元、手巾2條、織布鋸1口,劉秋香農幣440元、手巾1條、鋸1口,高如蘭農幣330元、手巾1條、鋸1口。(15)《臨南三區獎勵紡婦》,《抗戰日報》1943年10月21日。此外,三專署還針對精紡制定標準,工資累增,從10支紗起,5天內能紡10支者工資50元,7天內能紡12支者77元,10天內能紡14支者115元,如能在12天內紡至16支紗則增至150元。(16)《三專屬訂精紡標準》,《抗戰日報》1943年9月2日。

第二,勞動意義不同。晉西北婦紡運動不再僅僅是滿足家庭穿衣用布,而更多的是要保證根據地抗日部隊穿衣需求。如1943年6月至9月間二區婦女紡織量較前增加2000多匹,她們說“這是咱們軍隊穿的,織的要比咱們穿的還好。”為此,她們盡可能買最好的棉花,政府規定每匹布重3斤,而其織的普遍都在3斤半左右,有的甚至達4斤重,織的布可以說又漂亮又結實。(17)《臨南婦女加工精織標準布》,《抗戰日報》1943年10月16日。同時,一區婦女不到半月即完成軍鞋1900雙,準備在10天內再完成1800雙。有的婦女還托人把自己名字寫在鞋底上。五區各村婦女展開做軍鞋競賽,某村婦女做出的軍鞋一般都是鞋幫4層新布、鞋底填布10層,每雙縫7000針以上,大家都連夜趕做。(18)《臨縣婦女熱烈擁軍》,《抗戰日報》1943年9月14日。由此可見,紡織勞動對于根據地婦女而言,其意義已遠遠超出“小家”范圍而向根據地這個“大家”延伸,婦女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其社會性的一面。

不過,農村婦女角色的社會化轉變并非一蹴而就,如何將“解放婦女”這一抽象概念落實到具體的“婦女解放”,根據地政府把著力點集中于“吃”“穿”兩方面。因為,這既與農民生活以至生存密切相關,亦與家庭成員經濟地位緊密相連。通過改變傳統家庭關系中“男外女內”的性別分工,動員婦女參與農田勞動、男性配合紡織勞動,并給予婦女適當的社會榮譽、經濟報酬、政治權利,從細節處入手,逐漸改變婦女思想,促其經濟獨立。1940年劉能林被選為婦救會秘書,她在參加行政村會議時講到:“真是!一個農村婦女的解放,可不容易了!別說參加領導工作,自己的男人首先不高興,設法阻撓、反對,自己也有許多困難:膽怯、不慣……認識慢慢的提高,想:參加抗日工作革命工作為什么不堅決些吶!于是克服著自己的弱點,說服著自己的男人,照顧公事,也照顧家事,一邊忙著工作,一邊自己還是辛勤的紡織。”(19)《婦女紡織變工的組織者——劉能林》,《抗戰日報》1944年1月29日。

由此可見,20世紀40年代婦女分工的重心不在于婦女工種的變動,而在于其勞動價值是否得到社會認同。傳統意義上的婦女勞動既沒有得到家庭重視,更沒有得到社會認同,以致其勞動既不能獲得必要的報酬,更不能獲得平等獨立的身份。相反,根據地倡導婦女分工,使婦女勞動得到政權保證、群眾認同。經濟上的獨立和政治上的鼓勵,促使婦女開始追求平等獨立的人格和身份。

二、追求平等:農村婦女分工的質變

新中國之初,經濟疲敝,百廢待興。如何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并實現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成為當時亟待解決的主要議題,而1950年代初發動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則是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核心內容。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之初,為了解決勞動力不足,婦女作為一支重要力量被發動起來。根據各地經驗,凡發動婦女參加農副業生產有成績者,不僅有效解決了勞力缺乏問題,亦增加了農民收入,進而推動了農業生產。(20)《河北山西兩省百分之七十婦女參加農副業生產》,《人民日報》1950年1月10日。與此同時,中國婦女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以組織婦女參加生產為中心”,要求各地婦聯配合當地政府發動婦女參加農業生產,組織婦女參加春耕、夏鋤、夏收,當年老解放區婦女參加農業生產人數一般達50%—70%,有些半老區達40%。1951年4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全國婦聯指示各級婦聯發動農村婦女參加生產運動》文章,將組織教育婦女參加農業生產作為各級婦聯中心任務。(21)《全國婦聯指示各級婦聯發動農村婦女參加生產運動》,《人民日報》1951年4月15日。

據調查,1950年山西各地婦女參加生產者已超過全國婦代會要求“動員50%以上婦女參加生產”的目標,不僅有50%以上的整、半勞力參加了春耕,在三秋階段甚至高達70%左右。(22)《河北山西兩省百分之七十婦女參加農副業生產》,《人民日報》1950年1月10日。1951年婦女參加生產的在山西老區約占婦女勞力(除孕、產、疾病、老弱婦女外)的90%左右,其中基礎好的縣占總勞力的60%左右,一般的縣亦達15%左右。(23)《山西省怎樣發動農村婦女走上生產戰線》,《人民日報》1952年3月7日。

不過,晉西北婦女廣泛參與農田勞動并非始于1950年代,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在中共革命動員中積極地參加了田野勞動。如前所述,50年代延續開來的婦女參與農田勞動是否僅僅出于勞力不足,還是基于40年代已基本形成的男女共同勞動的慣性?若是基于勞力缺乏,那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一時期勞力缺乏?以上問題可以從50年代國家糧食生產政策在晉西北的落實情況中窺見一斑。

時至1952年國家農業經濟逐步回暖、糧食產量持續增加,雖然1953年糧食增產率開始有所下降,但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仍推動著糧食總產量的上升勢頭。不過,在農業經濟穩步增長時,如何利用農業積累來支援工業化建設則成為國家領導人面臨的又一難題。為解決這一難題,政府決定在農村實行統購統銷的糧食政策。以興縣為例,1953年政府開始宣傳和普及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后,鄉村代表在這一政策中發揮了引領作用。如東坡鄉代表劉趕當按計劃應賣收購糧500斤卻自動賣糧1800斤,并動員3戶親戚賣糧5700斤,帶頭發動全村賣糧1.5萬斤(按計劃收購7700斤),超過任務近一倍。在這些人帶頭下,1953年國家統購完成數為900萬斤,超過任務量50%。(24)《興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會關于五年來的工作總結》(1955年3月),興縣檔案館檔案,檔號:A13-1-21。以下凡引該檔案者僅標注檔號。再看1954年,據1954年統購摸產計算,當年糧食作物實播種面積1237274畝,每畝平均實產49.8斤,是1953年畝產51.75斤的96.23%,達計劃畝產59.6斤的83.5%。盡管糧食作物畝產沒有達到計劃產量,但1954年興縣依然超額完成國家給予的1120萬斤購糧任務。(25)《興縣人民政府一九五四年的幾項主要工作總結和五五年農業生產計劃草案報告》,檔號:A7-1-56。

是什么因素促使村民普遍支持統購統銷糧食政策呢?究其原因,一方面出自于村民對國家政策的積極配合,另一方面表現出村民已累積有一定數量余糧。如興縣六區14鄉有3107戶售糧戶,積極售糧爭取超額者1248戶,占總售糧戶40%。另據52村調查,黨員929人、團員664人中超額完成任務的有黨員556人、團員398人,占總人數59.9%。同時,為發動村民出售余糧,白家溝鄉召開烈軍屬座談會,再次聲明殘烈軍屬賣了余糧照樣能享受代耕優耕政策,烈屬王引留當場賣糧1000斤,軍屬王茂招亦超額完成統購任務1500斤,并帶動全村4天內摸實產量。蔡家崖鄉干部李芝榮檢討自己上年沒有賣足余糧而自報賣新舊糧4000斤。白家溝村婦弓煥蘭自報賣糧150斤,并帶動該村6個婦女賣糧900斤。(26)《興縣人民政府一九五四年的幾項主要工作總結和五五年農業生產計劃草案報告》,檔號:A7-1-56。由此可見,興縣能超額完成1953—1954年統購任務的很大原因在于農民有較多余糧出售,而余糧累積必需投入大量勞力,婦女的參與無疑又是農業增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來說,20世紀40年代根據地婦女參加生產勞動,春耕較少,秋收居多。這一情形在50年代發生改變。如1950年興縣婦女在春耕生產中,7區151村有女性勞力55519人,參加生產人數21321人,占總人數38.4%。將近2/5的婦女參加春耕生產,說明婦女開始作為重要勞力逐步走進農田生產核心圈。同時,婦女從事農田勞動類別更廣泛,開荒、積肥、送肥、點種、鋤麥、打圪拉、植樹等勞動都有參與。據相關統計,在1950年婦女參與各項勞動中,保德2區229名婦女開荒864畝,每人平均3.8畝;神池3區1572名婦女開荒635.5畝,每人平均0.4畝;嵐縣1區婦女600人送肥4365擔,每人平均7.3擔;神池3區婦女485人送肥7093擔,每人平均14.6擔;岢嵐2個村婦女130人植樹406株,每人平均3.6株。(27)山西省民主婦聯籌委會編:《1950年婦女參加春耕生產總結》,1950年7月印,第20、22、23、25頁。

農村婦女有機會有條件從事主要的農業勞動,是體現“男女平等”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只有通過農田勞動,農村婦女才能實現自己的經濟價值,才能改變人們習慣中認為的“婦女不頂事”的傳統觀念。1950年山西省婦聯計劃發動30%的婦女參加經常性農業勞動,并使之學習和掌握生產技術。(28)《華北各省婦聯訂出計劃發動廣大婦女參加生產》,《人民日報》1950年5月6日。在工作好的地區,婦女絕大部分參加鋤地、收割、打場等勞動,還有少數參加浸種、選種、耕耩等技術勞動,參加農業生產的婦女已占婦女全、半勞力的50%以上,個別地方甚至高達80%左右,最低亦在20%—40%左右。(29)《全國婦聯發布指示組織婦女參加春耕》,《人民日報》1950年4月6日。在此基礎上,婦聯還動員她們參加一切可能參加的農業勞動,如做好農忙準備工作,保證全年農業生產不違農時,特別是浸種、拌種、選種、抓蟲等防治病蟲害等工作。(30)《全國婦聯指示各級婦聯發動農村婦女參加生產運動》,《人民日報》1951年4月15日。

由上可知,在農田生產中無論參加生產人數的廣度,還是從事具體農田勞動的深度,婦女參與生產勞動在1950年代都比之前更進一步。她們除切草、喂牲口、擔水、送飯外,一般都直接參加了春耕、夏鋤、秋收等主要勞動。可以說,婦女在政治上的解放必須與經濟上的解放密切結合,婦女自己編了解放歌:“土地改革翻了身,合作互助栽富根,婚姻自主結了婚,婦女們活的像了人。”許多男人亦說:“現在婦女可和從前不一樣啦,再不敢小看啦!”(31)《山西省怎樣發動農村婦女走上生產戰線》,《人民日報》1952年3月7日。不可否認,正是有了經濟上的解放,婦女政治上的解放才具“底氣”。

三、走向社會:農村婦女分工的社會化

新中國初期,為了應對糧食壓力和滿足勞力需求,婦女被廣泛地發動參加農田勞動,而兩性共同參與賦予農田勞動一種特殊的社會性別蘊意。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發展為婦女參加農業生產開辟了道路,參加互助合作組織的婦女逐年增加,許多較好的農業社婦女勞動日數一般都占勞動日總數的20%—30%左右。當然,婦女勞動不能是無償的,在報酬方面雖和男人一樣掙勞動工分,但在勞動工分計量上卻顯得如此“廉價”。一些互助組、合作社不僅在婦女評分計酬中壓低分數壓低分值,或只記分不算賬,甚至不把參加勞動的婦女當作社員而是看作短工。在一些互助組中普遍存在“男互助女單干”現象,許多互助組員和合作社員存在“重男輕女”觀念,不愿吸收婦女參加或同工不同酬。(32)《積極領導農村婦女參加農業互助合作運動》,《人民日報》1954年3月8日。還有一些互助合作組織,妻子勞動,丈夫掙分。(33)《全國婦聯發布指示組織婦女參加春耕》,《人民日報》1950年4月6日。此種現象不僅影響婦女生產及參加互助合作組織的積極性,且影響到農田生產效率及互助合作組織的鞏固發展。

為解決上述問題,1953年中共中央在《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中提出:“男女勞動力應該按照工作的質量和數量,實行同樣的報酬。”(34)《積極領導農村婦女參加農業互助合作運動》,《人民日報》1954年3月8日。這一決議的頒布,無論從生產角度出發還是從婦女解放角度考慮,都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而“同工同酬”亦被看作是婦女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衡量男女是否平等的一個重要尺度。

1950年婦聯發現互助組、合作社在評分計酬中存在男女不對等現象后,提出“男女同勞同分”“一家男女分別記分”主張,對于男女勞力計算應根據“同工同酬”原則,按勞取酬,以刺激婦女勞動積極性,糾正把婦女勞力一律當作半勞力的看法。(35)《全國婦聯發布指示組織婦女參加春耕》,《人民日報》1950年4月6日。不過,雖然政府和婦聯極力推進男女同工同酬,但晉西北至1951年各地男女同工不同酬現象仍屢見不鮮,各地政府對“同工同酬”原則貫徹不夠徹底。(36)《山西省怎樣發動農村婦女走上生產戰線》,《人民日報》1952年3月7日。

晉西北男女“同工同酬”問題與1950年代陜西關中地區不同,關中地區男性逐漸退出棉田管理而轉由女性接管,并由此導致棉花田間勞作工分下降,即不是男女“同工”,所以不能“同酬”。(37)高小賢:《“銀花賽”:20世紀50年代農村婦女的性別分工》,《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4期。晉西北男性并未退出種植棉花、小麥、莜麥、麻等任何一種農田勞動,男性要求在生產中和婦女有一定分工,但不愿婦女完全代替自己。亦與湘北塘村不同,塘村田間生產中存在分別適合男女勞力特征的農活,男女從事不同的農活,故不能“同工”,也就不能“同酬”。(38)李斌:《農村性別分工的嬗變——合作化時期的湘北塘村考察》,《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晉西北各地生產勞動基本上都需婦女同男性一起參加農業生產,特別是農忙季節,如鋤苗、下種、搶種等,或者是細致繁瑣的農活,如浸種、選種、鋤草、經營棉田等。可以說,晉西北男女分工是在整個家庭計劃下分工合作、各盡所能,其更多考慮的是田間需求及人員配合。至于報酬方面,因分工沒有明確界限,故各地多采取死分活評評分方式或一定農活上按件計工制。如1955年興縣劉家莊等72社將婦女勞力按勞動能力確定底分,在此基礎上按完成情況評分。(39)《關于1955年冬季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基本總結報告》,檔號:A13-1-30。

上述記工辦法確實提高了婦女勞動積極性。很多先進婦女在參加一般的田間勞作外還積極參加了全省農業技術改良運動,如興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廣新式農具、浸拌選種、拔除病株、捕殺害蟲等。岢嵐縣宋木溝村先進婦女提出“技術送上門”口號,親自做發芽試驗,挨家挨戶宣傳。先進婦女李改枝、陳俊英等幫助群眾進行溫湯浸種。據神池等7縣所屬198村調查,為了減少來年蟲害,1951年婦女共刨、燒谷茬1738畝。(40)《山西省怎樣發動農村婦女走上生產戰線》,《人民日報》1952年3月7日。同時,婦女在勞動過程中逐漸掌握了較多的農業技術。婦女深度參與農業勞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過去人們輕視婦女勞動的看法,亦減少了互助組有意壓低婦女工分甚至不評底分的現象。不過,記工評分辦法不能完全肯定是“同工同酬”,因為婦女單獨確定的勞動底分一般都沒有男性高,通常女性勞作一天能獲4—6分,同時規定女性出勤天數為24—25天,而男性為28—30天。(41)被采訪人白牛,男,興縣黑峪口人,采訪時間2017年8月13日。在1956年9月興縣麻子塔村四聯社制定的《秋收預算分配方案》中,預算勞動日方面男勞力勞動底分138.7個,女勞力底分79.7個,當年四聯社總勞力259人,其中男勞力147人、女勞力112人(42)《麻子塔四聯社秋收預算分配方案》,檔號:A116-2-95。,可得平均每男勞力底分0.94個工、女勞力底分0.71個工,由此可見,單個女勞力的底分普遍不及男性。造成如此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婦女技術高低不一、勞動強度不同、勞動時間不穩定等,這均要被克扣工分。所以,在農田勞動記工中實際實行兩種記工辦法,即同一性別條件下的按勞取酬和按性別不同分別取酬。1953年興縣婦聯工作計劃中要求能勞動的婦女“全部參加農副業生產”,并“爭取男女同工同酬”;(43)《興縣縣婦聯關于冬前的幾項具體工作計劃》,檔號:A13-1-3。其中“爭取”二字間接說明男女同工同酬不易實現,及訴求和現實之間存在不一致性。

事實上,即使婦女獲得參與農田勞動的平等機會,亦并不意味著其在家庭關系中地位平等。因為在中國家庭關系中,女性還要承擔大部分家務勞動。那么,如何處理婦女與家庭的關系,各地出現各不相同的問題。山西省婦聯在總結1950年發動農村婦女參加春耕生產報告時指出:一些干部簡單地認為“把婦女弄到地里就是‘發動’,參加了生產就能‘解放’,而不照顧家庭利益,不解決婦女特殊問題,因此不但婦女生產情緒不高,連男農民也反對。”(44)《在偉大愛國主義旗幟下進一步聯系與教育廣大婦女》,《人民日報》1951年2月15日。為此,全國婦聯指示要注意盡可能地解決婦女參加生產中的困難,滿足婦女合理而又可能實現的要求。(45)《全國婦聯指示各級婦聯發動農村婦女參加生產運動》,《人民日報》1951年4月15日。

在婦女走向農田勞動過程中,一個頗具挑戰性的問題是:如何合理解決農忙時間婦女上地與做家務帶孩子間的矛盾。為解決這一難題,經互助組變通后由老人變工看孩子,婦女按時奶小孩及提前回家。(46)《在偉大愛國主義旗幟下進一步聯系與教育廣大婦女》,《人民日報》1951年2月15日。一些互助組、合作社還組織農忙托兒所,如興縣1953—1957年建設計劃中就多次提到要建立多所托兒所。(47)《興縣五三至五七年建設計劃》,檔號:A7-1-42。據1956年統計,興縣在266個社中建立81個幼兒園、1247個托兒組,共教養男女兒童6216個。家務、帶孩子、農田勞動不僅把婦女時間碎片化,亦使婦女為應付不同工作精疲力竭,故這些組織得到婦女支持和擁護。婦女勞動時間的延長和穩定,對于其走出家庭和分工的社會化轉型具有一定意義。如王家峁技豐社幼兒園成立后有6個小孩的婦女高蘭英在6月份前已做61個勞動日,以往每日日常生活就使之焦頭爛額。(48)《關于春耕生產總結和第二次整社工作的檢查總結報告》,檔號:A116-1-7。

20世紀50年代晉西北婦女對于農田勞動的廣泛參與是在國家倡導“男女平等”“同工同酬”背景下逐步深化的,婦女經濟權益和政治地位開始得到重視,家庭地位隨之改變。婦女性別分工的社會化,在促使婦女生產情緒日漸高漲、加速農業生產的同時,亦反哺于“男女平等”的主流話語。可以說,制度安排與農村社會婦女關系呈現出一種良性互動。

結 語

綜前所述,晉西北農村的性別分工由傳統意義的“男耕女織”“男外女內”,到20世紀40年代女性開始參與農田勞動,再到20世紀50年代普遍參與農田勞動且與男性“同工同酬”,其間的嬗變與農村現實需要和中共農業政策密不可分。事實上,對于男女分工這一具有復雜而普遍性的社會關系,不僅中國學者給予關注,西方學者也予以多方探討。一位西方學者甚至如此評述兩性關系:“女人如果不是男人的奴隸,至少始終是他的附庸,兩性從來沒有平分過世界。”(49)[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鄭克魯譯:《第二性》,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頁。那么,男女真的無法平等嗎?女性如何從男性附庸“物”的角色轉變為與男性對等的“人”,1949年前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婦女解放為兩性關系的重新定位提供了歷史借鑒。

1940年代晉西北根據地生存堪憂,糧食、穿衣嚴重短缺,邊區政府為最大限度地發動民眾實現自給,廣大婦女首次成為動員的重要人群;新中國初期,糧食問題依然突出,廣大婦女仍被作為主要勞力投入農業合作化運動,為20世紀50年代糧食增產作出積極貢獻。女性大規模參與農業勞動,并同男性獲得同樣的勞動“報酬”,使得婦女開始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人身權利得到社會尊重,為新中國婦女從家庭走向社會提供了契機。事實上,中共政權下婦女分工重心不在于婦女工種的變動,而在于其勞動價值已獲“官方”保證和社會認同。正是因婦女勞動價值的質性變動,婦女政治、經濟和家庭地位隨之提升。婦女分工的社會化轉型,對婦女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并開始追求獨立平等的人權意義深遠。

猜你喜歡
生產
讓安全生產執法真正發揮震懾作用
我國夏糧生產喜獲豐收
熱軋雙相鋼HR450/780DP的開發與生產
山東冶金(2022年2期)2022-08-08 01:50:42
用舊的生產新的!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生產交付
中國軍轉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2:28
生產管理系統概述
消費導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23
全面生產維護(TPM)
中國制筆(2017年2期)2017-07-18 10:53:09
反生產行為差異化治理策略
現代企業(2015年4期)2015-02-28 18:48:06
安全生產重于泰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网址|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欧美区一区|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欲色天天综合网|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性欧美久久|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亚洲一区黄色|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天堂|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在线网站18禁|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88av在线看|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欧美午夜性视频|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视频二区欧美| 国产精品视频a|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 在线观看av永久|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 五月天久久综合| 久久精品视频一| 欧美色视频在线|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久久久黄色片|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91视频|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日本欧美精品|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综1合AV在线播放|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青青操国产|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欧美亚洲香蕉|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69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日韩国产无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