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化“危”為“機”:皖南事變前后中國共產黨應對反共高潮的策略與成效

2020-12-01 21:27:36
安徽史學 2020年5期

(清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4)

第二次反共高潮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反共高潮。期間經歷皖南事變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皖南新四軍遭到重創,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岌岌可危。成功打退這次反共高潮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民黨斗爭的一次重大勝利,為抗日戰爭相持階段中共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轉機,也對中國抗戰的政局和戰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學界關于皖南事變的相關研究,在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皖南事變的原因、皖南事變前中共內部關于新四軍發展方案的策略與分歧、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的應對等方面成果豐富。(1)有關皖南事變的研究成果較多,在此不一一列舉。涉及中共在皖南事變前作出預判以及調整策略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楊奎松:《皖南事變前后毛澤東的形勢估計和統戰策略的變動》,《抗日戰爭研究》1993年第3期;王新生:《試析皖南事變前后共產國際關于中共同國民黨關系的策略》,《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蘇若群:《從俄羅斯解密檔案看皖南事變前中共中央對國民黨策略的演變》,《黨史研究與教學》2016年第4期等。針對皖南事變后中共應對措施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王祖奇、王驊書:《反擊驅趕政策、皖南事變與新四軍戰略重心的北移——論1939年底至1941年初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對新四軍危局的應對》,《安徽史學》2015年第2期;賈欽涵:《皖南事變后周恩來與居里會談述析》,《中共黨史研究》2016年第2期;盧毅:《皖南事變后的國共宣傳戰》,《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8年第3期;吳云峰:《皖南事變后中共對國民黨軍事守勢、政治反攻策略的形成——以共產國際與毛澤東來往電報為中心》,《軍事歷史研究》2019年第5期,等。而從動態視角研究皖南事變前后中共針對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策略調整與應對措施的相關研究寥寥。本文梳理了1940—1941年中共在皖南事變前后采取的判斷、決策以及一系列應對舉措,分析中共面對相持階段的抗戰困境以及皖南事變的危機局面,如何化“危”為“機”擊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并對以下問題進行闡述:第一,早在皖南事變發生前,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就已經作出判斷——國民黨頑固派將在短時間內發動局部反共戰爭,并且經過黨內反復調整,最終確定了應對反共行動的總體策略。由于受相關資料限制等原因,以往研究對于共產國際在皖南事變前后給予中共的建議和指示關注較少。事實上,雖然中共內部存在不同意見,但這一時期中共中央對新四軍行動作出的指示和決策,共產國際的建議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第二,皖南事變發生后,中共發動一切力量爭取國內外輿論的同情與支持,因此有研究認為,正是國際輿論和外交壓力迫使國民黨頑固派終止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然而,輿論和外交方面的壓力只是影響國民黨的一部分因素,其時國民黨囿于自身處境以及國內外局勢所限,短時間內難以再次發動大規模反共行動。第三,皖南事變對中共的武裝力量和根據地建設造成嚴重損失,但由于中共采取了及時而有效的應對措施,這次事變也使中共迎來了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敵后斗爭與發展的重要轉機,國共雙方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力量也由此逐漸消長。

一、面臨危機:抗日戰爭相持階段中共的艱難處境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中國共產黨就面臨重重危機。就組織層面而言,國民政府不承認中國存在多種政權,中共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合法性面臨挑戰。為了限制中共各根據地力量的發展,自1939年起,國民政府在經濟、交通、軍事、外交等方面對抗日根據地實行嚴密封鎖,并在西北邊區周圍派駐軍隊、修筑防御工事。從輿論方面來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以“詆毀本黨,抨擊政府。言辭偏激,持論荒謬”為由,取締中共創辦的《晉察冀日報》等報刊書籍,并要求“各省市政府,會同當地黨部查禁”。(2)《四川省政府、會計處關于嚴防共產黨和第十八集團軍活動及查禁書刊雜志的代電、呈文、密令》(1941年7月),四川省檔案館藏,檔號:民044-01-0007。所查禁的內容皆為中共對政治主張的宣傳、對抗戰成果的公布、對抗戰時局的分析、對敵后根據地建設情況的報道。一方面,中共的宣傳渠道被封鎖查禁,根據地的真實情況難以被外界所了解,另一方面,國民黨頑固派對中共進行負面宣傳,以一面之詞塑造中共“游而不擊”,“襲擊友軍”,“破壞抗戰,制造摩擦”(3)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中央南方局大事記》,重慶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頁。的虛假形象。由此,國內外社會對中共及其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真實情況知之甚少。就國際局勢來看,這一時期共產國際和蘇聯,尤其是蘇聯方面,為達到“聯華制日”、利用中國牽制日本從而避免東西兩線作戰的目的,不希望中國因內戰而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削弱抗日力量,因而要求中共采取團結忍讓政策,避免與國民黨產生沖突,增加國共合作破裂的風險。

除上述外,中共面臨的最大危機來自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壓迫,這一時期國共矛盾最集中、沖突最激烈的方面也在于軍事。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后廣泛擴充軍隊、鞏固根據地建設,中共“黨員人數有50萬,正規軍有35萬,其中約60%已武裝起來。特區得到了鞏固。在華北和華中創建了17個大小抗日根據地。”(4)《中共中央給季米特洛夫的電報》(1940年2月22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1937—1943)》第19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20年版,第23、24頁。隨著中共軍事力量壯大,戰斗力迅速提升,由地方軍隊控制區、管治權等問題引發的國共軍事摩擦不斷,尤其在抗戰相持階段到來后,國民黨軍事高層對八路軍、新四軍實力的迅速壯大感到極度不安,先后制造了一系列軍事摩擦,試圖運用軍事手段來遏制中共武裝力量的發展。在山西,閻錫山秘密勾結日軍制造晉西事變,誣稱山西新軍“叛變”,調重兵進攻新軍及八路軍,殺害、逮捕抗日根據地干部、八路軍后方傷病員及革命群眾1700余人。八路軍聯合新軍,消滅了閻部舊軍萬人。在河北,張蔭梧屢次制造軍事摩擦,中共軍隊奮起反擊,消滅了張蔭梧部隊8000余人。此外,鄂中李先念部隊、蘇南陳毅部隊、蘇北管文蔚部隊、皖東羅炳輝部隊、淮北彭雪楓部隊,均遭到國民黨地方軍隊的壓迫,更有對新四軍后方非戰斗人員及受傷官兵進行殺戮,造成平江慘案、確山慘案的反共舉動。局部摩擦讓中共意識到,只有以斗爭求團結,團結才會存。只有強硬的對抗才能抵制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而一味地避戰退讓則會讓“反共集團和投降派更加活躍起來,統一戰線不復存在”。(5)《中共中央給季米特洛夫的電報》(1940年2月22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1937—1943)》第19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20年版,第23、24頁。因此,當國共雙方摩擦愈演愈烈、沖突無可避免時,中共的態度是堅決抵制。

與此同時,中共軍事實力的不斷壯大、根據地建設的迅速發展也影響著國民黨在華中地區的軍事部署。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視長江中下游為其大本營,不容其他政治勢力和武裝力量在此發展壯大。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到來后,國民黨密切關注中共在華中地區的軍事力量發展:“十八集團軍遵令改編之始,原僅四萬五千人,而至今竟稱為五十萬人。”(6)《四川省政府、會計處關于嚴防共產黨和第十八集團軍活動及查禁書刊雜志的代電、呈文、密令》(1940年2月8日、1941年2月),四川省檔案館藏,檔號:民044-01-0007。新四軍“其實力號稱十萬,實在約有八萬人……其分布情形:皖南萬人,蘇南八千,蘇北四萬(內有十八集團軍一萬五千),皖北二萬,其他尚有零星部隊數千。”(7)《四川省政府、會計處關于嚴防共產黨和第十八集團軍活動及查禁書刊雜志的代電、呈文、密令》(1940年2月8日、1941年2月),四川省檔案館藏,檔號:民044-01-0007。在國民黨看來,中共在華中根據地的建立以及武裝力量的發展已經對其造成嚴重威脅,必須盡快將此區域的中共勢力轉移分散至其他地區,以保證國民黨勢力在華中地區的絕對控制。相較于對黃河以南地區的志在必得,國民黨對黃河以北地區的態度則大有不同:一方面,進入全面抗戰以來,國民黨的勢力尚未真正控制過華北地區,也未將這些區域視為其必爭之地。另一方面,這一時期中共敵后戰場的斗爭形勢日益嚴峻。中共在華北各根據地已有50萬人之眾,除了30萬軍隊以外,還有負責其他方面的工作人員20萬人,他們的生活和斗爭在日軍的殘酷掃蕩下本就非常艱難:根據地日益縮小、糧食和供給極度匱乏,而皖南新四軍整體北移對于中共華北各根據地無異于雪上加霜。由此,國民黨選擇在此時將華中的新四軍部隊和相關工作人員調遣至黃河以北,讓其直面日軍進行斗爭,而國民黨則藉此鞏固華中地區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心腹之地,坐收漁人之利。

二、把握戰機:皖南事變前后中共的策略與應對

1940年10月19日,何應欽、白崇禧致朱德、彭德懷、葉挺“皓電”(8)《何應欽白崇禧致朱彭總副司令葉挺軍長皓代電》(1940年10月19日),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87頁。拉開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序幕。“皓電”指責八路軍、新四軍所屬部隊擅自行動、自由擴充、不服從中央命令、吞并友軍,并下令要求長江以南地區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之內離開當前控制區,向北轉移至黃河以北的河北、察哈爾和山西三省。與此同時,湯恩伯、李品仙率領部隊準備調往安徽東部和東北部地區,倘若中共部隊不遵令北移,將不可避免地與國民黨軍隊發生軍事沖突,甚至遭遇圍剿。由此,中共面臨著兩難的處境:一方面,如果八路軍、新四軍遵照軍令北移,就會失去長江以南地區的根據地,同時加劇華北敵后斗爭的嚴峻形勢;另一方面,如果拒不服從命令,將面臨與國民黨軍隊的戰爭,一旦國共雙方發生軍事沖突,導致國共合作破裂,中共將承擔“破壞團結抗戰”的責任,在政治上陷于被動。

(一)“先發制人”與“靜觀其變”:皖南事變前中共的判斷與決策

相較于此前的反共行動多以“戰而不宣”的狀態在地方戰區層面進行,作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開端,“皓電”以國民黨中央政府的名義向中共軍隊下達命令,又將問題上升至軍政紀律的高度,一時間引起廣泛關注。中間勢力雖然普遍同情中共,但更關心國共團結問題,力主勸說中共以妥協讓步維護國共合作:“現在各方都已感覺形勢嚴重……而大家一致望我們拿出辦法來,并望我們讓步,以緩和破裂。”(9)《周恩來關于反共高潮中各方意見的匯報》(1940年11月1日),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第37頁。面對“皓電”的調遣命令、國民黨新一輪的反共輿論以及中間勢力對中共“以妥協挽救局勢”的期待,中共中央經過反復磋商和調整后提出兩種方案(10)《毛澤東、王稼祥關于反對反共投降的策略問題致彭德懷》(1940年11月3日),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第77頁。:第一,政治進攻,軍事防御。即以政治手段為主,面對國民黨軍事進攻,只在根據地周邊進行反擊,中共主力軍隊仍然堅守各抗日戰區。由此中共在政治上占據主動,挑起國共戰爭的責任將由國民黨方面承擔,同時國民黨也難借“平息內亂”之由與日本達成妥協。但這一方案將軍事主動權讓予國民黨,當國民黨完成軍事封鎖線的部署后,中共極有可能遭到日蔣聯合夾擊。第二,政治進攻,軍事進攻。在軍事上先發制人,率先發動對國民黨軍事反攻,抽調各地兵力集中突入國民黨后方,以爭取軍事主動權,盡量減少對日蔣兩線作戰的損失。但若采取該方案,由中共發起軍事進攻,國民黨方面定會煽動反共輿論,指責中共破壞團結抗戰。

對此,中共中央多次致電共產國際進行溝通。季米特洛夫在電報中基于當前國內外形勢作出分析(11)《季米特洛夫給斯大林的信》(1940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1937—1943)》第19卷,第98頁。:就國際局勢而言,英美支持中國抗戰,蔣介石作為國民黨內的親英美派代表,與日本和汪偽政權呈對立之勢,短期內不會向日本投降。從國內抗戰形勢來看,廣大民眾和中間勢力均主張堅決抗戰,在輿論壓力下國民黨頑固派不會公然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大規模內戰。最重要的是,中共一旦率先發動反擊戰爭,就會成為“統一戰線的破壞者”,反之,若由國民黨頑固派發起反共戰爭,那么國共合作的破裂和內戰的責任就完全由國民黨方面承擔,中共的反擊行動也具有了正當性和正義性。由此,季米特洛夫判斷蔣介石短期內不會向日本投降,建議中共采取拖延戰術:一方面表示退讓,為備戰爭取時間,一方面將破壞國共合作、破壞抗戰團結的責任推給國民黨方面,從而贏得中間勢力和廣大群眾的支持。同時,雙方在往來電報中分析了白崇禧等國民黨地方勢力對于反共的態度,認為國民黨內部不同派系之間的矛盾與分歧也會成為蔣介石向日本投降的阻礙。(12)《毛澤東給季米特洛夫的電報》(1940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1937—1943)》第19卷,第101頁。在綜合分析了國民黨內部派系矛盾突出、國民政府財政狀況困難、民眾普遍對國民政府不滿等情況后,中共中央認為此時蔣介石尚且無法公然違背民意對日投降,并據此調整了應對反共行動措施:對國民黨采取緩和態度,適當作出讓步;團結國民黨內與蔣介石有矛盾的地方集團和左翼人士;提前做好軍事反攻準備。由此,在何白“皓電”發布之后,中共的主要策略是:不主動發起軍事反攻,“但須準備打內戰,并蒙受政治上不利(蔣介石進剿新四軍的計劃是決定了的)”。(13)《中共中央關于皖南新四軍行動方針給項英的指示》(1940年11月1日),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第70頁。同時,“對皖南方面,決定讓步,答應北移”。(14)《毛澤東、朱德、王稼祥關于皖南新四軍北移致葉挺、項英》(1940年11月3日),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第78頁。

確定了應對反共行動的基本策略后,中共決定在政治輿論方面爭取主動權:公開答復何白“皓電”,以彰顯中共顧全大局、堅持團結抗戰的一貫主張。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名義致何應欽、白崇禧“佳電”(15)《為顧全大局挽救危亡朱彭葉項復何應欽白崇禧佳電》(1940年11月9日),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第83頁。,公開回應“皓電”對八路軍、新四軍的四項不實指控,并且與國民黨討價還價,盡量拖延調遣命令,給八路軍、新四軍爭取備戰時間。隨后,中共中央指示葉挺、項英等人做好新四軍撤出長江以南地區的準備,“以皖南的讓步換得對中間派的政治影響”(16)《中共中央關于認真準備北移給葉挺、項英的指示》(1940年11月21日),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第103頁。,藉此爭取中間黨派和進步勢力的支持。

12月8日,何應欽、白崇禧再致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齊電”(17)《何應欽白崇禧復朱彭葉項齊代電》(1940年12月8日),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第89頁。,催促中共部隊盡快按期北移,同時繼續煽動反共輿論,宣傳中共領導的軍隊“不抗日”。(1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516頁。對此,中共中央南方局貫徹毛澤東“動員黨內外一切力量”(19)《毛澤東關于動員黨內外一切力量制止剿共降日致李克農等》(1940年11月6日),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第80頁。,“加強國內外聯絡”(20)《毛澤東關于加強國內外聯絡以制止投降分裂致周恩來》(1940年11月6日),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第81頁。的指示,由周恩來等人在重慶與國民政府進行交涉,協調皖南軍隊調遣問題;董必武等人積極爭取進步民主人士以及中間黨派的支持,表明中共擁護蔣介石、維護團結抗戰的立場;同時通過印發宣傳冊和在《新華日報》發表文章,宣傳中共的政治主張和抗日決心,展示八路軍、新四軍的敵后抗戰成果,以對抗國民黨頑固派散播的不實言論。

皖南事變發生前,中共對形勢的判斷與決策,在“先發制人”與“靜觀其變”之間進行了反復調整:“皓電”發布之初,中共中央曾決定以強硬的“炸彈宣言”進行答復,但在了解中間勢力的想法后,綜合各方意見將策略調整為對國民黨表面妥協,對調遣命令盡量拖延。由此,中共在政治上從先發制人,給予國民黨強勢回應,調整為爭取輿論主動權,對國民黨態度緩和、適當讓步。1941年11月至12月期間,中共中央曾一度對反共形勢作出較為樂觀的估計,認為國民黨頑固派不會在此時大舉“剿共”。直至“齊電”發布后,了解到國民黨頑固派在華中地區的軍事部署,中共中央迅即調整策略,一方面要求皖南新四軍部隊立即北移,一方面積極動員黨內外力量,加強同中間黨派及英美方面的聯絡。至此,中共的軍事策略由率先發起進攻,粉碎國民黨頑固派的圍剿部署,調整為做好軍事反擊準備后靜觀其變,將發動反共戰爭、分裂國共合作的責任推給國民黨方面。

(二)“軍紀問題”與“政治問題”:國共雙方對皖南事變的定性

為遵照國民政府命令將長江以南新四軍部隊北移,1940年12月,葉挺安排皖南新四軍部隊教導總隊教職員、軍醫處醫護人員等后勤人員約1700人組成先遣支隊,經國民黨指定路線北移,先遣人員一行暢通無阻,順利抵達蘇北地區。1941年1月4日,新四軍皖南部隊9000余人由皖南涇縣云嶺啟程,次日途徑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軍隊伏擊,雙方在茂林地區展開激戰。7日—9日新四軍曾一度擊退國民黨軍隊,然而因缺乏糧食等補給,10日以后新四軍全軍陷入困境,至1月14日晚,新四軍被圍困部隊在國民黨軍隊的猛烈攻勢之下,僅2000余人先后突圍,其余均被俘或犧牲。1941年1月17日,國民政府公開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將軍長葉挺移交軍事法庭審判。此時國共雙方矛盾達到了頂點,國共合作距離分裂咫尺之遙。

皖南事變后國共兩黨都積極爭取中間勢力,希望在輿論方面得到廣泛支持。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皖南事變定性為“整飭軍紀問題”,強調事變“絕不牽涉政治或黨派問題,而純是一個軍紀問題”(21)《關于頒發宣傳皖南新四軍問題已完全解決、不牽涉政治或黨派問題等宣傳要點給中國國民黨軍政部特別黨部第七區黨部各區分部的代電》(1941年4月17日),重慶市檔案館藏,檔號:00330005000110200092000。,將責任歸咎于新四軍“違反軍紀,不遵調遣,且襲擊前方抗戰各部隊,實行叛變”(22)《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言人談話》(1941年1月17日),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第171頁。,以此來淡化政治色彩,“和緩進步勢力及中間派對事變的反感”。(23)《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部通報第二號》(1941年2月3日),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第204頁。中共方面則堅決予以駁斥,宣布皖南事變絕非所謂“軍紀問題”,而完全“是政治問題,是全局問題,是與外交分不開的問題”。(24)《中共中央關于目前時局的決定》(1941年1月29日),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第198頁。

1月7日,得知國共雙方在茂林展開戰斗后,毛澤東即電告劉少奇,指示應把此次反共高潮看作中共奠定華中基礎的機會,正如此前借第一次反共高潮奠定了華北基礎。面對國民黨的軍事進攻,中共中央權衡利弊,決定為顧全抗戰大局,主要從政治和宣傳方面作出反擊。在政治方面,1月20日中共中央發布軍事委員會命令和談話,中共在皖南事變后首次向國民政府提出解決問題的十二條要求(即“舊十二條”),并且表示如果國民黨方面不及時妥善處理,中共代表將拒絕出席第二屆國民參政會。1月23日,中共公開發表《新四軍將領就職通電》,宣布重組新四軍,次日以新四軍將領名義通電全國,聲討國民黨頑固派。在宣傳方面,以中共中央南方局為陣地,以重慶《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等黨報黨刊為主要渠道,報道皖南事變真相,揭露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事實,指出皖南事變是國民黨頑固派向日本妥協投降的體現,而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是抗日的有生力量。在統戰方面,中共以維護抗戰的團結統一和中國的政治民主為立場,積極爭取中間勢力,得到了中華救國會、國家社會黨、中國青年黨、中國職業教育社等民主黨派和進步團體的支持,并經由中間黨派領袖和進步民主人士向國民政府提請建議、施加輿論壓力。在國際方面,周恩來領導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組與各國駐華官員和記者保持密切聯系,通過會談向各國政要揭露皖南事變真相。同時通過外國駐華記者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將國共摩擦的真實報道刊登在海外和香港報紙上,將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實際情況公之于眾。

國共雙方對皖南事變定性上的重大分歧,要害在于皖南事變的責任應由哪一方承擔。國民黨將事件定性為軍紀問題,誣稱中共軍隊不遵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派、蓄意與國民黨軍隊產生軍事摩擦、破壞團結抗戰,國民黨方面不得已發動皖南事變進行軍事處置,企圖把分裂國共合作、破壞統一戰線的罪名強加給中共。而中國共產黨擺事實、講道理,公布大量國民黨頑固派制造反共摩擦的證據,揭露其在軍事、政治、新聞、外交等方面對中共的封鎖和限制,將皖南事變定性為政治問題、黨派問題,將事變的起因歸結為國民黨頑固派的積極反共、消極抗日,強調若不妥善解決,將造成國共合作破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瓦解的嚴重后果,并最終導致中國抗戰失敗。

三、迎來轉機:第二次反共高潮告一段落

中國共產黨揭露皖南事變的真相以及國民黨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的舉動,在國際上得到了蘇聯、美國、英國等盟國的關注,在國內則引起了主張抗日的社會各界各團體對中共的同情和支持,民心開始傾向中共一方,國民黨則受到多方批評和譴責,陷入孤立被動的局面。汪偽方面雖然希望借此機會與重慶國民黨當局“漸趨接近,以至于完全合作”(25)周佛海著、蔡德金編注:《周佛海日記全編》上編,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版,第411、435頁。,卻也認為國民黨頑固派在此時發動反共戰爭,分裂國共合作,對于國共雙方“兩均不利”。(26)周佛海著、蔡德金編注:《周佛海日記全編》上編,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版,第411、435頁。1941年3月1日,第二屆國民參政會開幕,中共代表拒絕出席會議,用行動表明國共兩黨的矛盾已不可調和。次日,中共中央再次向國民政府提出解決矛盾的十二條要求(即“新十二條”)。國民黨方面迫于國內外形勢,不得不終止第二次反共高潮。

(一)國民黨終止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主要原因

以往有研究認為,是英美蘇等盟國的外交壓力以及國內外社會輿論壓力迫使國民黨終止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外交和輿論的確是影響國民黨的因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皖南事變后國民黨對國內外形勢的判斷以及國民黨自身的處境。

首先,從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皖南事變的動機來看,蔣介石和國民黨軍事高層雖然有意對中共進行軍事限制和打擊,但并未提出在此時分裂國共合作,甚至發動內戰。“皓電”發布后,周恩來多次與國民黨領導人進行交涉,在與蔣介石會談時,蔣介石向周恩來明確指出:“抗戰四年,現在是有利時機,勝利已有希望,我難道愿意內戰嗎?愿意弄坍臺嗎?”(27)《周恩來關于和蔣介石談話情況給毛澤東并中央書記處的報告》(1940年12月26日),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第121頁。這一問題在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的往來電報中也有分析:皖南事變前,中共中央就是否主動進攻、粉碎國民黨頑固派的圍剿部隊和設防地區等問題,多次致電共產國際,雙方就當前抗戰局勢與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行動進行了分析,認為蔣介石目前“還沒有下定決心”(28)《季米特洛夫給斯大林的信》(1940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共產黨(1937—1943)》第19卷,第98頁。向日本投降。對此,皖南事變后中共內部也作出判斷:“國民黨未投降,仍繼續抗戰,對共黨仍不敢分裂,且怕影響對蘇聯的關系,在皖南消滅我軍,蔣亦曾下令制止,即證明蔣生怕亂子鬧大……何應欽下令只說嚴防我軍報復,未說即此在全國乘機進攻我軍。”(29)《劉少奇關于主要應從政治上進行反攻問題向毛澤東等的建議》(1941年1月15日),中央檔案館編:《皖南事變(資料選輯)》,第148頁。據此,皖南事變前國民黨并未作出發動內戰的部署,皖南事變發起的初衷在于打擊中共在華中地區的軍事力量,將中共勢力的發展限制在華北區域,保證國民黨對華中地區的絕對控制。

其次,從國民黨破壞抗戰、對日投降的傾向來看,雖然當時國民黨已經與日本和汪偽方面進行了接觸,但尚未決定要向日本投降。這一時期,隨著德意日三國協定的簽署,英美蘇都需要國共通力合作,在中國戰場牽制日本。由此中國的抗日戰爭一方面站在了反法西斯主義、爭取民族解放的正義立場上,另一方面得到了英美蘇等國的積極援助,盡管尚在戰略相持階段,但是中國抗戰的前景是向好的。此時蔣介石身為國家領袖,向日本投降意味著放棄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支持、違背海內外全體同胞對民族解放的追求。由此,這一時期蔣介石仍未作出放棄抗戰、對日投降的決定。

此外,就國內的抗戰形勢和國民黨自身的處境而言,當時的形勢并不允許國民黨開展多線斗爭。一方面,國民黨與日本的矛盾尚未解決、與汪偽政府仍然保持對立,要同時進行抗日和剿共實在分身乏力。1941年2月,皖南事變風波未平,日軍即向河南地區發起進攻,國民政府不得不將20萬軍隊從反共戰線調往抗日戰線,此時兩線作戰的國民黨在短時間內難以再次發動大規模反共戰爭。另一方面,皖南事變后,國民黨內部不同派系之間的矛盾也在加劇。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皖南事變時借助了桂系軍隊的幫助,然而皖南事變之后桂系控制的地區卻被國民黨嫡系軍隊占據,蔣桂矛盾在這次反共高潮中進一步激化,成為蔣介石面臨的另一個棘手問題。因此,皖南事變后國民黨自顧尚且不暇,對于反共行動更是力不從心。

(二)中共艱難危險的抗戰局面迎來轉機

相較于國民黨的左支右絀,中國共產黨在皖南事變后迅速調整軍事部署,并且在政治、宣傳、統戰與外事方面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反擊。

在軍事方面,皖南事變后中共重建新四軍軍部,在長江以南地區堅持抗戰斗爭,不但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一舉消滅皖南新四軍的企圖,而且在軍隊建設和根據地鞏固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改組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團,由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周恩來、王稼祥五人組成,負責中央軍委實際工作。會議決定以中央軍委名義發布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張云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并于23日通電全國。新四軍在蘇北鹽城重建軍部以后,在擴大和鞏固蘇北地區根據地的同時,也將華北地區八路軍抗日根據地和華中地區新四軍抗日根據地逐漸聯成一片,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戰斗力由此進一步壯大。

在政治宣傳方面,皖南事變前中共以“佳電”曉以大義,公開宣示堅持抗戰到底的決心,而其為維護國共合作作出退讓、遵令北調皖南新四軍的舉動,向社會各界表明中共堅持團結抗戰的立場。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南方局積極開辟海外宣傳陣地,將國民黨頑固派反共分裂的事實遠播海內外,贏得了海外華人華僑以及國內民眾的同情與支持。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前夕,各界紛紛公開致電國民政府,如:《宋慶齡、柳亞子、何香凝、彭澤民上蔣介石書》《陳嘉庚參政員致國民參政會轉國民政府電》《上海各界民眾團體呼吁團結快郵代電》,呼吁國民黨以國家危亡為重,停止分裂,維護團結抗戰。各界的密切關注逐漸形成一股監督力量,讓國民黨不得不慎重對待反共與投降。

在統一戰線方面,中共在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就已經認識到中間勢力的重要政治作用,在總結斗爭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并且擴大了“中間勢力”的范圍:除了抗日民主黨派和地方武裝力量、民族資產階級、中小地主及開明紳士以外,“連國民黨中央軍中的許多軍官和國民黨黨政機關的許多官員也納入了這個范圍”。(30)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頁。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中間派的立場雖然在前期出現了動搖和反復,但是皖南事變發生后,尤其是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召開前夕,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積極宣傳和爭取下,中間黨派和進步民主人士普遍表示同情和支持中共一方。此后中共對中間勢力這一政治力量更加重視,也逐漸形成了自己在不同階層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奠定了基礎。

在國際方面,皖南事變后,國際社會逐漸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國際聲望和政治影響力空前提高。第二次反共高潮之前,英美蘇積極援助國民政府進行抗戰,日本、汪偽方面也與蔣介石進行接觸,圖謀拉攏。而皖南事變后,面對國共合作瀕臨破裂、中國抗戰岌岌可危的局面,英美蘇政府先后向蔣介石發出警告,要求國民黨維護國共合作,集中力量抗戰,日本則趁虛而入,對河南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國民黨由此陷入孤立被動的局面。此外,皖南事變前后周恩來領導中共中央南方局積極聯絡各國駐華官員和記者,廣泛發布中共抗戰的相關報道和宣傳材料,打破國民黨的外交封鎖,公布國共摩擦的真相,宣傳中共維護團結抗戰的政治主張。其中周恩來與羅斯福代表居里的會面是中共領導人與美國政府高層官員的首次接觸,會談中居里表態:“贊成中國統一,反對日本,不愿內戰擴大。”(3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下卷,第503頁。此次面談在中國共產黨與美國關系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后雙方進一步往來以及美方駐華記者、軍事觀察組赴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考察搭建了橋梁。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南方局卓有成效的外事工作不但幫助中共爭取了國際社會的同情,擊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也為中共積累了國際統戰工作的經驗,堅定了做好國際統戰工作、贏得國際盟友支持的信心。

結 語

從“皓電”發布,將抗戰形勢本就日益艱難的中共置于兩難的危局之中,到中共代表拒絕出席國民參政會,使國民黨陷于被動,最終不得不終止第二次反共高潮,國共雙方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力量由此開始消長。皖南事變發生之前,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行動大多是在“戰而不宣”的狀態下進行,中共為了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局,往往采取忍讓態度,“吃啞巴虧”,至多在有理、有利、有節的前提下,在地方戰區的層面,對制造反共摩擦的國民黨頑固派作出有限度的反擊,但從未在全局層面公開聲討國民黨。皖南事變將國共之間的矛盾充分暴露后,中共堅持據理力爭,從中央層面向國民黨進行聲討,使之在確鑿的證據面前理屈詞窮,不得不將此次反共行動草草收場,不得不鄭重其事、信誓旦旦地表示:“不忍以后再有此種‘剿共’之不祥名詞留于中國歷史之中……以后亦決無‘剿共’的軍事”(32)《政府對中共參政員不出席參政會問題的態度——1941年3月6日在國民參政會上的演說》,重慶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中共重慶市委黨校編:《國民參政會紀實》下卷,重慶出版社2016年版,第525—526頁。,愿意與中國共產黨團結一致,抗戰到底。在此期間,中共所采取的顧全大局、團結忍讓的態度,在國內外贏得了輿論的普遍同情和支持,也有助社會各界了解真相,認清是非,形成了一張廣大的監督之網,使國民黨頑固派在反共行動與對日問題上不得不更加謹慎。

在應對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同中國國民黨斗爭的經驗愈加豐富,黨內對于如何堅持團結抗戰的認識進一步統一,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的各項政策趨于定型。一場反共高潮的危機,就此成為國共雙方力量消長的轉機,一定程度上為此后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團結各方力量堅持抗戰掃清了障礙,提供了輿論基礎,贏得了民眾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久久伊人操| 色婷婷电影网| 久久综合婷婷|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99性视频|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91精品国产丝袜| 在线观看无码a∨|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迷奸在线看| 玖玖精品在线|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少妇精品在线|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精品三级在线| 中文成人在线| 婷婷色狠狠干|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欧美色综合久久| 久久香蕉国产线|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高清不卡毛片|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制服丝袜亚洲| lhav亚洲精品| 色综合手机在线| 五月婷婷综合色|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91亚洲精品第一|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 亚洲综合九九|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成人日韩欧美|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色AV色 综合网站| 免费不卡视频|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无码久看视频| 91视频日本|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五月婷婷综合网|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污视频|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国产黄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v天堂中文在线|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