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明
(梅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梅州514021)
城市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長效性和持續性密切相關,在其保護內容中,不僅應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還應將歷史文化視為城市的重要資源,進行全面保護。城市保護的最終目的是強化城市發展潛力,強化城市特色,促進城市多樣化,完善城市空間和國土空間的整體布局,促進綜合規劃,實現綜合治理。城市保護是對多樣化資源的保護,也是為城市遠期規劃負責,為增強保護成效,應明確其保護實踐中的缺陷,開展策略性保護。
國土空間規劃為基于戰略發展要求,由國家實施,或由地區政府實施的資源統籌行為,包括對空間資源的遠期規劃和整體性布局。進行國土空間規劃,其直接目的在于優化國土空間管理,通過科學手段解決空間資源問題,最終目的是協調資源保護和國家發展的關系,維持二者平衡[1]。
城市保護通常包括環境、生態、景觀、特色和歷史保護。在城市保護中,不僅需要對生態環境進行資源利用和規劃,完善城市建筑整體布局,而且需要保護承載著城市歷史的建筑符號或民俗特色等。
在國家空間發展中,以空間規劃為指導和空間藍圖,促進其長效發展(見圖1)。在進行建設開發活動或者資源保護活動時,必須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進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是為對既往的發展行為做出科學評價,促進當代發展提速增效,并且作為未來發展的指引,完善國家建設。通過此規劃,可避免因規劃類型復雜、審批戰線長、內容沖突以及地方規劃策略不穩定實施的問題,對生態文明建設有指導意義,還可完善國家治理體系。以國土空間規劃為指導和要求,開展城市保護工作,可使城市保護與國家宏觀發展布局保持一致,促進城市長效發展。通過科學規劃,可促進城市保護,使城市資源得到完善管理,節約資源,促進環境資產的長效發展[2]。

圖1 國土空間規劃
城市保護并非新課題,但在實踐中仍存在缺陷,易陷入保護誤區。結合既往城市保護經驗,分析常見誤區,可促進后續城市保護策略優化。在保護認知方面,城市空間規劃通常以空間布局為著力點,規劃具有單一性,保護意識薄弱。在資源認知方面,部分實踐工作中以生態污染治理為著眼點,而忽視了對文化資源、歷史資源的關注,資源理解具有局限性。在保護策略方面,缺少全局觀念,立足一城一地,前瞻意識不足,未體現城市保護的長效性。保護實踐方面,規劃策略整齊劃一,缺少針對性,經常“抹殺”城市特色,多城市使用同一綠化方案、街道千篇一律,“批量化生產”,對城市歷史缺少深刻認知與尊重,對城市特色的強調和凸顯不足。生態文明方面,城市保護多強調資源保護,明確經濟發展與生態具有相關性,但實際舉措不全面,保護策略對經濟發展過度傾斜。城市空間規劃維度單一,污染治理力度雖令人欣慰,但就前期生態保護和生態資源的長久發展規劃仍稍顯欠缺。保護機制方面,雖多方助力,但因系統化不足,總體成效較弱,保護效果不佳,缺少與時俱進的體系式規劃,對城市的認知滯后,定義不符合時代實情,缺少突破精神。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重要資源,城市保護應將其作為重要考慮維度,空間規劃時,強調城市的歷史文明屬性,通過實效性舉措體現對城市歷史的重視。羅馬建成并非一日之功,一座城市的建立與發展需要時間和智慧的積淀,城市的歷史文明即在其過程中凝聚形成。城市的歷史文化是城市的文化標簽,也是城市得以長效發展的文化資源。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過程中,應加強對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保護歷史建筑,傳承特色風俗。具有歷史積淀的城市見證了文明的更迭與發展,承載著無數人民的集體記憶,尊重城市歷史,在城市保護中加強歷史保護,是對城市歷史的尊重,更是對城市起源的尊重。“未來基于過去”,珍惜城市資源中的歷史財富,是城市保護的第一步。
高質量的城市建設應兼具現代化和特色化,城市保護中,應立足城市歷史,結合發展現狀,展望長期發展預期,強調城市特色。城市特色受歷史積淀影響,氣候環境也是其構建因素,經過現代人文規劃,進而形成區別于其他城市的城市特征。城市保護應對城市特色加以凸顯,針對城市要素進行個性化規劃,而應避免統一規劃模式,對城市多樣化造成消極影響。分析城市特色,應從自然、人工和歷史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基于三種特色優勢,促進城市保護。城市承載著重要的歷史文明,是對社會經濟發展脈絡的側面體現,在特色保護中,應促進城市景觀連貫,重視地方特色,重視鄉土建筑的保護,將歷史街巷、特色文化要素加以科學保存,留存歷史記憶,展現獨有個性,激發城市居民和城市建設者的自豪感,促進其自覺投身于城市保護。應重視城市的文化風貌,保持文化結構的完整性,更優質地體現城市功能,保護和增強城市的文化價值。
生態文明保護是時代對城市的客觀要求,生態是城市、國家乃至社會發展的根基。在城市保護中,應強力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城市進行空間管理時,堅持綠色發展原則,在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同時,顧全發展全局,明確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聯系,謹慎對待環境,打造宜居城市。資源具有有限性,開發規劃應提升科學性。面對環境,應謹慎規劃,強調可持續性。在城市規劃中將環保作為核心,促進生態文明,使環境與發展維持平衡狀態,協調二者關系。當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發生沖突時,應果斷舍后者而取前者,長效發展有限,避免“殺雞取卵”式的發展模式。歷史經驗證明,建設生態文明,應先行保護,后行開發,并在開發中使保護并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發展模式已然不適應于時代,在新時期,我國已具備一定經濟基礎,無須以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故而更應強調生態文明,將生態保護與發展作為城市保護的關鍵舉措。
城市保護應保持全局意識,宏觀上看,城市保護應遵循國土空間規劃的原則和規定,符合國家利益。就城市本身而言,實施保護策略時應進行城市全局規劃,避免“分化治理”。城市構成要素具有有機性,城市保護應立足宏觀,優化發展布局,分析環節間的影響,進行整體布局。在空間規劃時,應重視生態整體性,明確城市生態、社會等環境的系統性,針對其復雜性,在保護時,強調整體性,對環境進行系統化修復,對環境問題進行綜合性治理,促進良性循環,從細節起步,優化全局保護。
“非典”和“新冠”對城市提出了考驗,在兩場疫情中,城市的優勢和弊端進一步顯露。城市面對危機時,有更迅速的反應機制,但因其在運轉方面的高速性,疫情也更易傳播蔓延。兩場疫情應對成效是對城市運轉能力的側面反映,也對城市保護的全局概念提出了質疑。城市保護不應局限于地標式建筑保護或環境治理,而是應增強城市應急能力,促進保護機制發展完善。在進行國土空間規劃制定未來戰略時,應為城市保護提供更科學的發展戰略,完善整體機制,制定實效性措施。在空間規劃時,應基于時代視野,打破傳統認知,重新審視城市問題,給予城市具有時代色彩的新定義,體現規劃實踐的最根本價值。在城市保護時,應避免經濟利益主導,明確主旨。城市具有可塑性,此為其優勢,但亦是其缺陷,可塑性強意味著有更廣闊的規劃空間和發展前景,但同時因城市具有有機性,局部措施可致全局變化,進行國土空間規劃時,應考慮城市的全維度,不僅重視經濟發展,推動社會發展,加強生態保護,還應強調文化保護[3]。
綜上所述,在基于國土空間規劃進行城市規劃布局時,應以城市保護為核心工作,堅持規劃初心,明確規劃目的,不僅應保護城市的自然生態,保護其社會經濟,而且應將歷史文化和城市特色作為關鍵資源,進行科學保護,優化規劃策略,促進城市保護,加強生態文明與城市建設的前瞻性發展,促進環境公平,保證空間正義,增強經濟活力,使城市更具韌性和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