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凱
(澤州縣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山西晉城048000)
可持續發展城市要求遵照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的原則,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推進城市的進步和完善。而建筑設計作為城市發展中的重要內容,也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以綠色建筑為核心理念,開展設計工作,以借此實現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的有機融合,從而提高城市建設水平,進而實現城市化的發展目標。
我國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在于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和環境承載能力,減少浪費和破壞問題,為現代人及后代子孫提供良好生存環境,進而提高地區及國家的發展實力和水平。可以說,可持續發展是有利于幾代人的發展理念,是在保證和提高現代人生活質量基礎上,為后代子孫提供更多資源優勢的重要發展思想。這一理念思想的提出為我國較長一段時間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持,加強了環境、社會發展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當前的發展中是建立在環境破壞基礎上的發展,環境資源銳減,使人們面臨的問題和災難日益增多,對人們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尤其是建筑行業發展帶來的大量資源、能源消耗問題,更是增加了環境壓力。而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則可逐步改善這一現狀,將環境保護和發展與城市建設結合起來,為建筑設計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指導方針,對國家進步和實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保障。
對可持續發展理念背景下的城市與建筑設計工作的探究,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分別為理論產生和發展、理論向現實的轉換,具體如下:
可持續理念中要求實現資源的科學開發和利用,以最少的投入實現最大化的效益。而將這一理念體現在城市和建筑設計中,就是將可持續理念及要求融入到設計中來,以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完成可持續發展目標。目前,很多城市在發展中,都是將老舊建筑拆除,重新建設,這種方式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且產生的廢物廢氣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同時也對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負面影響。
可持續理念下,城市和建筑設計應更加趨向于循環利用,應在現有資源基礎上加以創新和改造,減少負面問題的產生。可持續發展城市和建筑設計這一理念最先開始于西方國家,針對這一理念的研究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依靠現有知識和技能,在了解區域特征和發展要求的前提下,實現資源的科學開發和利用,并對稀有資源實現進一步保護和控制。
(2)在社會經濟開發中,提出社區應遵循自我調節的原則,落實長期穩定發展目標,以社區為單位,為城市經濟增長貢獻力量。
(3)社會生態學知識的推廣,將循環利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控制生態環境污染。
(4)綠色運動的開展,其從生態、社會、基層等方面綜合考量,賦予不同階層民眾以權力,主動參與到綠色環境建設中來,實現生態和城市的協同發展。
(5)生物區域觀的提出。該觀念針對的是建筑設計和施工中對周邊環境及建筑物等帶來的影響,要求相關人員在建筑設計和施工中,充分考慮對生物的負面影響,為生物提供良好生存空間,避免毀滅性災害的產生。
伴隨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不同行業的普及與深入,設計行業也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1993年,美國出版的《可持續發展設計指導原則》中提出了可持續建筑的設計細則,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首先,設計中融入傳統和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使其與建筑功能要求相協調;使用可再生材料,降低資源浪費;科學利用建筑空間,減少建筑體量;盡可能減少建設中對周邊環境造成的破壞,以綠色、生態建筑理念為核心,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落實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人、自然、建筑間的平衡。綠色建筑是指在進行建設和建筑物使用期間,盡可能減少資源的使用量,盡可能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可持續建筑是指自然資源能夠得到有效利用的同時,盡可能利用相關技術實現資源的回收利用,能源實現高效的優化組合。
2.2.1 從環境、天氣、地域特征角度出發,提高建筑設計與城市的協調性
城市建筑設計與自然環境存在緊密聯系,且自然環境的變化會對城市建筑帶來一些影響,優勢是可以提高城市建筑的獨特性和個性化特征,營造專屬該城市的優美景觀,缺點是如果不能順應環境變化,則會提高建筑破壞程度,不僅會帶來經濟上的損耗,還會對人們生活構成影響。所以在建筑設計中,應從環境、天氣、地域特征等方面綜合考量,提高兩者協調性,如圖1所示。

圖1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和建筑設計
如北方地區,季節變化溫差較大,在建筑設計中,建筑朝向一般會偏于南向或朝南偏東位置,北面設計家具或窗戶進行空間裝飾。以此來確保居住者有足夠的采光,降低因溫差過大帶來的不適感。而南方較為潮濕,建筑設計更應注重通風效果,所以對門窗設計的要求較高。通常是在設計建筑屋頂時保證具有較強的通風效果,且設計墻壁時重點關注隔熱效果的設計,以提高建筑的降溫作用。或是通過在建筑周圍種植綠色植物的方法,借助植物的遮陰效果,減少濕熱問題。

圖2 北方地區的建筑設計
2.2.2 建筑設計應遵照合理化原則,實現資源能源的科學利用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下,城市建筑設計融入了綠色節能環保的相關內容,這就要求設計者在工作開展中,應從建筑功能性、實用性、美觀性等多個角度出發,提高自然資源的應用效率,減少資源能源浪費,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支持。在設計中,應注意以下內容:
(1)科學規劃建筑物間距。建筑采光效果會受到外界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所以在設計中,應對建筑間距進行科學把控,準確了解建筑所在區域的光照情況,準確計算間距參數,優化建筑內部空間采光效果。另外,應在工程學和物理學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光照時間和高度等計算出正確的間距。這樣才能保證有合理的間距,有正確的建筑密度。科學的間距和建筑密度能夠使建筑物得到充足的光照。
(2)科學利用城市的地理條件,降低環境污染,保證生態環境質量。城市建筑設計中,應在全局眼光和長遠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開展建筑設計活動,充分利用城市現有的地理條件、地勢特征等,對周邊環境資源進行科學開發和利用,并控制污染問題產生,保證建筑與環境的適應性,增強城市整體發展效果。
現階段我國發展已經進入到環保節能階段內,在環保節能理念的引導下,建筑設計也應注重綠色建筑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保證建筑功能性的同時,降低對周邊環境帶來的污染和破壞,營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同時,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從自身做起,控制環境污染及破壞行為,保證自然資源質量。
采取合理措施降低自然災害威脅,保證城市的穩定長遠發展。此外,城市建筑設計前,還應做好實地勘察,了解地勢特征,科學規劃建筑朝向和結構布局,提高建筑的實用性、科學性,以此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如今,在城市發展中,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建筑設計的完美融合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只有了解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內涵和作用,找出合理措施和方法,保證兩者有效融合,才能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并為我國總體建設及經濟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