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發現的一種與人類呼吸系統疾病相關的新型冠狀病毒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吳凡(第一作者)、陳燕玫(共同第一作者)、宋志剛(共同第一作者)、張永振(通信作者)、裴媛媛(第十作者)、張玉玲(第十二作者)、代發輝(第十三作者)、劉袆(第十四作者)、王啟敏(第十五作者)、鄭嬌嬌(第十六作者)、徐琳(第十七作者)、Edward C.Holmes(第十八作者)
發表期刊:《Nature》(影響因子:42.778)
原文題目:《A new coronavl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respiratory disease in China》
研究背景 新發突發傳染病,如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SARS)和寨卡病毒病等,給公共衛生帶來嚴重的威脅。盡管在此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何時何地出現新的疾病仍然不可預知。最近,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嚴重的呼吸道疾病。自2019年12月12日第1例患者住院以來,到2020年1月25日,至少已有1975例確診病例。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疫情的暴發與武漢市的一個海鮮市場有關。
本研究的患者是該市場的工作人員,其于2019年12月26日入住武漢中心醫院,表現為嚴重的呼吸道綜合征,包括發燒、頭暈、咳嗽等。基于血清學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的病原學調查初步排除了流感病毒、肺炎衣原體和肺炎支原體的存在,并通過PCR排除了其他常見的呼吸道病原體、包括腺病毒等感染。患者經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和糖皮質激素聯合治療3d后癥狀無明顯改善,因呼吸衰竭開始使用呼吸機,并被送入重癥監護室。
研究方法 為了調查與這種疾病相關的可能病原體,本研究采集患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并進行宏轉錄組測序。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中對樣本進行處理。從200μlBALF中提取總RNA,構建雙端(150bp)宏轉錄組文庫,再使用Illumina MiniSeq進行雙端(150bp)測序,根據測序結果鑒定并組裝出病毒的基因組序列,最后進行遺傳進化分析。
研究結果 通過宏基因組RNA測序,從患者BALF樣本中鑒定出一種屬于冠狀病毒科的新型RNA病毒。對病毒全基因組(29903個堿基)的遺傳進化分析表明,該病毒與之前從中國蝙蝠中發現的SARS樣冠狀病毒(betacoronavirus屬,sarbecovirus亞屬)高度同源(核苷酸相似性為89.1%)。
研究結論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與SARS病毒(SARS-CoV)之間存在的基因組和臨床相似性,以及它在臨床樣本中的大量存在,為WH-Humanl冠狀病毒(WHCV,即2019-nCoV)與武漢市正在發生的呼吸道疾病疫情之間存在關聯性提供了證據。盡管僅從1例患者中分離出這種病毒不足以得出是其導致呼吸道疾病的結論,但此發現已在其他患者中得到證實。武漢市疫情的暴發表明,動物來源病毒的跨宿主傳播可在人群中導致嚴重疾病。
蝙蝠中多種SARS樣冠狀病毒的鑒定導致人們認為其是這些病毒的天然宿主。盡管在中國的蝙蝠中廣泛發現了SARS樣冠狀病毒,但尚未發現SARS-CoV。值得注意的是,WHCV與蝙蝠中的冠狀病毒存在最為密切的親緣關系,甚至在nsp7和E蛋白方面表現出與bat-SL-CoVZC45有100%的氨基酸相似性。因此,蝙蝠可能是WHCV的宿主。不過,由于首次報告這種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時武漢市的這家海鮮市場中有多種野生動物在出售,故需開展更多的研究工作來確定WHCV的天然宿主和中間宿主。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008-3
新型冠狀病毒與非典病毒存在交叉保護表位,有望推動通用型冠狀病毒疫苗研發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裘天頤(第一作者)、徐建青(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Joum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影響因子:5.065)
原文題目:《l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cross-protective epitope between 2019-nCoV and SARS virus》
研究背景 暴發于2019年底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目前已在全球范圍內大流行,且眾多研究揭示新型冠狀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的基因組間存在異同。之前的研究指出,此病毒與非典病毒和蝙蝠中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序列相似性遠遠高于其他冠狀病毒,但三維構象上的差異和抗原性的關系尚不清楚。
研究內容 本研究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棘突蛋白進行了系統性的三維構象模擬和抗原性分析。棘突蛋白是冠狀病毒與宿主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受體結合、進而介導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的關鍵表面蛋白,是冠狀病毒疫苗研發的關鍵靶標。本研究使用前期開發的空間表位預測工具CE-BLAST對新型冠狀病毒的S蛋白和其他已知的冠狀病毒的S蛋白進行了抗原性掃描,發現相較于其他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的S蛋白在三維構象和抗原性上與非典病毒更為接近。
研究的亮點及意義 基于結構的研究揭示,新型冠狀病毒與非典病毒在受體結合區上存在交叉保護表位,且該區域與受體結合區中重要的ACE2受體結合位點相毗鄰。因此,可識別該區域的抗體將能有效阻止新型冠狀病毒通過受體結合區與ACE2受體結合。本研究表明,之前針對非典病毒S蛋白ACE2受體結合位點的抗體可用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干預。
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新型冠狀病毒暴發初期的病毒基因序列積累較少,未能納入更多的新型冠狀病毒突變株進行抗原性分析,而這些突變株有可能導致新型冠狀病毒的抗原性逃逸。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3852720300138?via%3Dihub
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宋鳳祥(共同第一作者)、施楠楠(共同第一作者)、施裕新(通信作者)、沈杰(第五作者)、盧洪洲(第六作者)、凌云(第七作者)
發表期刊:《Radiology》(影響因子:7.931)
原文題目:《Emerging coronavirus 2019-nCoV pneumonia》
背景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胸部CT表現尚未有詳細描述。
方法 入組51例(男性25例、女性26例,16-76歲)經核酸抗體檢測陽性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進行薄層螺旋CT檢查,分析他們的影像學特征、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
結果 51例患者中有50例(98%)有武漢接觸史。發熱(49/51,96%)和咳嗽(24/51,47%)是最常見癥狀。大多數患者的白細胞計數(37/51,73%)和中性粒細胞計數(44/51,86%)均正常,淋巴細胞計數正常(17/51,33%)或降低(33/51,65%)。CT圖像顯示,51例患者中有39例(76%)見磨玻璃密度影,38例(75%)見磨玻璃密度影伴網狀和(或)小葉間隔增厚,30例(59%)見磨玻璃密度影伴實變影,28例(55%)見單純實變影;44例(86%)雙肺受累,41例(80%)病變分布以背側肺組織為主,44例(86%)病變分布以肺野外周為主。CT檢查發現,距癥狀發生≥5d患者的肺內實變影多于距癥狀發生≤4d患者(病變數分別為431/712和129/612,P<0.001),>50歲患者的肺內實變影多于≤50歲患者(病變數分別為212/470和198/854,P<0.001)。對13例患者的隨訪CT檢查顯示,7例(54%)肺內病變有吸收,4例(31%)肺內病變進展。
結論 對有流行病接觸史的患者,如其出現發熱或咳嗽,白細胞計數正常或降低,同時胸部CT檢查顯示肺內存在以磨玻璃密度影為主的病變,且病變以肺外周帶和背側分布為主,可高度懷疑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原文鏈接:https://pubs.rsna.org/doi/10.1148/radi01.2020200274
50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醫臨床特征分析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陸云飛(第一作者)、陳曉蓉(通信作者)、楊宗國(第二作者)、王梅(第三作者)、時佳(第四作者)、呂瑩(第六作者)、湯伯宗(第七作者)、葉晨(第八作者)、徐慶年(第九作者)、殷科珊(第十作者)
發表期刊:《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目的 分析上海地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一般情況及中醫證候分布特點。
方法 納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收治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50例,均于入院第1天采集流行病學資料及血常規、胸部CT、證候特征、舌象脈象等信息,并依據《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診療方案(試行)》進行分析辨證。
結果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年齡均在50歲左右,男性居多,男女比為1.27:1;74%的患者有武漢/湖北旅居史,20%的患者有確診患者密切接觸史;胸部CT檢查顯示以多肺葉病變為主,白細胞計數未見明顯升高,多見淋巴細胞計數降低、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半數以上患者伴有發熱(84%)、咳嗽(62%)、乏力(62%)、納差(58%)、口干(56%)、腹瀉(56%)、自汗(54%)癥狀;舌象以淡紅舌或紅舌為主,多見膩苔(68%)、白苔(74%)。證型以濕毒郁肺證為主(82%),少數患者表現為熱毒閉肺證(18%),其中濕毒郁肺型患者的平均年齡顯著低于熱毒閉肺型患者(P=0.002),濕毒郁肺型患者的男性構成比則顯著高于熱毒閉肺型患者(P=0.024)。
結論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以濕毒郁肺型為主,符合中醫濕疫的特點。
原文鏈接: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788.R.20200208.1112.002.html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藥物治療方案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盧洪洲(第一作者,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Bioscience Trends》(影響因子:1.553)
原文題目:《Drug treatment options for the 2019-new coronavirus (2019-nCoV)》
摘要 截至2020年1月22日,中國25個省(市、區)共報告了57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目前,尚無針對人和動物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疫苗和抗病毒治療方法。因此,盡快確定藥物治療方案對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暴發至關重要。一般有3種通用方法,包括使用標準測定法發現廣譜抗病毒藥物、對現有化合物和化學丈庫進行篩選以及根據單個冠狀病毒基因組和對病毒的生物物理學理解來設計和開發新的特異性藥物,可用來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潛在抗病毒治療藥物。羅匹那韋/利托那韋、核苷類似物、神經氨酸酶抑制劑、雷姆西韋、多肽EK1、阿比多爾、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物(如富馬酸替諾福韋酯、拉夫米定)、抗炎藥物(如激素)和一些中藥(如疏風解毒膠囊、蓮花清瘟膠囊)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藥物治療選擇。當然,這些藥物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療效和安全性還需得到臨床試驗的證實。
一般來說,目前還沒有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特異性抗病毒藥物或疫苗。所有的藥物選擇都來自以前治療SARS、中東呼吸綜合征或其他一些新的流感病毒感染的經驗。積極的對癥支持仍然是治療的關鍵。
原文鏈接: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bst/14/1/14_2020.01020/_article
中國武漢暴發不明病因肺炎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盧洪洲(第一作者、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Joumal of Medical Virology》(影響因子:2.021)
原文題目:《Outbreak of pneumonia of unknown etiology in Wuhan,China: the mystery and the miracle》
摘要 自2019年12月以來,中國武漢市暴發了未知病因的肺炎。武漢市是中國的主要交通樞紐,常住人口超過1100萬人。2019年12月,大多數患者去過當地的一個魚類和野生動物市場。在2020年1月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博士通報,引起這種肺炎暴發的病毒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臨時命名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內容2019-nCoV具有不同于已知人類冠狀病毒種類的冠狀病毒特異性核酸序列,與蝙蝠中鑒定出的某些β-冠狀病毒相似。在2019-nCoV肺炎患者的肺液、血液和肺中檢測到了2019-nCoV特異性核酸序列。自15例患者咽拭子樣本中分離出的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顯示典型的冠狀病毒外觀。后續將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2019-nCoV,以開發抗病毒治療藥物和疫苗。
我們到目前為止所做的工作非常出色。最初于2019年12月描述了這種感染病毒,9d內由臨床醫師、科學家和流行病學專家組成的團隊就排除了幾種極具傳染性的病原體,包括十多年前造成數百人死亡的非典病毒和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
大多數患者都在確診前的1個月內去過武漢的一個魚類和野生動物市場。這個魚類和野生動物市場中還出售活體動物,如家禽、蝙蝠、土撥鼠和蛇。所有患者都在隔離區得到了及時的支持治療。迄今為止,目前已確證的42例患者中,除了1例來自武漢的泰國患者,其余均來自中國。其中,8例獲得治愈后出院,7例病情嚴重,1例死亡。已從多例患者的呼吸道標本和血液樣本中分離出2019-nCoV。
但是,這個謎團還沒有完全解開。目前收集的數據還不足以證實呼吸道疾病與2019-nCoV之間的因果關系。需要分離2019-nCoV的其他菌株以研究它們的同源性。應開發對2019-nCoV肺炎的快速、準確的檢測和鑒定方法,且此方法可在鑒定和治療患者的當地醫院和診所中使用。
2019-nCoV是否來源于野生動物?冠狀病毒科包括2個亞科。第一個亞科名為冠狀病毒亞科,此亞科包含大量的哺乳動物病原體,它們可引起多種疾病、包括肺炎。在人類中,冠狀病毒亞科是引起普通感冒和更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如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中東呼吸綜合征的病毒之一,這些疾病都是人畜共患病。第二個亞科名為環曲病毒亞科,此亞科包含一些陸生和水生動物病原體。輪狀病毒屬包含馬輪狀病毒(伯恩病毒),后者最早是從腹瀉的馬中分離出來的;布雷達病毒最早是從腹瀉的新生牛犢中分離出來的。魚類的白鯛病毒屬桿狀病毒屬。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據表明是來自海鮮市場的海鮮引起了2019-nCoV肺炎暴發。該海鮮市場已經關閉,直到流行病學研究確定2019-nCoV的動物宿主為止。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2/jmv.25678
提高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治的認識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沈銀忠(第一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中華傳染病雜志》
摘要 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正處于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可造成嚴重后果,提高臨床醫師對此類病毒感染診治的認識是當務之急。
新型冠狀病毒是指此前未在人體中發現的冠狀病毒,常有人類以外的哺乳動物作為其宿主或中間宿主。現已報告的新型冠狀病毒包括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和新近發現的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可引起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感染性休克、腎衰竭等危重疾病,提高臨床醫師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治的認識是當務之急。提高門診分診和早期識別能力、加強醫院感染的防控、提高對重癥患者的綜合救治能力以及加強臨床研究是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的關鍵。
原文鏈接:http://rs.yiigle.com/yufabiao/1179579.htm
針對武漢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國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盧洪洲(第一作者,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Joumal of Medical Virology》(影響因子:2.021)
原文題目:《The Wuhan SARS-CoV-2-what's next for China》
研究背景
1)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認知歷程
新冠肺炎于2019年12月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開始暴發,當時對新冠肺炎認知不明,主要包括:①致病原的性質(SARS復發?);②這種肺炎是否由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引起,而其與引起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的冠狀病毒不同?
應對措施:一個由臨床醫師、科學家和流行病學專家組成的特別小組開始研究這些可能性。在9d內,SARS和MERS被排除,且在武漢分離出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這種冠狀病毒現已被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正式命名為SARS-CoV-2,鑒定研究也已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隨后,其他研究陸續展開。
2)對新冠肺炎流行的原因分析和應對措施
重要原因:①沒有認識到最初肺炎病例的潛在威脅;②疫情始于中國春節之前,正是人口發生大規模流動之時。
應對措施:政府及時采取了人口流動控制措施,避免了大規模的疫情傳染。
3)中國的下一步措施
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包括許多可在短期內確定的問題以及一些需更長時間才能解決的問題。例如,需要確定:①病原體定植、感染和脫落的時間;②傳染特性。
研究的局限性
應重視SARS-CoV-2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開發,同時解決病毒可能在醫療中心內傳播給醫護人員的問題。
由SARS-CoV-2引起的新冠疫情是新出現的又一種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與以前由其他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流行病或大流行一樣,其中有許多經驗、教訓可以總結。要完全理解SARS-CoV-2,仍需進行很多研究工作。
原文鏈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233262/
COVID-19患者的臨床觀察和管理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盧洪洲(共同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Emerging Microbes&Infections》(影響因子:5.776)
原文題目:《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VID-19 patients》
研究背景 2019年底-2020年初,武漢市普通人群中因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傳播而突然暴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雖然COVID-19的總病死率似低于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征,但嚴重感染患者的病死率令人震驚。為尋找COVID-19的有效治療方法,人們作了廣泛的努力,但成效有限。
研究內容 邀請3位中國著名的傳染病學專家講述他們在COVID-19患者管理中的床旁觀察結果。①李太生教授在武漢進行一線醫療工作。他描述了SARS-CoV-2感染的臨床過程。此外,他觀察到患者有明顯的凝血功能異常,提出早期經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療非常重要。②盧洪洲教授對正在進行的抗SARS-CoV-2藥物臨床試驗的質量表示關注,因為大多數試驗規模小且為重復研究。關于中藥,他建議,由于中藥化學成分復雜,應開發創新性的評價體系。③張文宏教授負責上海COVID-19患者的整體臨床管理。他介紹了管理COVID-19患者的團隊方法。對于重癥患者,除予以呼吸支持治療外,及時進行多器官功能評估和治療非常關鍵。應根據每個患者的獨特特征作出醫療決策,精心制定干預措施。
研究的亮點和意義 3位親自參與COVID-19患者臨床管理的中國著名傳染病學專家介紹了他們的床旁觀察結果,并為優化COVID-19治療策略提出了重要建議。
研究的局限性 應結合多中心臨床研究結果,擴大研究的樣本規模,從而得出更精準的結論來指導臨床工作。
原文鏈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loi/temi20
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和阿比多爾用于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有效性研究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陳軍(第一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凌云(第二作者)、席秀紅(第三作者)、劉萍(第四作者)、李鋒(第五作者)、李濤(第六作者)、尚祉胤(第七作者)、王梅(第八作者)、沈銀忠(第九作者)
發表期刊:《中華傳染病雜志》
目的 評價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和阿比多爾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有效性。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2月6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收治的134例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134例患者均接受重組人干擾素α2b嘖霧治療以及對癥支持治療,其中52例患者還口服抗病毒藥物洛匹那韋利托那韋、34例患者還口服抗病毒藥物阿比多爾治療,余下48例患者不使用任何抗病毒藥物。比較3組患者中位治療時間為7d時的治療效果,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或卡方檢驗。
結果 134例患者中有男性69例、女性65例,年齡為35-62歲,平均48歲。阿比多爾治療組和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的中位時間均為6d,對照組為4d,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2.37,P=0.31)。3組患者呼吸道樣本病毒核酸轉陰的中位時間均為治療后7d,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組的病毒核酸轉陰率為71.8% (28/39),阿比多爾治療組為82.6%(19/23),對照組為77.1%(27/3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46,P=0.79)。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組中有22例(42.3%)、阿比多爾治療組中有12例(35.3%)、對照組中有25例(52.1%)患者在治療后第7天影像學仍呈進展表現(x2=2.38,P=0.30)。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組中有9例(17.3%)、阿比多爾治療組中有3例(8.8%)、對照組中有4例(8.3%)患者出現不良反應,3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2.33,P=0.33)。
結論 未發現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和阿比多爾具有改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癥狀或縮短他們呼吸道樣本病毒核酸轉陰時間的作用,它們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有效性仍有待進一步臨床研究的確認。
原文鏈接:http://rs.yiigle.com/CN311365202002/1188613.htm
從基因組學角度看SARS-CoV-2的起源和出現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張永振(第一作者)、EdwardC.Holmes(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Cell》(影響因子:38.637)
原文題目:《A genomic perspective on the origin and emergance of SARS-CoV-2》
導讀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持續大流行已引起全球人們的極大關注。Edward C.Holmes和中國的張永振教授研究團隊都參與了該病毒的首次基因組測序。本文結合SARS-CoV-2的基因組測序結果及其感染的流行病學特征,就其起源、宿主范圍、生物學特性及其感染的防控等作一相關介紹。
背景盡管回顧性研究表明,最早出現癥狀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可追溯到2019年12月1日,但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的首例COVID-19報告時間為2019年12月下旬。2019年12月26日,張永振教授研究團隊收到1份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就診的患者樣本,通過二代轉錄組測序獲得了完整的病毒基因組序列。初步分析顯示,該病毒與SARS病毒密切相關。2020年1月11日,病毒基因組序列在開放性病毒學網站(http://virologic.org/)上公布。
SARS-CoV-2基因組序列的公布加快了COVID-19相關的診斷試劑、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開發進程。
SARS-CoV-2的起源與進化基因組序列信息顯示,SARS-CoV-2屬β-冠狀病毒屬,與SARS病毒同屬一個亞屬(sarbecovirus),而中東呼吸綜合征病毒則屬另一亞屬(metalcovirus)。初步比較發現,在核苷酸水平上,SARS-CoV-2與SARS病毒的相似性約為79%。根據過去對冠狀病毒研究的經驗,病毒在動物宿主(包括宿主和中間產物宿主)中的進化,解釋SARS-CoV-2在人類中出現并傳播的必要條件,不能排除的是,這種病毒在2019年12月被首次發現之前可能就已在人類中“隱秘”傳播了,期間還可能發生了一些適應性的關鍵突變。
另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是SARS-CoV-2是否是重組病毒以及這種重組是否有助于其傳播。有證據表明,SARS-CoV-2、RaTG13和廣東穿山甲冠狀病毒之間存在重組現象,RmYN02的基因組同樣受到重組的廣泛影響。但是,要確定SARS-CoV-2的重組過程和重組模式,目前非常困難,因為需再次對動物種群中的病毒進行全面的采樣及后續分析。
不僅如此,隨著SARS-CoV-2的廣泛傳播,監測人類表型的變化也非常重要。COVID-19病例數和(或)病死率的任何下降都可能是由于人類人口和流行病學背景下免疫力的上升,而不是在此過程中病毒發生了重組或突變。
結論事實上,SARS-CoV-2將成為人類第5種地方性冠狀病毒(其他為HKUI、NL63、OC43和229E)以及目前在所有易感人群中傳播的病毒。冠狀病毒顯然是具有跨越物種界限和適應新宿主能力的,會在人群中廣泛傳播。預測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的病毒。至于冠狀病毒與其他RNA病毒相比為何能具備適應性進化以及為何能在自然界中跨物種傳播,且表現出極強的傳播能力,目前尚不清楚。須指出的是,冠狀病毒的監測網應包括除蝙蝠外的其他物種,因為中間宿主在病毒傳播過程中可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為病毒在人類中出現提供非常直接的途徑。相較于其他方法,盡量減少接觸病毒宿主是預防冠狀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最經濟、有效的方法。雖然我們與動物界的密切關系意味著我們無法建立牢不可破的防病毒壁壘,但加大對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管理和禁止野生動物(包括某些禽類)進入市場,將對病毒防控起到關鍵作用。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ce11.2020.03.035
上海早期輸入性新冠肺炎患者臨床和影像學特征分析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楊舒一(第一作者)、單飛(共同通信作者)、張志勇(共同通信作者)、施裕新(第二作者)、盧洪洲(第三作者)、徐建青(第四作者)、李鋒(第五作者)、錢志平(第六作者)、花鑫艷(第七作者)、丁雪婷(第八作者)、宋鳳祥(第九作者)、陸陽(第十作者)
發表期刊:《European Reapiratory Joumal》(影響因子:12.339)
原文題目:《Clinical and CT features of early-stage patients with COVID-19: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imported cases inShanghai,China》
研究目的 分析上海早期輸入性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和影像學特征,以期指導臨床早期識別新冠肺炎患者。
研究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30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收治的44例早期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首發癥狀與胸部CT檢查時間間隔<4d。
研究結果 首發癥狀為發熱的患者占95.45%,為乏力的占15.91%,為干咳的占13.64%,為納差的占13.64%,為咳痰的占11.36%;淋巴細胞計數降低的患者占52.27%,CD3+T細胞計數降低的占50.00%,CD4+T細胞計數降低的占43.18%,CD8+T細胞計數降低的占45.45%;所有患者均紅細胞沉降率增高,C-反應蛋白(CRP)水平升高的占75%,降鈣素原水平升高的占29.55%,乳酸脫氫酶(LDH)水平升高的占43.18%,谷丙轉氨酶、谷丙轉移酶水平升高的均占15.91%,谷草轉氨酶水平升高的占13.64%;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的患者分別占40.91%、81.82%、50.00%、61.37%和52.27%。胸部CT檢查共檢出病灶456個,表現為純磨玻璃密度病灶的占27.85%,為磨玻璃密度伴實變的占62.72%,為鋪路石征的占4.82%,為實變的占4.61%;病灶主要位于肺外周(92.11%)和背側(71.71%,其中表現為純磨玻璃密度病灶的占51.17%)。研究定義CT評分為病灶密度分類加權與病灶長徑的乘積。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CD4+T細胞計數、CRP和LDH水平與CT評分呈線性相關關系。對患者首次復查發現,81.82%患者的病灶進展,13.64%患者的病灶部分吸收。
研究結論 新冠肺炎的首發癥狀以發熱為主,血常規檢查可見淋巴細胞計數降低;早期病灶以體積較小的磨玻璃病灶為主,主要分布于兩肺外周和背側(注意:純磨玻璃病灶前背側分布無明顯差異),一些病灶體積比較小,容易漏診;CD4+T細胞計數降低、CRP和LDH水平升高與CT檢查所見病情的嚴重程度呈線性相關。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183/13993003.00407-2020
新冠肺炎患者病毒RNA清除規律研究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凌云(共同第一作者)、徐水寶(共同第一作者)、林逸驍(共同第一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Chinese Medical Joumal》(影響因子:1.585)
原文題目:《The persistence and clearance of viral RNA in 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survivors》
研究背景 新型冠狀病毒首先在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道樣本中被發現,隨后在患者的糞便、尿液和胃腸黏膜中也均檢測到了病毒RNA。本研究分析新冠肺炎患者不同樣本中新型冠狀病毒RNA的清除時間及其影響因素,為探索新冠肺炎臨床治療方法提供理論依據,為進一步提高患者康復期管理水平提供依據。
研究方法 回顧性收集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于2020年1月20日-2月10日收治的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的臨床資料和實驗室檢查結果。康復期患者是指已無發熱和呼吸道癥狀且咽拭子新型冠狀病毒RNA檢測連續2次陰性(間隔>24h)的患者。采集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的咽拭子、糞便、尿液和血液樣本,應用RT-PCR法檢測,分析CD4+T淋巴細胞計數、炎癥指標值和糖皮質激素治療對患者病毒RNA清除率的影響。
研究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66例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其中女性28例(42 4%)、男性38例(57.6%),平均年齡44.0歲(34.0-62.0歲)。康復期患者從癥狀出現到首次咽拭子病毒RNA檢測陰性的中位時間為9.5(6.0-11.0)d。截至2020年2月10日,11例(16.7%)康復期患者糞便樣本病毒RNA檢測陽性,其余55例為陰性,中位持續時間為11.0(9.0-16.0)d。在這55例患者中,43例糞便樣本病毒RNA檢測轉陰的時間比咽拭子檢測轉陰的時間長,平均延遲2.0(1.0-4.0)d。尿液樣本病毒RNA檢測的陽性率很低,58例患者中僅4例(6.9%)為陽性,其中3例在咽拭子檢測轉陰后仍呈陽性。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表明,CD4+T淋巴細胞計數有助于預測患者糞便樣本病毒RNA的持續時間(P=0.01)。糖皮質激素治療組患者的咽拭子和糞便樣本病毒RNA的持續時間比非糖皮質激素治療組患者長,2組患者咽拭子病毒檢測轉陰時間分別為15和8.0d(P=0.013),糞便樣本病毒RNA檢測轉陰時間分別20和11d(P<0.001)。
結論及研究的意義 本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糞便樣本病毒RNA的清除時間滯后于咽拭子檢測,據此提出應以糞便樣本病毒RNA檢測轉陰作為患者出院標準,為上海抗疫方案的實施提供了依據,患者出院后的復發率極低。糖皮質激素治療患者的病毒RNA清除延遲,故對病情較輕的新冠肺炎患者不建議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此外,本研究還發現宿主細胞免疫功能低的患者,病毒RNA持續時間延長,為增強免疫功能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本研究為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重要的臨床病毒學研究,為疫情的臨床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截至2020年9月初他引已達308次。
原文鏈接:doi: 10.1097/CM9.0000000000000774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重癥化危險因素的臨床分析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凌云(第一作者)、徐水寶(共同第一作者)、林逸驍(共同第一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田棣(第四作者)、朱召芹(第五作者)、代發輝(第六作者)、吳凡(第七作者)、宋志剛(第八作者)、黃威(第九作者)、陳軍(第十作者)
發表期刊:《中華傳染病雜志》
背景 雖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多以輕癥(輕型、普通型)為主,大多數給予對癥支持治療后病情可好轉,但一旦發展為重癥(重型、危重型),則救治難度以及死亡風險大大增加。作為上海市收治COVID-19患者的定點醫院,截至2020年2月10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已收治292例確診COVID-19患者。本文回顧性分析收治的COVID-19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影響COVID-19患者病情進展為重癥的危險因素,為早期識別重癥患者并實施更為密切的臨床監測和更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進一步的證據支持。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2月10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收治的292例成人COVID-19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重癥患者21例,輕癥患者271例。比較2組患者的人口學特征、流行病學史、基礎疾病和實驗室檢查值等。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或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采用二元邏輯回歸方程分析影響患者病情進展為重癥的危險因素。
結果 292例患者中,重癥患者21例,重癥率為7.2%,其中死亡1例,重癥病死率為4.8%。21例重癥患者的年齡為(65.0±15.7)歲,其中19例(90.5%)為男性,11例(52.4%)合并有基礎疾病,7例(33.3%)親屬中存在確診患者;271例輕癥患者年齡為(48.7±15.7)歲,其中135例(49.8%)為男性,74例(27.3%)合并有基礎疾病,36例(13.3%)親屬中存在確診患者。兩組間資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4.730,x2分別=12.930、5.938、4.744,P均<0.05)。與輕癥患者比較,重癥患者入院時的血清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以及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乳酸脫氫酶、肌酐、胱抑素C、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D-二聚體、B型鈉尿肽前體、肌紅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肌鈣蛋白Ⅰ水平較高(U分別=2091.5、1928.0、1215.5、729.0、1580.5、1375.5、917.5、789.5、1209.0、1434.0、638.0、964.5、1258.0、1747.5),而血清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以及淋巴細胞絕對值、CD3+T淋巴細胞計數、CD8+T淋巴細胞計數、CD4+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較低(t=4.716,U分別=1214.0、1263.5、962.0、1167.5、988.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邏輯回歸分析發現,患者入院時的血清白蛋白水平(OR=0.806,95%CI:0.675-0.961)、肌紅蛋白水平(OR=1.010,95%CI:1.004-1.016)、C-反應蛋白水平(OR=1.016,95%CI:1.000-1.032)、CD3+T淋巴細胞計數(OR=0.996,95%CI:0.991-1.000)、CD8+T淋巴細胞計數(OR=1.006,95%CI:1.001-1.010)與病情嚴重程度相關,它們都是患者病情進展為重癥的獨立危險因素(P均<0.05)。
結論 在上海地區收治的COVID-19患者中,重癥患者以老年男性居多,且多合并有基礎疾病。血清中白蛋白、肌紅蛋白、C-反應蛋白水平以及CD3+T淋巴細胞計數、CD8+T淋巴細胞計數可作為重癥患者的早期預警指標之一,臨床上應予以關注。
原文鏈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147278/
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患者中藥飲片用藥特點分析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閆玉風(第一作者)、董平(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江西中醫藥》
目的 分析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患者的中藥飲片用藥特點,為臨床提供參考。
方法 選取2020年1月27日-2月16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治愈出院的73例成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他們在恢復期均服用中藥飲片治療,分析患者中藥飲片用藥的基本規律。
結果 73例出院患者中男女性別比接近1:1,平均年齡(48.23±14.92)歲,31-40歲的出院患者數最多,占31.51%。73例患者恢復期服用的中藥飲片共涉及144味藥,平均每例患者用藥(16.68±5.15)味藥,用到16-20味藥的患者數(39.73%)最多;平均每例患者服用中藥(9.89±6.91)劑,服用6-10劑中藥的患者數(39.73%)最多。中藥類別以清熱藥(21-31%)、補虛藥(19.27%)、化痰止咳平喘藥(11.58%)居多;單味藥使用頻次以甘草(4.28%)、黃芩(4.11%)、陳皮(3.37%)較高。
結論 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患者所用中藥飲片以清熱、補虛藥為主,每劑用藥味數略多、用量略高,療程集中于10劑以下。
原文鏈接:http://www.jstcm.cn/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 no=2020042l&year_id=2020&quarter_id=4&falg=1
中西醫結合治療上海地區49例非危重型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時佳(第一作者)、陳曉蓉(通信作者)、楊宗國(第二作者)、葉晨(第三作者)、陳夠夠(第四作者)、陸云飛(第五作者)、呂瑩(第六作者)、徐慶年(第七作者)、湯伯宗(第八作者)、殷科珊(第九作者)發表期刊:《上海中醫藥雜志》
目的 回顧性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非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療效。
方法 將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收治的67例新冠肺炎患者按所接受療法的不同分為西醫組(18例)和中西醫結合組(49例)。對西醫組患者給予氧療、抗病毒及對癥支持治療,對重癥患者給予抗炎、調節免疫及丙種球蛋白支持治療;對中西醫結合組患者在對西醫組患者治療的基礎上,再加予中成藥或湯藥口服治療。收集并分析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一般情況、相關實驗室檢查指標值、影像學表現、癥狀、中醫證候(包括舌象、脈象)。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相關指標值,包括退熱時間、臨床癥狀積分、CT表現改善率、危重型轉化率、住院時間、總病程。
結果西醫組和中西醫結合組患者的一般情況、相關實驗室檢查指標值、影像學表現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全部患者均接受了抗病毒治療。西醫組中有27.78%的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療,中西醫結合組中有34.69%的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療。
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熱(71.64%)、咳嗽/干咳(52.24%)、乏力(47.76%)、納差(35.82%)、咽痛/癢(31.34%)、咳白痰/黃痰(26.87%)、出汗(25.37%)、腹瀉(22.39%)、鼻塞(13.43%)、頭痛/暈(13.43%)。2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中西醫結合組中有濕毒郁肺證32例,占65.31%;熱毒閉肺證17例,占34.69%。患者以舌色紅或淡紅、舌苔白膩為多見,滑脈多見。
與西醫組患者相比,中西醫結合組患者的住院天數更短、入院第6天時的臨床癥狀積分更低(P均<0.05)。但2組患者的總病程、退熱時間、入院第6天時的CT表現改善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期間,2組均未出現向危重型轉化的患者。
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在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以及縮短住院時間方面顯示有較大的優勢。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6305/j.1007-1334.2020.04.095
不同程度的新冠肺炎:臨床特征的多中心研究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凌云(共同第一作者)、盧洪洲(共同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American Joum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影響因子:17.452)
原文題目:《COVID-19 with different severity:a multi-center study of clinical features》
背景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已在全球暴發并大流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第82期COVID-19疫情報告,截至2020年4月11日,全球已有COVID-19確診患者1610909例,死亡患者99690例,戰疫難度持續升級。
方法 選取2020年1月1日-2月15日間收治于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湖北省武漢市金銀浮醫院和安徽省銅陵市人民醫院且經病毒核酸檢測確診的476例COVID-19患者,依照我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第五版)》中臨床分型標準將納入的患者分為3組:普通型組(n=352)、重型組(n=54)和危重型組(n=70)。分析并系統比較各組患者間的臨床特征及合并癥、相關重要檢查指標值、治療及預后和胸部影像學表現。
結果COVID-19患者的中位年齡為53歲(IQR40-64歲),其中危重型組中≥75歲的患者比例(17.1%)高于普通型組和重型組。患者從發病到確診的中位時間為4d(IQR2-7d),從發病到入院的中位時間為6d(IQR4-10 d)。在患者入院體征方面,與先前研究一致,發熱(85.9%)和干咳(59.4%)是COVID-19患者最常見的入院表現。此外,氣促在危重癥患者中更常見(70.3%)。患者入院的肺炎CURB-65評分在危重型組與其他2組問有顯著差異(P<0.05),但48.6%危重癥患者的入院CURB-65評分為0分。入院時3組患者的病毒性肺炎風險預警模型評分分別為:普通型組患者,7分(IQR5-9分);重型組患者,9分(IQR7-11分);危重型組患者,11分(IQR7-13分)。
在合并癥方面,476例COVID-19患者中有205例(43.1%)罹患包括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腫瘤、免疫抑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腎病等在內的基礎疾病。組間比較顯示,危重型組中的高血壓患者比例高于普通型組(分別為35.7%和20.7%,P<0.05)。進一步比較113例高血壓患者的藥物治療情況后發現,普通型組中使用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RB)或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ARB治療的患者比例高于其他2組。
相關檢查顯示,危重癥患者入院時的肌鈣蛋白、肌酸激酶同功酶、降鈣素原和腦鈉肽水平高于普通型患者,重癥和危重癥患者入院時的淋巴細胞計數、血清白蛋白和血鈣水平低于普通型患者。免疫學檢查顯示,危重癥患者的CD3+T細胞、CD4+T細胞和CD8+T細胞計數低于普通型患者,CD3+T細胞和CD4+T細胞比例也呈相同趨勢,而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A水平在3組患者間差異不顯著。
在治療方面,大多數COVID-19患者(60.1%)早期就接受了抗病毒治療,抗病毒藥物包括洛匹那韋/利托那韋、阿比多爾、達蘆那韋/考比司他和氯喹。與重癥患者相比,更多的危重癥患者在住院期間接受了糖皮質激素治療(比例分別為51.9%和74.3%,P<0.05)。在呼吸支持方面,危重型組患者中有4例(5.7%)接受了體外膜肺氧合治療,39例(55.7%)接受了有創機械通氣。
在結局方面,至2020年3月21日,476例患者中已有403例(84.7%)康復出院,另有23例(4.8%)仍在院治療。6例(1.7%)普通型患者、3例(5.6%)重癥患者和29例(41.4%)危重癥患者死亡,另有12例(2.5%)患者因轉入其他醫療機構或失去聯系而失去隨訪。按年齡分組的Kaplan-Meier生存曲線和多元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結果一致提示,≥75歲高齡患者的生存率顯著降低。
在患者入院時的胸部影像學表現方面,與普通型組相比,重型組和危重型組中多肺葉浸潤的患者比例更高,危重型組中胸腔積液的患者比例也更高(分別為3.1%和18.0%,P<0.05)。動態隨訪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收治的1例男性重癥患者自入院、病情進展至臨床好轉的胸部CT表現,見該患者入院時雙肺磨玻璃影逐漸擴大,而后進展至實變,在起病19d后病灶開始逐漸被吸收,但起病29d后仍可見條索影殘留。
結論 本研究收集并系統比較了476例不同嚴重程度的COVID-19患者的臨床表現、影像學特征和重要相關檢查指標值,發現重癥和危重癥患者合并癥更多、各器官功能障礙和免疫功能受損更嚴重,危重癥患者的病死率為41.1%。此外,高齡(≥75歲)是COVID-19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多肺葉浸潤和胸腔積液則與病情進展有關。合并高血壓的普通型患者中使用ARB或ACEI/ARB治療的患者比例高于重型和危重型組患者。本研究結果為臨床診治方案優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截至2020年9月他引已達177次。
原文鏈接:https://www. atsj oumals.org/doi/10.1164/rccm.202002-0445OC
硫酸羥氯喹治療普通型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患者的初步研究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陳軍(第一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劉丹萍(第二作者)、劉莉(第三作者)、徐慶年(第四作者)、夏露(第五作者)、凌云(第六作者)、黃丹(第七作者)、宋樹麗(第八作者)、張丹丹(第九作者)、錢志平(第十作者)、李濤(第十一作者)、沈銀忠(第十二作者)
發表期刊:《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
目的 評價硫酸羥氯喹治療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為COVID-19的臨床診療提供依據。
方法選取2020年2月6-25日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住院治療的30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1:1隨機分配到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試驗組患者在接受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還口服硫酸羥氯喹(400mg,1次/d,療程5d)治療。比較2組在治療第7天時的咽拭子病毒核酸轉陰率等指標值。
結果 在治療過程中,試驗組中有1例患者的病情進展至重癥。治療第7天時,試驗組中有13例患者(86.7%)、對照組中有14例患者(93.3%)的咽拭子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P>0.05)。在2周的隨訪期內,所有患者的咽拭子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轉為陰性,其中試驗組患者咽拭子病毒核酸轉陰時間為入院后的第4(1-9)天,對照組患者為入院后的第2(1-4)天,差異仍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體溫在入院后的第1(0-2)天恢復正常,對照組患者體溫在入院后的第1(0-3)天恢復正常。在影像學表現上,試驗組中有5例患者(33.3%)、對照組中有7例患者(46.7%)在入院3d后的復查中顯示病情進展,但所有患者在隨后的復查中均顯示病灶有所吸收。試驗組中有4例患者(26.7%)、對照組中有3例患者(20.0%)出現一過性的腹瀉和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P>0.05)。
結論 目前,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預后較好,以病毒核酸轉陰率、重癥化率為主要終點的研究難以評價藥物的療效。后續研究需確定更合適的患者人群和研究終點,并充分考慮樣本量等可行性問題。
原文鏈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3.1248.R.20200309.1507.006.html
上海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臨床進展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陳軍(第一作者)、朱同玉(共同通信作者)、盧洪洲(共同通信作者)、齊唐凱(第二作者)、劉莉(第三作者)、凌云(第四作者)、錢志平(第五作者)、李濤(第六作者)、李鋒(第七作者)、徐慶年(第八作者)、張宇一(第九作者)、徐水寶(第十作者)、宋志剛(第十一作者)、曾毅剛(第十二作者)、沈銀忠(第十三作者)、施裕新(第十四作者)
發表期刊:《Joumal oflnfection》(影響因子:4.842)
原文題目:《Clinical progression of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Shanghai,China》
研究背景 目前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研究多局限在流行病學特征和臨床特征方面。本研究調查COVID-19患者的臨床進展。
研究內容 回顧性分析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2020年1月20日-2月25日收治的249例COVID-19確診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的中位年齡為51歲,其中126例(50.6%)為男性。患者從出現癥狀到被收治入院的時間為4(2-7)d。235例(94.4%)患者有發熱癥狀,住院治療16(12-20)d后共有215例(86.3%)患者出院。發熱患者持續發熱時間的估計值為10 (8-11)d,其中轉入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的發熱時間比未轉入ICU患者明顯更長(分別為31和9d,P<0.0001)。在出現癥狀后第7天,163例(65.5%)患者的肺部病灶進展,但其中154例(94.5%)患者在第14天時顯示影像學表現改善。上呼吸道分泌物的病毒核酸轉陰時間為11(10-12)d,其中ICU患者的病毒清除時間比非ICU患者明顯延遲(P<0.0001)。多元邏輯回歸分析顯示,年齡(OR=1.06)和CD4T細胞計數(OR=0.55)是轉入ICU的獨立危險因素。
研究的亮點和意義 目前關于COVID-19患者的研究多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包括流行病學、血液學和影像學特征。本研究首次總結了COVID-19患者的臨床進展。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患者多數尚在住院治療中,最終的臨床結局還待觀察。本研究患者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定量檢測不是每日監測,患者實際的病毒核酸轉陰時間可能更短。需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的病程進行更多的動態觀察和研究。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inf.2020.03.004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胸部CT影像學進的預測因素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楊宗國(第一作者)、陳曉蓉(通信作者)、時佳(第二作者)、何章(第三作者)、呂瑩(第四作者)、徐慶年(第五作者)、葉晨(第六作者)、陳姼姼(第七作者)、湯伯宗(第八作者)、殷科珊(第九作者)、陸云飛(第十作者)
發表期刊:《Aging》(影響因子:4.831)
原文題目:《Predictors for imaging progression on chest CT from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patients》
目的 本研究擬評估COVID-19患者胸部CT影像學進展的潛在預測因素。
方法 收集并分析273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入院時的基線情況以及第1周內胸部CT影像學變化情況。以胸部CT影像學進展為結局指標,采用邏輯回歸分析法分析其潛在的預測因素。
結果 影像學進展患者的平均年齡高于無影像學進展患者(分別為53.5和47.6歲,P=0.006)。影像學進展期患者的血清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和酸性糖蛋白值均降低(P均<0.05),單核細胞計數增高(P=0.025)。影像學進展期患者的血尿素、肌酐、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顯升高(P均<0.05),腎小球濾過率明顯降低(P<0.001)。影像學進展期患者的單核細胞計數與淋巴細胞計數的比率(MLR)明顯高于非影像學進展期患者(P< 0.001)。單變量和多變量邏輯模型分析顯示,年齡、MLR、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自發病到入院的時間是預測COVID-19患者入院第1周胸部CT影像學進展的危險因素(P均<0.05)。
結論 通過年齡、MLR、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自發病到入院的時間可預測COVID-19患者入院第1周胸部CT影像學進展。
局限性 本研究以入院第1周胸部CT影像學進展為結局指標,隨訪時間短,未觀察COVID-19患者的重癥化率或病死率。本研究的樣本量也小,需進行有更大樣本量的前瞻性研究來證實其結果。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8632/aging.102999
上海地區COVID-19患者凝血參數分析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鄒穎(第一作者)、郭紅英(共同第一作者)、盧洪洲(共同通信作者)、錢志平(共同通信作者)、張宇一(第三作者)、張正國(第四作者)、劉玉(第五作者)、王介非(第六作者)
發表期刊:《Bioscience Trends》(影響因子:1.553)
原文題目:《Analysis of coagulation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Shanghai,China》
目的 收集上海地區303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確診患者入院時的凝血參數,并隨訪其中240例已痊愈出院患者的凝血功能變化情況,探討凝血功能與病情的相關性。
方法 回顧性分析上海地區2020年1月20日-2月24日收治的303例COVID-19確診患者、其中240例已痊愈出院患者的臨床資料和凝血功能變化情況。按病情輕重程度將患者分為輕癥(包括輕型和普通型)、重癥(包括重型和危重型)2組,比較2組患者入院時的凝血功能,比較已痊愈出院患者入、出院時的凝血功能。采用SPSS 19.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
結果 303例患者中有輕癥277例、重癥26例,與輕癥組相比,重癥組中男性居多(分別為49.8%和76.9%),以中老年人為主(中位年齡分別為50和65歲),合并慢性基礎疾病的患者比例也高(分別為36.1%和73.1%)。303例患者中有209例(69.0%)入院時的凝血功能指標值異常,具體包括纖維蛋白原水平升高195例(64.4%)、D-二聚體水平升高129例(42.6%)、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異常66例(21.8%)、凝血酶原時間延長56例(18.5%)、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水平升高19例(6.3%)。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的各項凝血功能指標值后發現,重癥組出現總的凝血參數異常的患者比例高于輕癥組(分別為100%和66.1%),纖維蛋白原水平(分別為80.8%和62.8%)、D二聚體水平(分別為80.8%和39.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分別為34.6%和20.6%)、凝血酶原時間(分別為38.5%和16.6%)、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水平(分別為19.2%和5.1%)異常的患者比例均高于輕癥組。重癥組患者的各項凝血功能指標值中位數均高于輕癥組,如國際標準化比值(分別為1.04和1.01)、凝血酶原時間(分別為13.8和13.4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分別為432和39.2s)、纖維蛋白原水平(分別為4.74和4.33g/L)、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水平(分別為2.61和0.99μml)、D-二聚體水平(分別為1.04和0.43μg/m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重癥組纖維蛋白原水平>7.0g/L的患者比例顯著高于輕癥組(分別為19.1%和5.7%),D-二聚體水平>10ULN的患者比例也顯著高于輕癥組(分別為19.0%和3.7%),重癥組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亂程度更嚴重。比較已痊愈出院患者A、出院時的凝血功能指標值后發現,出院時的纖維蛋白原水平中位數降低(分別為442和3.82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縮短(分別為39.3s和37.0s),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但其余指標值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結論 COVID-19患者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較為普遍,以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水平升高為主,且水平升高的幅度與病情輕重程度有一定相關性,臨床上應予重視。隨著病情好轉,患者的纖維蛋白原水平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會較前有所恢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5582/bst.2020.03086
對COVID-19進行實驗室評估的方法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盧洪洲(第一作者、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Joumal of Medical Virology》(影響因子:2.021)
原文題目:《An evolving approach to the laboratory assessment of COVID-19》
摘要 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應對該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的實驗室檢測能力也必須快速發展。本文介紹受巨大檢測壓力驅動發展的COVID-19的實驗室檢測方法和配套體系。本文主要介紹美國的檢測方法,因為在中國和其他國家,關于SARS-CoV-2感染的檢測,無論是分子診斷法,還是血清學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或側流免疫測定法,都已得到廣泛使用。盡管商業檢測已經可及,但是巨大的檢測需求仍使檢測供不應求。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免疫力的血清學檢測將成為接下來的主要問題,這將定義疾病狀態,決定那些人可以復工。
研究的亮點和意義 本文系統介紹了SARS-CoV-2特定類型的分子檢測、大規模高通量的分子檢測、采集樣本所用的咽拭子、核酸提取混合試劑裝、逆轉錄混合試劑和血清學檢測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原文鏈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267292/
CT定量肺病變體積早期預測COVID-19患者重癥化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劉峰君(第一作者)、施裕新(通信作者)、施楠楠(第六作者)、單飛(第八作者)、梅雪(第九作者)、宋鳳祥(第十一作者)、盧洪洲(第十五作者)、朱同玉(第十六作者)
發表期刊:《Theranostics》(影響因子:8.579)
原文題目:《CT quantification of pneumonia lesions in early days predicts progression to severe illness in a cohort ofCOVID-19 patients》
目的 主要研究通過CT定量肺病變體積早期預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重癥化風險,為COVID-19診治提供有價值的臨床指標。
方法 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通過收集COVID-19患者第0天(入院時)和第4天(住院治療中)的臨床數據,利用人工智能自動計算處肺炎病變的三個定量CT特征,包括磨玻璃病變體積(PGV)、混合磨玻璃病變體積、實變體積(PCV)的百分比。同時,收集患者第0天和第4天的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狀況Ⅱ(APACHE-Ⅱ)評分、中性粒細胞計數與淋巴細胞計數比值(NLR)和D-二聚體水平,采用邏輯回歸分析和Cox比例風險模型預測28d內重癥化的危險因素。
結果 134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重癥化。第0天、第4天的CT影像學特征以及從第0天到第4天的CT影像學特征變化都具有預測能力。從第O天到第4天的CT影像學特征變化用于預測的結果最好(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0.93,95%CI:0.87-0.99;一致性指數=0.88,95%CI:0.81-0.95)。PGV和PCV的危險比分別為1.39(95% CI:1.05-1.84,P=0.023)和1.67(95% CI:1.17-2.38,P=0.005)。根據年齡和性別調整的CT影像學特征,在第4天和從第O天到第4天的表現優于APACHE-Ⅱ評分、NLR和D-二聚體。
結論 應用CT定量分析肺部病變可早期、無創性地預測COVID-19患者的病情進展,為COVID-19治療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預后指標。
原文鏈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196293/
抗病毒治療對中國上海地區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的療效評價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石秀東(第一作者)、陸陽(共同第一作者)、施裕新(通信作者)、施楠楠(第五作者)、宋鳳祥(第六作者)、單飛(第七作者)、陳郭超(第八作者)、宋朋睿(第九作者)
發表期刊:《Joumal of Medical Virology》(影響因子:2.021)
原文題目:《Evaluation of antiviral therapies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pneumonia in Shanghai,China》
摘要 本研究旨在評價抗病毒藥物對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的治療效果。研究將COVID-19確診患者按治療方案分為7組,評價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從發病到入院的時間、臨床表現、入院時的各項檢查指標值和住院時間。比較各組患者入院時和治療5d后胸部CT影像學的變化情況,同時比較各組患者入、出院時的臨床癥狀和各項檢查指標值。結果顯示,入院時,各組患者問的發病至入院時間、臨床癥狀和主要檢查結果均無顯著差異。各組在治療5d后和長期(近17d)住院治療后肺炎消退的患者比例方面也均無顯著差異。出院時,184例患者中有7例(4%)存在輕度咳嗽,而其他癥狀已消退。研究提示,將抗病毒藥物納入基于對癥治療的治療方案對COVID-19患者病情改善沒有顯著的額外影響。出院時胸部CT影像學表現、臨床癥狀和各項檢查指標值間亦不完全一致。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將治療周期設定為5d,可能達不到最佳治療效果;其次,未觀察抗病毒治療效果,因為沒有進行病毒載量的定量檢測;第三,未納入CT影像學隨訪結果,而這可能影響治療效果的評價。
原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mv.25893
新冠肺炎相關的肝功能異常的臨床特征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樊貞瑜(第一作者)、程計林(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影響因子:8.549)
原文題目:《Clinical features of COVID-19-related liver functional abnormality》
研究背景 部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中有肝功能異常表現。本研究描述了新冠肺炎相關肝損害的臨床特征,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研究方法 我們對148例連續確診的COVID-19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單中心研究(女73例,男75例;平均年齡50歲)。患者于2020年1月20-31日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入院治療。隨訪到2020年2月19日。對患者的臨床特征、實驗室檢查、用藥情況和住院時間進行分析。肝功能異常定義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氨酶、谷氨酰氨基轉移酶、堿性磷酸酶和總膽紅素水平升高。
研究結果 入院時,有55例(37.2%)患者發現肝功能異常,與肝功能正常組相比,肝功能異常組更常見高熱(14.5%vs4.3%),P=0.027。肝功能異常組中男性多見,伴隨有更高水平的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兩組患者住院前用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入院后接受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的患者更容易出現肝功能異常(57.8%vs31.3%)。肝功能異常患者較正常組住院時間更長(P=0.021)。
研究結論 新冠肺炎患者中常見肝功能異常,這部分患者的住院時間更長。新型冠狀病毒可能造成肝損傷,入院后接受克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的患者肝功能異常比例明顯升高,因此需謹慎給藥。
研究局限性 ①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截至研究終點部分患者仍在入院治療,資料尚不完整。②本研究僅探尋了新冠病毒與肝功能異常之間的關系,不能證明其因果關系,仍需進一步研究其發病機制。
原文鏈接:doi:10.1016/j.cgh.2020.04.002
與SARS-CoV-2感染的臨床結局相關的病毒和宿主因素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張小楠(第一作者)、凌云(共同第一作者)、易志剛(共同第一作者)、賈小芳(第七作者)、鄔敏(第八作者)、徐水寶(第九作者)、陳軍(第十作者)、王蔚(第十一作者)、徐明珠(第十七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nature》(影響因子:42.778)
原文題目:《Viral and host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COVID-2019》
摘要 根據WHO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5月20日,全世界累計確診病人超過490萬,累計死亡病例超32萬。COVID-19病人的表現可以從無癥狀攜帶、輕癥到需要呼吸機甚至體外膜肺氧合(ECMO)維持生命的危重癥患者,這其中的關鍵決定性因素仍然有待破解。同時,新型冠狀病毒(hCoV-19)是否在傳播過程中發生明顯的基因突變,導致病毒毒力和傳染性的改變,也急需進一步研究。公共衛生中心盧洪洲教授與設施主任陳賽娟院士領銜的聯合攻關團隊,收集了公衛中心在2020年1月20日-2月25日期間收治的326例患者標本,對病毒基因組變異、臨床表現特點和免疫反應改變等數據進行了全面深度分析。
研究團隊不斷改進技術方法,高質量完成了112例新冠病毒基因組測序、組裝和解析。基于病毒基因組序列的進化樹分析發現,hCoV-19主要有兩個分支(CladeⅠ和CladeⅡ)。已確認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的6例患者均集中在其中一個分支中(CladeⅠ),而CladeⅡ患者無該接觸史,提示COVID-19疫情的發生并不局限于華南海鮮市場。通過對疫情暴發的不同時間階段和不同區域患者的hCoV-19基因序列(截至2020年3月初)變異特征的比較分析,從上海病例分離的病毒基因組中識別了169個堿基改變,其重復出現的突變與已公布的病毒序列一致,呈現較為穩定的進化過程,提示該病毒可能在疫情早期就已適應在人類宿主中傳播。同時發現,hCoV-19兩個分支的傳播性、致病性和臨床表現等方面無顯著差異,未發現與COVID-19重癥患者有顯著相關的病毒變異序列。從臨床和免疫學研究發現,COVID-19患者淋巴細胞明顯減少,尤其是重癥患者CD4+和CD8+T細胞呈顯著進行性下降趨勢,且炎性細胞因子IL-6和IL-8明顯增高。COVID-19疾病發展嚴重程度的決定因素主要與患者年齡、基礎疾病及淋巴細胞減少和相關的細胞因子風暴密切相關,為疾病向重癥轉變的關鍵預警因子。依據上述臨床資料分析采取早期針對性干預措施,將有助于阻止疾病的進展。
原文鏈接:doi: 10.1038/s41586-020-2355-0
一種簡單的運算模型:幫助早期鑒定具有重癥化進展傾向的新冠肺炎患者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李強(第一作者)、張建良(第二作者)、凌云(第三作者)、李微霞(第四作者)、張曉雨(第五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陳良(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lnfection》(影響因子:3.04)
原文題目:《A simple algorithm helps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tients with severe progression tendency》
研究背景 目前新冠肺炎呈全球流行,截至2020年8月1日,累計確診人數超1700萬,累計死亡人數超67萬。及時鑒定出具有重癥化進展傾向的新冠肺炎患者,將其及時轉至高水平定點醫院或重癥監護室治療,有助于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和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個簡單的運算模型,以期在病程早期,幫助臨床醫師快速鑒定出具有重癥化進展傾向的新冠肺炎患者,指導新冠肺炎的個體化、精準治療。
研究方法 原始隊列納入322例新冠肺炎患者,通過單因素、多因素分析鑒定出新冠肺炎重癥化進展的獨立預測因素。基于獨立預測因素,建立臨床預測模型,并在納入317例新冠肺炎患者的驗證隊列中檢驗預測效能。
研究結果 通過單因素、多因素分析發現:患者年齡(OR=1.061,P=0.028)、LDH(OR=1.006,P=0.037)和CD4+T淋巴細胞計數(OR=0.993,P=0.006)為新冠肺炎重癥化進展的獨立預測因素。基于獨立預測因素、結合考慮相關性分析結果和臨床使用的便捷度,建立新冠肺炎重癥化進展預測模型:age-LDH-CD4=(age×LDH)/CD4。在入組患者中,age-LDH-CD4模型的ROC曲線下面積(AUROC)顯著高于單一的CD4+T淋巴細胞計數、LDH和年齡(分別為0.92、0.85、0.80和0.75)。在驗證中,age-LDH-CD4模型的AUROC同樣高于單一的CD4+T淋巴細胞計數、LDH和年齡。age-LDH-CD4模型≥82預測新冠肺炎患者重癥化進展傾向的敏感性達81%,特異性達93%。
研究結論 age-LDH-CD4運算模型可在臨床上快速鑒定出具有重癥化進展傾向的新冠肺炎患者,有助于指導新冠肺炎患者的個體化、精準治療。
研究局限性 ①該研究為單中心研究。②當前以后很多研究證實白介素-6(IL-6)與新冠肺炎患者重癥化進展相關。由于該研究的目標隊列中322例患者發病于新冠肺炎流行早期,當時尚不明確IL-6與新冠肺炎重癥化進展的相關性,以至于相當一部分患者未進行IL-6檢測。所以,該研究建立臨床預測模型時,未納入IL-6。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7/s15010-020-01446-z
對于新冠病毒的認識:我們知之甚少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張永振(第一作者、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CelI》(影響因子:38.637)
原文題目:《The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n't》
摘要 2019年12月,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嚴重的呼吸道傳播疾病。截至2020年2月上旬,已報道至少有28088例確診病例和24702例可疑病例,并且至少有564例死亡。更為不幸的是,這種疾病已經在全球蔓延。這種現被稱為SARS-CoV-2的新型冠狀病毒,迅速被中國科學家首次鑒定并公布出來。盡管我們知道自然界中的病毒具有不可預測的遺傳多樣性,但是新冠病毒的暴發也進一步指出:在預測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引起新型致病性的病原體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系統進化樹分析表明,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與一組SARS樣冠狀病毒極為接近。但是,目前尚不清楚該病毒來自何處以及其如何首次傳播給人類。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在動物中發現與人類相同的SARS病毒,這與其他通過動物媒介傳播的病毒(例如漢坦病毒和沙粒病毒)不同。幸運的是,SARS病毒自2004年以來就沒有在人類中出現過;相反,這種新病毒似乎具有更強的人際傳播能力。相比于在人間傳播的主要病毒來說,我們對這種新型冠狀病毒是否發生了改變、發生了什么樣的改變、如何發生的改變及這些變化對病毒在人間流行的影響仍知之甚少。并且如果被感染的個體沒有臨床癥狀,那么在中國和其他國家,該病的控制和預防就尤其困難。
原文鏈接:doi: 10.1016/j.ce11.2020.02.027.
基于深度學習算法模型在高分辨率CT中識別COVID-19初步研究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楊舒一(第一作者)、單飛(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影響因子:3.297)
原文題目:《Deep leaming for detecting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on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apilot study》
研究目的 評價在高分辨率CT圖像中采用DenseNet算法識別COVID-19肺部病灶能力,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
研究方法 295例受試者納入本研究,其中健康受試者149例、COVID-19患者146例;將所有受試者隨機分為3組,其中訓練集135例(健康受試者69例、COVID-19患者66例),驗證集20例(健康受試者10例、COVID-19患者10例),測試集140例(健康受試者70例、COVID-19患者70例)。訓練基于DensNet算法模型用以自動識別COVID-19患者的CT圖像。同時,一名放射診斷醫師盲法評價所有測試集圖像并復核模型誤診病例。評價模型診斷效能采用受試者工作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s,AUC),同時評價模型與放射診斷醫師診斷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性。
研究結果 基于DenseNet算法模型在驗證集中AUC值為0.99(95% CI:0.958-1.0),在測試集中為0.98(95%CI:0.972-0.995)。模型閾值定為0.8,在驗證集和測試集,準確性分別為95%、92%,敏感性分別為100%、97%,特異性為90%、87%,F1值分別為95%、93%。放射診斷醫師診斷敏感性為94%,特異性為96%,準確性為95%。
研究結論 采用DenseNet深度學習方法可以在高分辨率CT圖像中準確識別COVID-19,AUC可達到0.98,可有效減低漏診率和診斷醫師工作負擔。
原文鏈接:doi:10.21037/atm.2020.03.132
國產JAK抑制劑Jaktinib存在治療新冠肺炎細胞因子風暴的可能性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孟現民(第一作者)、凌云(第二作者)、張莉(第三作者)、張倩(第四作者)、董平(第五作者)、朱同玉(第七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BioScience Trends》(影響因子:1.553)
原文題目:《Potential forj aktinib hydrochloride to treat cytokine storm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摘要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型(SARS-CoV-2)感染已成為對全世界的嚴重公共衛生威脅,目前感染人數仍在急劇上升。多項研究證實,細胞因子風暴在導致一個病例從輕度惡化到重度或危重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目前細胞因子風暴的治療手段有限,因此國際醫學界正著力于尋找一種具體有效的補救措施。Jaktinib是一種廣譜JAK抑制劑。它可以通過多種機制抑制細胞因子誘導的免疫激活,也可以通過抑制AAK1減緩病毒增殖,而不會引起不可接受的毒性。Jaktinib有可能成為治療新冠肺炎細胞因子風暴的有效藥物。
人類現在在全球范圍內面臨SARS-COV-2感染風險。目前還沒有確定的特異性治療方法可以抑制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的細胞因子風暴,因此有效的治療應該是重中之重。新藥或疫苗不可能很快開發出來,但現有創新藥物的潛力可以作為一個合理的替代方案進行探索。Jaktinib作為一種廣譜JAK抑制劑,可通過抑制IL-6、IL-2、IL-1、粒細胞一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FN-γ等誘導的免疫活化,減輕細胞因子風暴。此外,Jaktinib有可能通過抑制AAKI活性來抑制體內SARS-CoV-2的增殖。對于因細胞因子風暴導致病情從輕度惡化至重度或可能危及生命的患者,Jaktinib可能在抑制細胞因子風暴和病毒復制中發揮雙重作用,這可能潛在延遲或逆轉疾病進展,從而降低新冠肺炎的病死率。
原文鏈接:doi: 10.5582/bst.2020.03106
嗅覺和味覺功能障礙作為成人和兒童COVID-19患者的早期識別依據:一項國際多中心研究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仇成豪(第一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影響因子:2.341)
原文題目:《Olfactory and gustatory dysfunction as an early identifier of COVID-19 in adults and children: an intenationalmulticenter study》
研究目的 主要評價冠狀病毒病-2019(COVID-19)患者嗅覺和味覺功能障礙的患病率及特點。
研究設計 一項國家多中心研究。5家三級醫院(中國3家,法國1家,德國1家)同時開展研究。
研究方法 共篩選出394例經聚合酶鏈反應(PCR)確診的COVID-19陽性患者,并且其中有嗅覺、味覺功能障礙的患者被納入研究。收集并分析人口統計學、COVID-19嚴重程度、患者預后、嗅覺和/或味覺功能障礙的發生率和程度等數據。分別采用嗅覺障礙問卷(QOD)和視覺模擬量表(VAS)對嗅覺和味覺功能障礙進行量化。1家醫院(上海)所有無主觀嗅覺主訴的受試者,均接受了客觀測試。
研究結果 在篩選出的394名受試者中,有161人(41%)報告了嗅覺和/或味覺功能障礙并被納入研究。在中國人(n=239)、德國人(n=39)和法國人(n=116)組中,嗅覺和/或味覺障礙的發病率分別為32%、69%和49%。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為39歲,161人中有92人(57%)是男性,有10人(6%)是兒童。在被納入的受試者中,10%的人只有嗅覺或味覺癥狀,19%的人在其他COVID-19癥狀之前有嗅覺和/或味覺癥狀。在有客觀嗅覺測試的受試者中,90人中有10人雖然報告主觀嗅覺正常,但化學感覺功能異常。43% (44/102)的隨訪對象在嗅覺或味覺方面有癥狀改善。
研究結論 嗅覺和/或味覺障礙可能是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新冠病毒感染的早期或孤立癥狀。它們可以作為一種有用的額外篩查標準,特別是用于識別感染早期階段的患者。
原文鏈接:doi:10.1177/0194599820934376
達蘆那韋/考比司他治療COVID-19的抗病毒活性和安全性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陳軍(第一作者)、夏露(第二作者)、徐慶年(第三作者)、黃丹(第四作者)、黃威(第五作者)、宋樹麗(第六作者)、徐水寶(第七作者)、沈銀忠(第八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影響因子:3.656)
原文題目:《Antiviral activity and safety of darunavir/cobicistat for treatment of COVID-19》
研究背景 達蘆那韋/考比司他作為HIV-1的蛋白酶抑制劑,其治療COVID-19的抗病毒療效尚不清楚。
研究內容 本研究為一單中心、開放標簽的試驗,將確診的輕癥新冠患者隨機分到達蘆那韋/或考比司他5d治療聯合干擾素α-2b或單用干擾素α-2b組。主要研究終點為隨機第7天口咽拭子的病毒學清除率。結果顯示自2020年1月30日至2020年2月6日,共招募30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60%),年齡為(47.2±2.8)歲。招募時63.3% (19/30)有發熱癥狀,46.7%(14/30)有咳嗽癥狀。患者出現癥狀到進入隨機分組的時間間隔為4d(2-5)。隨機第7天,聯合治療組和單用干擾素α-2b組的病毒轉陰率分別為46.7%和60%(P=0.72),隨機第3天時兩組的病毒轉陰率都是20%,但在隨機第5天,聯合治療組的病毒轉陰率增加到26.7%,而單用干擾素α-2b組的病毒轉陰率仍為20%。隨機第14天,聯合治療組的1例患者轉為危重,而單用干擾素α-2b組的患者都很平穩(P=1.00)。兩組鬧發生不良事件的頻率相當。
研究亮點和意義 本研究為第一項關于達蘆那韋/考比司他治療新冠患者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并得出達蘆那韋/考比司他并不能加速病毒學清除。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且納入的患者權威輕癥患者。
原文鏈接:doi: 10.1093/ofid/ofaa241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藥物監測研究進展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邢亞茹(第一作者)、尹林(第二作者)、石慧春(第三作者)、盧洪洲(第四作者)、張麗軍(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生命科學研究》
摘要自2019年12月我國武漢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以來,截至2020年3月14日,我國累計確診病例有81026例,死亡3194例,全球累計145749。目前針對該病的治療均是老藥新用,然而在新的適應證中所有這些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參數均缺乏。且抗病毒/抗菌藥物均有其兩面性,藥物濃度低時不能起到抑菌作用,高時有毒副作用。因此開展治療藥物監測成為抗病毒/抗茵治療的有效的個體化用藥手段。本研究對新冠患者使用的替考拉寧、萬古霉素、地高辛、羥氯喹、阿比朵爾、克立芝的治療藥物監測進行綜述,包括各藥在其適應證患者中治療藥物監測進展,開展監測用的分析方法、有效/中毒濃度范圍,以及筆者在新冠患者中進行的治療藥物監測情況簡介。本研究綜述的數據將能為各醫院開展這些藥物的治療藥物監測提供方法學的支持,縮短方法開發的時間,為新冠患者的個體化用藥提供理論依據。
原文鏈接:doi: 10.16605/j.cnki.1007-7847.2020.03.001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藥物治療的研究進展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李俊(第一作者)、樊貞瑜(第二作者)、田成(第三作者)、程計林(通信作者)發表期刊:《傳染病信息》
摘要2019年12月,中國以湖北省武漢市為中心暴發了一場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肺炎疫情,稱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截至2020年3月1日24時,據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累計確診病例80 026例,中國港澳臺地區確診148例。目前,COVID-19無特效抗病毒藥物或疫苗,治療藥物的選擇主要是基于既往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中東呼吸綜合征及其他一些流感病毒的治療經驗。瑞德西韋、氯喹、法匹拉韋、恢復期血漿在臨床上初見療效,但其安全性和療效,還須要大樣本量進一步驗證。利巴韋林、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干擾素-α、阿比多爾聯合應用,應注意其不良反應,慎重選擇。達魯那韋目前還停留在體外實驗階段,中醫辯證治療還須進一步驗證。本文圍繞目前臨床上治療COVID-19藥物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為COVID-19治療提供參考。
原文鏈接:doi: 10.3969/j.issn.1007-8134.2020.03.017
中國上海市收治的新冠肺炎發病人群流行病學特征及病情轉歸的臨床進程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沈銀忠(第一作者)、鄭方(第二作者)、孫丹鳳(第三作者)、凌云(第四作者)、陳軍(第五作者)、李鋒(第六作者)、李濤(第七作者)、錢志平(第八作者)、徐慶年(第九作者)、劉莉(第十作者)、黃琴(第十一作者)、單飛(第十二作者)、徐烈(第十三作者)、吳珺(第十四作者)、朱召芹(第十五作者)、宋志剛(第十六作者)、李申揚(第十七作者)、施裕新(第十八作者)、張建良(第十九作者)、吳雪韻(第二十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朱同玉(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Emerging Microbes&Infections》(影響因子:5.776)
原文題目:《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course of COVID-19 in Shanghai,China》
研究目的 該研究描述了上海市收治的新冠肺炎發病人群流行病學特征及病情轉歸的臨床進程,為城市防控輸入性傳染病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參考。
研究方法 研究人員對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在2020年1月20日-2月29日期間收治的325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學和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公共衛中心新冠肺炎病例收治在1月29日-2月5日之間達到高峰,患者中位年齡為51歲(范圍為15-88歲;IQR36-64),20%的患者年齡超過65歲,52%的患者為男性。超過一半的病例(57.2%;186/325)是外省居民。發病前的14d內,近一半的患者曾去過武漢,另有1/3病例曾與確診病例有接觸。在涉及186例(57.2%)患者的67起聚集性病例中,有53起(79%)屬于家庭聚集性病例,占所有病例的40.3%(131/325),3起是同事聚集性病例,還有3起是家庭-同事聚集性病例。在所有病例中,有77.2%的患者發病時有發熱,住院期間有發熱的病例占16.0%,從無發熱的病例占6.8%;有28.9%的病例有咳嗽表現;28.9%的病例有基礎疾病,包括高血壓(15.6%;51/325),糖尿病(7.1%;23/325)和冠心病(3.4%;11/325)。6.2%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性,3名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其中1名患者合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從發病到首次就診、入院、確診和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的中位間隔時間分別為1d (IQR, 0-3d)、4d(IQR,2-7.5d)、4d(IQR,2-7d)和4d(IQR,2-7)d。從初診到核酸檢測陽性的中位間隔時間為2d(IQR,1-4d)。入院時,出現淋巴細胞減少的患者占69.8%,D-二聚體升高者占38.8%。胸部CT掃描提示97.5% (314/322)的病例有肺炎表現。從發病到鼻咽拭子核酸檢測轉陰的中位時間為8d。使用糖皮質激素的輕癥患者血液和糞便中的病毒轉陰時間更長。重癥患者占8%,發病至進展至重癥和危重癥的中位時間分別為8d和10.5d。一半患者需吸氧治療,而7.1%的患者需要高流量吸氧。本研究時段內患者病死率為0.92%,發病至死亡的平均時間為16d;從發病至出院的中位時間為20d。
研究結論 本研究描述了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學特點以及新冠肺炎疾病的病情進程與轉歸情況。研究結果提示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為輸入性疫情,主要呈家庭聚集性發病;發病時多有發熱,影像學上常表現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表現,多累及雙肺;病程中半數患者需要吸氧;發病至確診和住院的時間間隔短,收治的患者大多數為屬于輕癥病例,提示大多數患者均處于疾病早期;疾病重癥化常出現在發病后的1-2周。春節期間武漢“封城”有助于減少上海市輸入病例數,有助于患者的早期發現和有效管理,進而阻止了疫情的社區傳播。因此,快速識別感染者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對于控制疫情以及阻止疫情社區傳播至關重要。
原文鏈接:doi:10.1080/22221751.2020.1787103
四種臨床指標組合預測對COVID-19患者進行重癥與危重癥預測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宋鳳祥(共同第一作者)、施楠楠(第三作者)、劉峰君(第四作者)、李申揚(第五作者)、施裕新(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Joumal of Clinical Virology》(影響因子:2.777)
原文題目:《Combination of four clinical indicators predicts the severe/critical symptom of patients infected COVID-19》
研究背景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盡管COVID-19的病死率不到3%,但重癥/危重病例的病死率卻很高。因此,癥狀出現之前篩查嚴重/危重病例可以有效節省醫療資源。
研究方法和材料 本研究中收集截至2020年3月12日上海336例COVID-19確診患者,分為訓練集和測試數據集。此外,還收集了220項臨床和實驗室指標,研究與重癥危重癥相關的指標,并建立預測模型。
研究結果 總共確定了與重癥/危重癥相關的臨床指標36項。主要包括甲狀腺素,免疫相關細胞和產物。支持向量機(SVM)聯合年齡,GSH,CD3比率和總蛋白量的優化組合在區分重癥/危重癥病例有較好的效能。在訓練集和測試數據集中,ROC曲線下的面積(AUROC)分別達到0.9996和0.9757。當使用截斷值為0.0667時,訓練集和測試集中的召回率分別為93.33%和100%。Cox多元回歸分析和生存分析表明,聯合所選臨床指標,該模型可以區分重癥/危重癥病例。
研究結論 該模型在預測嚴重/危重COVID病例方面是可靠且有效的。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cv.2020.104431
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在COVID-19患者中的作用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盧洪洲(共同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Allergy》(影響因子:8.7)
原文題目:《The role of peripheral blood eosinophil counts in COVID-19 patients》
導讀2019年底,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在武漢暴發,隨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全球。大多數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癥狀較輕,在早期與普通感冒難以區分;但在發病的8d中,近15%-20%的患者出現呼吸困難進而病情加重。因此,早期診斷,及時阻斷新冠肺炎病情的重癥化傾向,將有效降低新冠肺炎的病死率。
在新冠肺炎患者的實驗室檢查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水平變化極少有人關注,本研究旨在研究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EOS)在新冠病毒感染過程中的變化趨勢,分析EOS與新冠肺炎的診斷、病程及預后的關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取了從2020年1月20日-2月20日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收治的97例新冠肺炎患者(85例非重癥和12例重癥),以及同期在市第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診治的227例患者(12例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24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15例流感性肺炎患者,176例其他肺炎患者)進行了對比分析。主要從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等方面,分析了新冠肺炎患者的EOS的變化趨勢、不同程度的新冠肺炎患者中的表達水平。
研究結果 EOS計數對于新冠肺炎的確診有重要的輔助意義。該中心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中,絕大多數患者(71.7%)的EOS計數明顯下降或消失;第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診治的患者中,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有41.7%的患者EOS計數減低,其發生率明顯高于疑似新冠肺炎、流感肺炎和其他肺炎患者.
EOS計數與新冠肺炎患者的確診及重癥化密切相關。入院時EOS計數低的患者更易出現發熱、發力、呼吸急促等臨床癥狀,且胸部CT和X線顯示病情加重,其住院時間和病程校長。
EOS計數恢復提示新冠肺炎患者預后良好。從發病開始,新冠肺炎患者外周血中的EOS計數即明顯下降,隨著治療的進程,EOS水平逐漸上升,并在第16天恢復至正常水平。而且,非重癥新冠肺炎患者比重癥患者的EOS水平恢復的更快。EOS計數恢復正常的時間(12d)與胸部CT的改善(13d)同步進行,卻稍晚于體溫恢復的時間(10d),但比核酸檢測轉陰的時間(17d)要早。
研究結論 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的診斷、重癥化監測和預后的有效指標。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選取的重癥化患者樣本量相對較少,而且不能每天對患者進行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所以這些數據不是連續檢測的結果。
原文鏈接:doi: 10.1111/a11.14465
中國和意大利的角度分別評價COVID-19感染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陳軍(第一作者)、盧洪洲(第二作者)、朱同玉(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Cell Death&Disease》(影響因子:6.304)
原文題目:《COVID-19 infection: the China and Italy perspectives》
研究背景 SARS-CoV2感染導致了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自從2019年12月報道了第一例新冠確診患者,盡管全球各國在應對新冠疫情做出很多努力,新冠疫情仍持續在全球蔓延,尤其是歐國、伊朗和美國。本綜述對比評價了中國和意大利新冠患者的臨床特征、治療策略和臨床管理,旨在將中國的經驗和全球的努力相結合,為疾病的預防、基礎研究、治療和疾病的最終控制提供參考。
研究內容 總結了兩國新冠患者的臨床和實驗室檢測結果的特征、無癥狀感染者、診斷、治療、細胞因子炎癥風暴和相應處理、出院和隨訪、疾病防控。
研究亮點和意義 中國和意大利兩國的新冠患者在重癥和危重率、病死率相差甚大。在等待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時,目前的管理主要依賴于支持治療。減少病死率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病毒間的傳染。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419-020-2603-0
中國上海市輸入性新冠肺炎病例的臨床特點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劉旭輝(第一作者)、盧水華(第二作者)、陳軍(第三作者)、夏露(第四作者)、楊宗國(第五作者)、楊揚(第七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Emerging Microbes&Infections》(影響因子:5.776)
原文題目:《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imported COVID-19 cases in Shanghai,China》
摘要 作者通過橫斷面研究分析了上海市3月5日-3月22日之間收治的58例境外輸入病例并進行了短期隨訪。病例主要的輸入地包括英國(32.8%)、意大利(15.5%)、美國(15.5%)、西班牙(10.3%)等9個國家,這與3月份的全球疫情形勢相符。病例年齡相對較輕,中位年齡僅29歲 ((IQR,20-44),81.3%的患者沒有明確的接觸史,從出現癥狀到確診平均時間為3d。90%以上的患者都有臨床癥狀,主要包括發熱(50%)、咳嗽(41.4%)、咽喉部刺激癥狀(19%),頭痛(10.3%)、腹瀉(13.8%)以及乏力(10.3%),其中22.4%的患者沒有發熱或咳嗽癥狀。12.1%的患者存在慢性基礎疾病。
隨訪至4月4日,大部分患者的疾病進展速度都相對緩慢,有7例患者需要氧氣支持,有2例存在基礎疾病的患者發展為重癥病例但沒有達到危重癥標準。輸入性病例發生危重癥風險較低的原因可能與年齡較輕,合并癥較少,以及早期積極的支持對癥治療等干預措施的實施有關。與國內報道的新冠肺炎病例相比較,輸入性病例的臨床癥狀普遍較輕,預后良好,目前看輸入性病例重癥化的風險相對較低,重癥病例的出現與特定的危險因素(年齡、基礎疾病)有關。
本研究初步明確了上海市境外輸入性新冠肺炎病例的臨床特征,可為制定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策略提供參考依據。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80/22221751.2020.1766383
從新冠感染者康復后外周血中成功分離獲得多個特異性中和抗體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丁龍飛(共同第一作者)、徐建青(共同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Cell Report》(影響因子:8.109)
原文題目:《Human-IgG-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block the SARS-CoV-2 infection》
研究背景 截至2020年9月1日,全球已經有25298875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中有847602例死亡病例,病死率高達3.35%。盡管中國已經很早就完全控制住了疫情,但國際疫情形式依然嚴峻,中國也承受著持續輸入性病例的壓力與挑戰。當前,盡管疫苗研究如火如荼,也不斷有新的令人振奮的研究數據出來,中國的多家疫苗產品也已經走到三期臨床研究的階段。但是,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短時間內還無法有確定性的證明。加之臨床對應的治愈藥物選擇性有限,中和抗體的治療仍然是一種有效的控制病毒感染的手段。
近一個世紀以來,康復者血清輸入療法已經在臨床上針對多種重大病毒性傳染病得到有效的探索與應用,尤其是針對新發、突發傳染病,在沒有藥物治療的情況下,在疫苗研發遙遙無期的情況下,血清(抗體)療法是一種有效的救治策略。而血清中主要的抗病毒成分即是中和抗體,起到作用的抗體往往只是其中一種或幾種強有力的單克隆抗體。因而,特異性的單克隆抗體的快速分離、獲得、生產,將是未來對抗新發、突發、再發傳染病的最為有效的“利器”。
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新冠感染者康復后外周血淋巴細胞中分離單個的病毒棘突蛋白抗原特異性的B細胞(抗體產生細胞),通過流式細胞術和蛋白熒光探針標記法提高了獲得特異性B細胞的成功率。在實驗室進行單個B細胞中特定抗體基因的擴增與克隆并測序,最終得到了上百條獨一無二的抗體序列。
研究結果 實驗室微量制備了幾百種抗體,體外實驗檢測了這些抗體的特性,并最終篩選到接近10個較為優秀的單克隆中和抗體。其中有5個抗體中和SARS-CoV-2的能力達到IC50值小于10nm。研究團隊在體外研究了所有抗體的特性,并鑒定了這些抗體識別的不同表位。大部分抗體識別表位均位于棘突蛋白RBD的不同區域,研究團隊鑒定出了3種不同的RBD表位,另外還有3種抗體顯示是非RBD表位。這些不同表位的單克隆抗體為臨床上雞尾酒療法提供了可能性。
研究結論 抗原特異性的單個B細胞的抗體基因獲得技術是目前最為快速的制備單克隆抗體的方法。從康復者體內分離到中和能力強的中和抗體,進一步證明了血漿療法的理論正確性。對中和抗體的表位鑒定,又進一步推動了反向疫苗學的發展,誘導針對這些“病毒弱點表位”的疫苗設計,將有望提升疫苗研發的成功率。
研究局限性 獲得單克隆抗體的技術理論上雖然快速,但實際研究過程種也是大海撈針。多個實驗步驟都會降低釣取特異B細胞的成功率。并且后續單個抗體基因的擴增與克隆都將消耗很大的人力成本。如何將特異性單B細胞抗體基因測序實現高通量,高效的與二代測序、三代測序融合,將是未來需要克服的技術關卡。
原文鏈接:doi: 10.10166/j.celrep.2020.107918
冠病毒感染患者消化系統表現的研究進展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陳麗萍(第一作者)、李微霞(第二作者)、田成(第三作者)、程計林(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中華消化雜志》
摘要 目前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HCoV)共有7種,其中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和正在流行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危害性大、傳染性強,這3種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多存在消化系統表現,故除呼吸系統外,消化系統可能是冠狀病毒又一潛在的感染靶標。本文就SARS-CoV、MERS-CoV和2019-nCoV感染引發的消化系統癥狀及其相關研究進展加以綜述,以加深臨床醫師對冠狀病毒感染所致消化系統損害的認識,從而做到快速有效的診療。
原文鏈接: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20.02.003
新發突發傳染病應急救治管理體系的應用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陳麗萍(第一作者)、李微霞(第二作者)、田成(第三作者)、程計林(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
摘要 介紹上海市某三級甲等傳染病醫院總結歷年來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實戰經驗,在管理理念、機制、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創新,在國內率先建成“一核心、一基礎、兩特色”的新發突發傳染病應急救治管理體系,有效提高醫院應急醫療處置及快速反應能力,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及其造成的損害。
原文鏈接:doi:10.16770/J.cnki.1008-9985.2020.03.004
輕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程:比預期的時間持續的更長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陳麗萍(第一作者)、李微霞(第二作者)、田成(第三作者)、程計林(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影響因子:3.656)
原文題目:《The course of mild and moderate Covid-19 infections-the unexpected long-lasting challenge》
摘要 評估輕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病程長短對于傳播感染的風險、預防疾病傳播政策制定的重要意義。研究對2020年1月21日至2月22日住院的331名國內COVID-19感染的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331例患者中,輕型、普通型患者282例(85.2%),其中輕型6例(1.8%)、普通型276例(83.1%);重型及危重型共49例(14.8%),其中重型33例(10%)、危重型16例(4.8%),危重型患者中死亡5例(1.5%)。研究主要對所有282例輕型和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胸部CT表現、實驗室結果、治療結局等進行統計分析。隨訪截至至3月24日,282例患者均已出院,結果提示輕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有發熱、咳嗽、胸悶、咳痰、乏力、頭暈等任一不適癥狀的平均時間為(9.82±5.75)d(1-37d),從有不適癥狀出現到咽拭子、血液、大小便標本核酸均轉陰的平均時間為(16.81±8.54)d(3-49 d)。234例(83%)患者在癥狀消失后(9.09±7.82)d(1-44 d),所有標本核酸才轉陰。咽拭子核酸兩次均轉陰的患者中,有113例(40.1%)在第二次測得陰性核酸結果時出院,169例(59.9%)復查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病灶較入院加重,在醫院多住了(7.33±3.39)d(3-26d)才出院。282例輕型、普通型患者住院療程為(16.24±7.57)d(2-47d),從出現癥狀時間至痊愈出院的時間間隔為(21.37±7.85)d(3-52d)。本研究結果提示即使輕型、普通型患者中很多沒有癥狀,疾病的病程(從無癥狀到病毒轉陰)仍可能持續相當長時間,咽拭子轉陰后,糞便或其他部位標本仍可能陽性,所以咽拭子檢測病毒在COVID-19晚期并不可靠。如果未獲得痰標本,病毒檢測陽性的時間會長于肺炎。高危人群中有肺纖維化傾向者需要后續隨訪跟蹤檢查。對新型抗病毒藥物的研究應關注輕、中度COVID-19患者的具體需求。
原文鏈接:doi: 10.1093/ofid/ofaa286
上海地區494例COVID-19患者的臨床癥狀特點分析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梅雪(第一作者)、張宇一(共同第一作者)、朱慧(共同第一作者)、凌云(第四作者)、鄒穎(第五作者)、張正國(第六作者)、郭紅英(第七作者)、劉玉(第八作者)、成星霞(第九作者)、劉敏(第十作者)、黃威(第十一作者)、王介非(第十二作者)、易志剛(通信作者)、錢志平(通信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American Joumal of Infection Control》(影響因子:2.294)
原文題目:《Observations about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of 494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Shanghai,China》
研究背景 SARS-CoV-2人群普遍易感,已造成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人群中感染者的篩查仍主要依靠臨床癥狀,然而不同人群的臨床癥狀特點相關性研究有限。
研究目的 分析中國上海地區確診COVID-19患者不同人群的臨床表現及無癥狀感染者的臨床特征。
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上海COVID-19定點醫院2020年1月20日-2020年3月31日期間收治的494例確診COVID-19的臨床資料,比較不同人群中臨床表現及無癥狀感染者的臨床特征。隨訪日期至患者出院為止。
研究結果 ①494例COVID-19的患者中,266例為男性(53.8%),年齡范圍為6-88歲,中位年齡為40(27-59)歲,其中<18歲為25例(5.06%),≥65歲患者為76例(15.38%),393例(79.55%)患者年齡為18歲至65歲之間(18≤年齡<65)。危重癥30例(6.07%),輸入性病例167例(33.81%)。所有患者發病天數中位數為4(2-7)d,住院天數中位數為16(12-21)d,發病后咽拭子核酸轉陰天數中位數為13(8-18)d,外周血白細胞計數為5.00(4.03-6.28)x109/L,淋巴細胞計數為1.29(0.91-1.74)x109/L,415例(84.01%)患者CT存在異常。②494例患者中453例(91.7%)入院時存在癥狀,39例(7.89%)患者入院時無任何癥狀(包括31例(628%)住院期間全程無癥狀,8例患者住院期間出現癥狀)。203例患者(44.81%)出現了3個及3個以上首發癥狀。所有首發癥狀中發熱(354例,71.66%)和呼吸道癥狀(91.7%)最常見,104例(21.05%)患者存在消化道癥狀,39例(7.89%)患者出現味覺嗅覺異常,3例(0.61%)患者出現皮疹,176例(35.63%)出現全身癥狀。415例(84.01%)患者CT提示異常。③有癥狀患者不同分層比較發現:A:男性患者呼吸困難癥狀比例顯著高于女性(P<0.05)。B:兒童患者的癥狀最少,發熱比例最低。但鼻塞流涕、咽痛、嗅覺、味覺異常比例顯著高于成年患者(P<0.05)。老年患者出現發熱、呼吸困難、乏力、納差的癥狀比例最高(P<0.05),而無味嗅覺的異常。C:本地病例發熱、胸悶、氣促、乏力等癥狀顯著多于輸入性病例,而鼻塞流涕、咽痛、頭痛、嗅覺味覺異常癥狀顯著少于輸入性病例(P<0.05)。D:重癥患者出現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癥狀比例顯著多于輕癥患者(P<0.05)。④31例無癥狀感染者年齡顯著小于有癥狀患者,且輸入性病例比例、白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水平高于有癥狀的患者,CT存在病灶的病例數少于有癥狀感染者(P<0.05)。⑤COVID-19患者癥狀消失的時間與性別、年齡無顯著相關,而與流行病學史(輸入性病例)、咽拭子核酸轉陰天數、住院天數、發病天數、白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相關。
研究結論 91.7%的COVID-19患者早期存在癥狀,首發癥狀表現不一,發熱和呼吸道癥狀最常見。7.89%的患者入院時無癥狀。年輕患者癥狀較少,以上呼吸道癥狀為主,病情較輕,多見于輸入性病例。老年男性患者癥狀較重。患者的癥狀消失的時間與咽拭子核酸轉陰時間密切相關。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ajic.2020.06.221
上海地區32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基線肝臟生物化學指標分析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錢志平(第一作者)、梅雪(第二作者)、張宇一(第三作者)、鄒穎(第四作者)、張正國(第五作者)、朱慧(第六作者)、郭紅英(第七作者)、劉玉(第八作者)、凌云(第九作者)、張曉雨(第十作者)、王介非(第十一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中華肝臟病雜志》
研究目的 總結上海地區32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入院初肝功能生化指標的臨床特點。
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01月20日-2020年02月24日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收治的32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和基線肝功能生化指標,按照病情分為輕癥(輕型及普通型)和重癥(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兩組,描述并比較兩組的臨床資料和基線肝功能生化指標差異。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和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率表示,并進行卡方檢驗。
研究結果 32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中重癥患者26例(8%),發病天數中位數為5d,21例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6.5%),CT診斷為脂肪肝患者70例(21.6%)。324例患者基線ALT(27.86±20.02)U/L,AST(29.33±21.02)U/L,ALP(59.93±18.96)U/L,GGT(39.00±54.44)U/L,TBil(9.46±4.58)μmol/L,A1b(40.64±4.13)g/L,其中ALT大于正常上限(>ULN)占15.7%(51/324),ALT和AST均>ULN占10.5%(34/324),ALP>ULN占1.2%(4/324),ALP和GGT均>ULN占0.9% (3/324)。重癥組與輕癥組相比ALT、ALP、GGT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分別為(21.5vs26)U/L,P=0.093;(57vs59)U/L,P=0.674;(24vs28)U/L,P=0.101;TBil和A1b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分別為(10.75vs8.05)μmol/L,P<0.01; (35.79±4.75vs41.07±3.80)g/L,P<0.01。
研究結論 上海地區32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基線肝功能損傷比例較低且損傷程度輕,膽管細胞損傷少見。
原文鏈接:doi: 10.3760/cma.j.cn501113-20200229-00076
SARS-CoV-2/HBV合并感染患者的臨床特征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陳麗萍(第一作者)、黃紹萍(第二作者)、楊敬貌(第三作者)、尚祉胤(第五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程計林(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Joumal of viral hepatitis》(影響因子:3.561)
原文題目:《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patients with SARS-CoV-2/HBV co-infection》
研究概要 COVID-19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流行病,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雖然對COVID-19相關性肝損傷的臨床特點進行了研究,但對新冠肺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臨床特點尚未見報道和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討SARS-CoV-2/HBV合并感染對肝功能及預后的影響。HBV合并感染20例(6.1%)和未感染者306例(93.3%)肝功能指標無明顯差異。然而,與HBsAg患者[145.4mg/L(103.9-179.2)相比,HBsAg+患者的前白蛋白水平較低[(102.3mg/L(76.22-160.2),P=0.0367)。兩組出院率及住院時間無顯著性差異。
研究方案 本研究聚焦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24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326例,并隨訪至2月29日。進行回顧性的研究,診斷和出院的臨床標準參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方案》(試行第6版)標準。
數據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和臨床特征,包括人口統計學,臨床,實驗室數據和住院時間。
統計分析 連續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SD),中位數和四分位間距(IQR)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Mann-Whitney U檢驗比較兩組間的差異,分類變量用頻數和百分數表示,并用卡方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進行比較。P<0.05判定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統計分析軟件Graphpad prism 6用于本研究的所有分析。
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SARS-CoV-2/HB合并感染會加重肝臟損傷或延長住院時間。
局限性 我們的研究結果可能與SARS-CoV-2/HBV共感染患者的免疫狀態有關。所有20例患者均為非活動攜帶者,且至少兩年未接受抗病毒治療。其他階段HBV感染對COVID-19臨床特征的影響尚需進一步研究。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
原文鏈接:doi: 10.1111/jvh.13362
中度COVID-19患者氣溶膠吸入治療IFN-k加TFF2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試驗研究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傅衛輝(第一作者)、劉艷(共同第一作者)、夏露(第三作者)、李敏(第四作者)、宋志剛(第五怍者)、胡輝亮(第六作者)、楊宗國(第七作者)、王琳(第八作者)、程曉博(第九作者)、王梅(第十作者)、蔣蓉蓉(第十一作者)、毛小婷(第十二作者)、陳軍(第十三作者)、凌云(第十四作者)、張林(第十五作者)、嚴琎(第十六作者)、單飛(第十七作者)、張曉燕(通信作者)、朱同玉(通信作者)、徐建青(通信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EClinicaIMedicine》
原文題目:《A clinical pilot study on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erosol inhalation treatment of lFN-k plus TFF2 in patientswith moderate COVID-19》
研究背景 新冠病毒(SARS-CoV-2)的暴發給全球公共衛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迫切需要新的、有效的干預策略來防治新發的傳染病。
研究方法 我們根據研究方案進行了一項涉及中度COVID-19患者的開放標簽、非隨機性臨床試驗。患者按1:2的比例分配,除了接受標準治療(實驗組),還接受每48h連續3個劑量的IFN-k和TFF2的氣溶膠吸入治療或單獨接受標準治療(對照組)。終點為出院時間。本研究注冊于chictr.org.cn,ChiCTR2000030262。
研究結果 從2020年2月1日到2020年4月6日,共有33名符合條件的COVID-19患者入組,11人被分配到IFN-K加TFF2組,22人被分配到對照組。研究結果顯示,符合入組條件的33位受試者霧化給藥后安全性良好,與對照組相比,IFN-k+TFF2新型霧化劑對COVID-19患者的病毒載量降低、CT顯示的肺部炎癥消散、咳嗽癥狀減輕及住院時間縮短等方面都顯示較好的效果。這項探索性研究結果將支持進一步擴大受試患者數量,推進確證性研究的進一步開展。
原文鏈接:doi: 10.1016/j.eclinm.2020.100478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在消化系統的研究進展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張亞軍(第一作者)、樊貞瑜(第二作者)、李俊(第三作者)、田成(第四作者)、程計林(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中華醫學雜志》
摘要 目前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human coronavirus,HCoV)共有7種,其中HCoV-229E,-OC43,-NL63和-HKUI在人群中較常見,這四種病毒感染可以導致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產生普通感冒樣癥狀;而另外三種SARS-CoV、MERS-CoV及正在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危害性大、傳染性強,可經過人與人傳播,導致感染患者產生嚴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甚至死亡,很多患者存在消化系統異常,包括胃腸道癥狀及肝功能損傷,這些癥狀很可能與食道上皮、腸道上皮細胞、膽管細胞中高表達ACE2(2019-nCoV和SARS受體)相關。根據研究推測,消化系統可能是冠狀病毒除了呼吸系統外,又一潛在的感染靶標,而消化道相關癥狀的有無及輕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腸道內病毒載量的高低。因此,在高度關注呼吸道癥狀可疑2019-nCoV感染患者的同時,臨床上也應同時警惕存在消化系統癥狀的患者,從而做到快速有效的診斷與治療。
原文鏈接:doi: 10.3969/j.issn.1006-5709.2020.04.007
評估輕度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的臨床特征與中和抗體水平的關系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吳凡(第一作者)、劉梅(第二作者)、陸路(第四作者)、王啟敏(第五作者)、陳軍(第七作者)、凌云(第十作者)、茍靜娜(第十二作者)、朱同玉(第十六作者)、盧洪洲(第十七作者)、吳凡(通信作者)、黃競荷(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JAMA Intemal Medicine》
原文題目:《Evaluating the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neutralizing antibody levels in patients who haverecovered from mild COVID-19 in Shanghai, China》
研究背景 由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對全球公共衛生構成嚴重的威脅。該病毒的臨床特征與針對該病毒的中和抗體(NAbs)之間的關聯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
研究方法 本研究納入2020年1月24日至2月26日之間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收治的175例輕型新冠肺炎患者(鼻咽拭子檢查為陽性),出院后隨訪2周,共隨訪了117例康復患者。通過假病毒中和試驗評估了175例輕型新冠肺炎患者的出院和隨訪時的血漿NAbs水平。
研究結果 175例新冠肺炎患者中,男性占47%,女性占53%,平均年齡50歲,平均住院時間為16d,平均病程為22d,所有患者入院時的癥狀都很輕微。入院后,對患者的血漿樣本進行連續監測,發現NAbs在患者出現癥狀后第4-6d被檢測到,并在第10-15d達到峰值。出院時,檢測到175例康復患者血漿中的NAb水平差異較大。其中有10例患者未檢測到NAbs滴度,52例患者NAb水平較低,29例患者NAb水平中低,69例患者NAb水平中高,23例患者NAb水平較高;有2例患者的NAbs滴度特別高,高于檢測高限的8-10倍。在隨訪時,117例康復患者的中和抗體滴度明顯下降。NAb滴度與患者的年齡呈正相關,且男性患者的中和抗體滴度明顯高于女性患者。出院時,82例男性患者的NAb滴度顯著高于93名女性患者;119例中老年患者的血漿NAb滴度顯著高于56例年輕患者;有10例未檢測NAbs滴度的患者均是年輕患者,并且大部分是女性。隨訪時,56例男性患者的NAb滴度顯著高于61名女性患者。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NAb水平與臨床表現的關系。研究發現,NAb滴度與患者年齡、入院時血漿C反應蛋白水平正相關,但與入院時淋巴細胞計數呈負相關。
研究結論 不同康復患者的中和抗體滴度差異較大。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從而了解新冠病毒特異性中和抗體水平對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影響。
研究局限性 ①由于樣本有限,NAb滴度的動態變化僅連續檢測了11例患者。②患者出院后隨訪2周,只有117例患者按時隨訪。③疾病持續時間從疾病發生到出院計算,比癥狀持續時間長。④重癥和危重癥患者因在樣本采集前接受了被動抗體治療而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原文鏈接:doi: 10.1001/jamaintemmed.2020.4616
早期、低劑量、短療程激素治療非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療效評價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李強(第一作者)、李微霞(第二作者)、金銀鵬(第三作者)、許偉(第四作者)、黃晨露(第五作者)、李莉(第六作者)、黃玉仙(第七作者)、傅青春(通信作者)、陳良(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rapy》(影響因子:4.307)
原文題目:《Efficacy evaluation of early, low-dose,short-term corticosteroids in adults hospitalized with non-severeCOVID-19 pneumonia: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研究背景和目的 當前,新冠肺炎呈全球流行,尚無確切有效的治療藥物。新冠肺炎患者主要病理變化是進展性肺部炎癥和彌漫性肺部滲出。激素具有抗炎、減輕滲出的作用,可能對新冠肺炎患者有治療作用,然而,尚缺乏充分的臨床研究評估。該研究旨在評估早期、低劑量、短療程激素治療非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效果。
研究方法 該研究在回顧性新冠肺炎患者隊列中,通過傾向評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比較激素治療組和標準治療組(非激素治療組)之間的差異。主要評估終點為:患者重癥化比例和病死率。次要評估終點為:發熱持續時間、病毒清除時間、住院時間和抗菌藥物的使用。
研究結果 共計475例非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納入該研究,其中55例接受早期、低劑量、短療程激素治療,420例接受標準治療。同標準治療組相比,激素治療組患者具有更長的發熱持續時間(中位數,5vs3 d,P<0.001)、病毒清除時間(中位數,18vs11 d,P<0.001)和住院時間(中位數,23vs15 d,P<0.001)。激素治療組的抗細菌藥物使用比例(89.1%vs23.6%,P<0.001)和抗真菌藥物使用比例(7.3%vs0,P10.042)均顯著高于標準治療組。同標準治療組相比,激素治療組有更多的患者進展到重癥(12.7%vs1.8%,P=0.028)。盡管激素治療組病死率高于標準治療組,然而兩組之間病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8%vs0,P=0.315)。
研究結論 早期、低劑量、短療程激素治療不能改善非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結局。
原文鏈接:doi: 10.1007/s40121-020-00332-3
上海地區的33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肝功能動態變化及損傷因素的研究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郭紅英(第一作者)、張正國(第二作者)、張字一(第三作者)、劉玉(第四作者)、王介非(第五作者)、錢志平(第六作者)、鄒穎(第七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Aging》(影響因子:4.831)
原文題目:《Analysis of liver injury factors in 332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Shanghai,China》
研究目標 評估分析了332例上海地區住院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指標和肝功能的動態變化,同時分析了入院時及住院期間影響肝功能因素。
研究方法 回顧性的入組了2020年1月20日-2020年3月13日的332例患者,分析了入院時、住院期間、出院時、出院后2周肝功能動態變化。同時評估了其危險因素、使用藥物對肝功能的影響。
研究結果 33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其中非危重組包括306例,危重組包括26例患者,從發病至住院中位時間為4.0d(2.0-8.0)d。332例患者中,入院時98例患者出現肝功能損害,234例患者肝功能正常,住院期間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又92例出現肝功能損害,共190例(57.2%)患者出現肝功能損害。出現轉氨酶及膽紅素升高的比例,危重組明顯高于非危重組。患者的性別、重癥、肝臟CT密度值降低這幾種因素與肝功能損害明顯相關(其OR值分別為:2.936、6.543和3.387)。分析入院時肝功能正常的234例患者,分為肝功能正常組和肝功能異常組,結果顯示肝功能異常組使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激素、胸腺肽的比例高于對照組。同時統計患者住院期間肝功能動態變化發現,98例患者25例(25.5%)肝功能好轉,但73例(74.5%)肝功能出現惡化。住院期間出現的92例肝功能損害的患者,41例(44.6%)出現肝功能好轉,51例(55.4%)出現肝功能惡化。隨訪109例患者出院后2周肝功能,其中61.8%的患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恢復正常。
研究結論和意義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雖然未發生嚴重的肝功能損害,但其非常普遍。男性患者、危重癥患者、肝臟CT低密度值和肝損害的藥物均是其危險因素。隨著疾病的恢復,大部分患者肝功能亦隨之逐漸恢復。但部分患者出院時,甚至出院后2周,肝功能仍未完全恢復正常,故臨床醫師應定期監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肝功能及避免使用肝損害藥物,尤其對于重癥患者。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8632/aging.103860
新冠感染后中和抗體和T細胞反應的持久性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參與研究者:凌云(共同第一作者)、郭明權(共同第一作者)、盧洪洲(通信作者)
發表期刊:《Frontiers of Medicine》(影響因子:3.421)
原文題目:《Durability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nd T-cell response post SARS-CoV-2 infection》
研究背景 目前正在流行的新冠肺炎(COVID-19)是由一種新發現的β冠狀病毒引起的,名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冠狀病毒2(SARS-CoV-2)。感染SARS-CoV-2后觸發的適應性免疫能持續多長時間,對于評估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和疫苗接種的有效性具有至關重要的臨床意義。
研究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17名診斷后6-7個月的COVID-19患者血漿樣本,對其中的IgG抗體進行檢查,并將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