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平 劉 宇
(湖北工業大學,湖北武漢 430068)
敦煌,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恢宏的文化。無論是古代的絲綢之路還是現代的“一帶一路”,敦煌特有的文化始終影響著中國藝術的發展。敦煌文化在如今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不僅僅體現在傳統藝術之中,更體現在現代創作之中。而在輝煌的敦煌文化中最具生命力之一的便是其中的藻井圖案。
藻井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一種結構,它依附于建筑的頂部,向上凸起呈現井口狀。其建筑裝飾作為中國裝飾藝術之一,十分的具有藝術特色和視覺表現力。最初的藻井上會刻畫一些水草植物,比如蓮花和荷葉,人們期望通過描繪水草植物來達到避免火災的目的。同樣的,在那個重視生死的時代,人們還把這種美好的期望帶到了石窟之中,因此,在當時的墓穴之中能發現藻井的身影,例如在兩千年前的打虎亭漢墓中就能窺見窟室藻井的雛形。而后隨著時間的推移,藻井也在不斷地發展。
在中國古代木制建筑中,藻井的結構形式主要是傘蓋形,層層遞進,用來表示天宇的崇高,在技法上一般采用雕塑和繪畫。但在敦煌,由于受到窟型和開窟限制等因素,敦煌藻井平面化了古代建筑的構造特點。而在裝飾紋樣上,則主要是以繪畫為主[2]。
初唐時期,西方的絲綢之路恢復通暢,經濟空前繁榮,與此同時,人人信仰佛教,佛教藝術的高度一時無二,這些都是發生在中原地區的變化,但這些變化也對敦煌藻井圖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裝飾圖案上,初唐的藻井圖案在隋末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裝飾圖案的主題從前代神鬼怪獸逐漸演化為植物和花鳥,植物紋樣興起,開始形成以植物紋樣為主的中國裝飾紋樣體系。在藻井結構造型上,井心寬大,綠色寶池逐漸轉變為藍天,井外邊飾層次較少[3]。
盛唐時期,唐朝的國力進一步發展。中原高速發展的經濟帶動了新思想、新畫風的發展,這些新的思想和畫風傳至敦煌,對敦煌石窟造像、壁畫和裝飾紋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藻井結構造型上,窟型與初唐時期相同,而藻井中心的天井規模則是在不斷地縮小,邊飾的層次則是在不斷地增加,邊飾離井心越遠的時候越大,塑造了一種強烈的深邃感。在裝飾紋樣上,寶相花逐步取代了蓮花,且裝飾紋樣逐漸變得繁復,團花紋圓滿莊嚴,層次整齊排列有序,給人以穩定、嚴謹的秩序感。
“安史之亂”之后唐朝的繁榮、穩定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此時的敦煌被吐蕃統治,中原的藝術與文化不能直接傳到敦煌,致使敦煌的裝飾紋樣失去了往昔的活力。在裝飾紋樣上,圖案由復雜變得簡單,茶花紋、平瓣和卷瓣蓮花從邊飾變為了井心紋樣,逐步的取代了寶相花。這一時期藻井在結構造型上顯得小而深。
晚唐時期,沙洲將領張議潮在驅逐吐蕃統治者之后,敦煌這個被吐蕃勢力長時間占據的地方終于又回到了唐朝的統治之下。這個時期,在裝飾紋樣上主要以祥禽瑞獸和蓮花紋為主,邊飾主要是卷草紋和各種幾何圖案。在藻井結構上顯得大小合適。
唐代敦煌藻井圖案是敦煌裝飾圖案中最耀眼的階段,這一時期的敦煌裝飾圖案內容豐富、藝術精湛,遠遠地超越了敦煌藻井圖案其他時期。在這個時期的敦煌藻井圖案有幾個令人矚目的藝術特征:
唐代的莫高窟藻井圖案中包含了大量的裝飾紋樣,比如獨具唐代特色的寶相花紋樣、富有動感的忍冬紋樣和來自外域的石榴紋樣。其中寶相花紋樣在同期各種裝飾紋樣中獨占鰲頭。寶相花在整體造型上體現出“十字”“米字”結構。在紋樣的細節上,借鑒了荷花、牡丹、薔薇等花卉花瓣的形態。構成寶相花的花瓣主要有云曲瓣、對勾瓣、側卷瓣這幾種形式。云曲瓣就是借鑒了牡丹花花瓣頭部造型,在寶相花中呈放射狀排列,云曲瓣邊緣弧線優美流暢。側卷瓣由忍冬紋變化而來,整體是由兩片忍冬葉組成。對勾瓣呈圓環形,接口處不封閉,向內收起,有鏈接內部的作用[4]。
盛唐時期莫高窟藻井色彩在初唐基礎上發展到頂峰,在這個時期藻井色彩比較豐富,配色方式也比較多元。比如色相對比,在敦煌莫高窟藻井圖案中,補色對比、對比色對比使用最多,也是最具有美感價值的配色模式。又如明度對比,在敦煌莫高窟藻井圖案中明度對比也是十分常見的色彩配置手段,色彩的明暗變化,不僅可以反映顏色的層次和空間,而且能表達出色彩所代表的情感色彩的強弱。再如純度對比,敦煌藻井不同于木質結構中的藻井,更類似于石窟中的壁畫,因此,敦煌的藝術家們在設計制作藻井時,采用了純度對比的手法,彌補了光線不足的缺陷。
盛唐莫高窟藻井圖案內容愈加繁復且作畫空間逐漸縮小,但藻井構圖顯依然得井然有序。在藻井結構上,盛唐時期藻井井心普遍較小,為了增加藻井的深遠感,邊飾就被利用了起來。在有的石窟之中,邊飾多達十幾層,利用不同花紋的邊飾作間隔,在構圖上將藻井塑造的十分規整,給人以強烈的秩序感。
縱觀整個唐代敦煌莫高窟的藻井圖案,我們不難發現在結構上敦煌藻井因受洞窟限制,整體上一般呈現出四方形,但與之相反的是在這方寸之間卻有著千變萬化的搭配與構圖。圖案有盛唐的寶相花紋樣、纏枝卷草紋,邊飾紋樣則有方壁紋、聯珠紋和回紋等等。這豐富多樣的紋樣配合上唐代十分華麗、自由、奔放的色彩,創造了獨特的敦煌藻井圖案。這些獨特的構圖、裝飾紋樣和色彩共同構成了敦煌藻井圖案獨樹一幟的藝術價值。
唐代敦煌莫高窟藻井圖案作為一種獨特的裝飾紋樣,它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但唐代敦煌藻井圖案的紋樣不該僅僅是歷史上的璀璨明珠,它更應該成為如今的設計之源。
唐代敦煌莫高窟藻井中的圖案所包含的裝飾紋樣堪稱數不勝數,而想要好好的運用其中的裝飾紋樣,不僅需要了解裝飾紋樣的造型,更要充分理解其中的寓意。例如:云南白藥的商標設計(圖1),云南白藥公司的商標設計正是在唐代敦煌藻井中寶相花的基礎上再設計而來,在設計元素上,提取了唐代敦煌藻井中的寶相花花瓣的造型,商標最中心的是一個葫蘆,圍繞著葫蘆是一層寶相花中的云曲紋,再向外延伸的一層是側卷紋。其中云曲紋是借鑒了牡丹花瓣頭部的造型,測卷紋則是由忍冬紋變化而來,葫蘆則是來源于懸壺濟世的故事。在其含義上,寶相花是人為融合了多個花卉之美的紋樣,而云南白藥則是提取了各種植物精粹所制造的藥物,所以,無論是在造型上還是在精神內核上,兩者都十分的統一。
敦煌莫高窟藻井圖案的色彩是在唐代匠人和時光這位大師的共同作用下的產物,因而敦煌莫高窟藻井圖案的色彩十分獨特,在現代設計運用中可以不去完全的復制這種色彩原本顏色,而是可以從當年唐代匠人的對比用色中去尋找靈感。例如: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暖紅蓮花藻井圖案真絲絲巾(圖2),這個產品便是一個對于色彩價值運用較好的例子,產品圖案的原型是敦煌莫高窟第120窟的蓮花藻井,這個藻井圖案的顏色整體以黃色調為主,沒有使用其他藻井慣用的補色對比,整體顏色純度相近顯得十分的協調。而這一點在產品上得到了顛覆,設計者沒有在產品上直接套用顏色,并且將整體圖案改為了以紅藍為主色的色調,很好的利用了對比色對比這一藻井圖案繪制時慣用的手法,讓紅色顯得更加鮮艷,藍色顯得更加耀眼,整體色彩十分明艷。

圖1 云南白藥logo

圖2 暖紅蓮花藻井真絲絲巾
唐代敦煌莫高窟藻井圖案中,構圖是體現藻井圖案繁多紋樣完整而不凌亂的關鍵。這個時期藻井的井心雖然逐漸變得窄小深邃,但邊飾和井心的圖案卻顯得十分規整。邊飾上使用簡單的幾何紋來裝飾,增加藻井的層次感。井心則是多用米和十字結構構圖,這種構圖將單個的元素進行連續的規律的對稱,使井心的圖案變得更加美觀,清晰。在如今的作品設計中,這種米字和十字的對稱構圖也可以很好的運用在平面藝術之中。
敦煌璀璨的文化其實只是中國歷史長河中優秀的傳統藝術之一。站在現代的視角來看,我們擁有數不盡的歷史寶藏,這些寶藏是我們發展特色設計的基石,但是現如今大部分的設計都有粗制濫造的通病,而想要好好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在深入研究傳統文化的基礎下加入現代的思考。本文便是在這一思路下仔細研究了敦煌莫高窟文化中的唐代藻井文化,并且對其所擁有的藝術特征和藝術價值進行了梳理和預想,為現代設計的發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