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媛
(南寧師范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中國民族吹管樂器據傳自四千年前的夏禹時期開始流傳,當時的第一種民族吹管樂器是用蘆葦編排而成的,并起名為“鑰”。發展到漢代,漢代的音樂家通過對這一樂器進行改進,形成了吹管樂器,并廣為流傳。《詩經》中對蕭、管、鑰、塤、竹笛等民族吹管樂器均有記載。鼓樂和橫吹是以排蕭、笳、笛等為主要的吹管樂器,最常見的演奏場合是軍隊在行進時進行演奏,當然也有在儀仗隊、宴會以及其他娛樂中的演奏運用。樂器流傳至今,在民間婚喪喜慶以及民宿節日當中,吹管樂器依然是最主要的樂器。
中國民族吹管樂器這一演奏形式是在傳統民族器樂的表現形式的基礎上進行演變的。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規模大。民族吹管樂器的的樂隊編制大都在35人以上,大型一點的民族吹管樂隊人員則更多一些,它的樂隊編制有雙管制、三管制以及四管制的形式。第二,演奏風格獨特。民族吹管樂器相較于其他的民族樂器來說有很大的不同,民族吹管樂器的音樂表演結構嚴謹,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所具有的音樂內涵非常深刻,它是古典音樂以及音樂慶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音樂表現形式。第三,具有的律制調性特殊。中國的民族吹管樂器運用的是西方音樂比較常用的十二平均律律制,使用五線譜記錄演奏,還有一些人把西方交響樂當中的音樂移植到了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當中,在其演奏的體裁上劃分成為民族吹管樂曲、樂隊組曲以及協奏曲等的形式。竹笛除了可以獨奏之外,它還具有輪奏、齊奏、重奏等演奏形式特點。齊奏是指兩個以上的演奏者,同吹奏一個曲調的音樂,它的音量有著非常強的現場穿透力、震撼力以及共鳴效果好、氣勢宏大的特點;重奏則是指兩個及以上有差異聲部的演奏者,分別根據自身聲部的曲調特征,重疊演奏一個樂曲,演奏者相互配合,共同演奏同一首樂器,進而塑造成一個完整、和諧的音樂形象;輪奏是指兩人及以上先后相差一拍或數拍吹奏同一首樂曲,兩個吹奏聲部相輔相成的狀態使得樂曲旋律更加悠揚。
吹管樂器是中國民族的經典樂器之一,我國的音樂家通常會通過民族吹管樂器寄托自身的情趣、審美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笛,俗稱為“笛子”或者“梅”,又稱橫笛,我國古代把橫吹的和豎吹的蕭都統稱為“篴”,按現代樂器分類法屬邊棱音氣鳴樂器,大約在東漢以后笛和蕭的名稱才逐漸得以分開,稱現在所吹奏的笛為橫吹或者橫笛。隋朝之后,大小橫笛已經普遍應用在民間音樂中。宋代出現的骨笛曲,由鼓,笛和板三件樂器組合在一起演奏。明清時期,在眾多的民間器樂樂種里,如江南絲竹、西安鼓樂、十番鼓、十番鑼鼓,以及北方民間的鼓吹樂中,笛是必不可少的主奏合奏樂器,并廣泛應用在戲曲表演中,說唱歌舞音樂的伴奏。從1977年新生的“口笛”到1977年由浙江的河姆渡出土的“骨笛”,使人們驚奇地發現二者之間竟然有如此的相似之處,笛子在這七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的沿革和發展不由得讓世界驚嘆,中國竹笛藝術是如此的瑰麗多姿。隨著考古的發現,首先是由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七千多年的骨笛,然后是由美國華僑所收藏的戰國時期由七個按音孔橫吹的銅笛,接著又有湖北隨縣出土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兩只橫吹笛,公元前168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現的兩支橫吹笛,在漢初期時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墓中的一支用兩節竹制成、由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子,這些文物雖然是鳳毛麟角,但這些都是中國竹笛鼻祖有力的見證,從而打破了原史料中記載的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后把笛子傳入中國的說法。笛子的種類繁多,最常見的兩種是以伴奏昆腔類戲曲及合奏南方各地方樂種而得名的曲笛,和以伴奏梆子腔類戲曲及合奏北方各地方樂種而得名的梆笛,曲笛和梆笛在形制、音色和音域上各有不同。
民族吹管樂器分為很多種,都具有各自民族的特色,是每個民族音樂家寄托美好愿望的一個樂器,同時承載著每個民族的文化審美。所以,每個民族吹管樂器的演奏技巧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聯系比較少,隨著民族吹管樂器的不斷發展,我國各個民族對其吹管樂器的了解與認識也越來越多,民族吹管樂器以及其音樂也成為了我國各個民族音樂家表達內心情感的重要樂器。這樣才有利于我國大眾對它的喜愛,也有利于民族吹管樂器的普及發展,進而把這種積極的常態保持下去。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是擁有自己獨有的文化特點,因此,只有把本民族獨有特色進行發揚,才能讓世界充滿了生機。現今,民族吹管樂器有很多,高超的演奏技巧也得到了世界的逐漸認可。
1.氣滑音
氣滑音從細節上可分為上滑音和下滑音兩種類型,其中,在發音技巧上主要的區別在于氣息上的加強和減弱。然而,每一個人的肺活量都是有限的,因此,使用這種氣息的時間很短,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二度,要是超過了二度就會感覺比較困難了。
2.氣顫音
氣顫音的發音原理就是在進行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的腹肌一直處于不斷擴張和收縮之間進行一定的轉換,根據這種方式形成氣流上的波動,演奏時吹出來的就是一種顫音。如果使用這種技法進行演奏在一般情況下是應用于抒情歌曲的演奏,尤其是長音,對于歡快的旋律也是合適的。
3.循環的進行換氣
相對比于氣滑音和氣顫音,進行循環換氣的技法是更加復雜,循環換氣就是為了保證在演奏的過程中能夠不換氣,進而保持長時間的完整演奏。對于循環的換氣,就是在進行吸氣的時候可以把兩腮鼓起來,這樣就能保證儲存更多的氣息,隨著吹奏的過程,口腔內部的氣息會隨著吹奏消失。另外,在氣息快要消耗完的時候口腔兩邊的兩腮進行收縮,以便保證及時補充氣息進行演奏,同時,還可以利用鼻孔進行吸氣,因此就能夠及時保證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及時補充氣息,以此完成長音的連續演奏,采用這種技法是氣滑音和氣顫音不能完成的。同時,對于使用氣息上的技巧主要還包括了氣拱音、氣頂音、氣沖音,這幾種技法一般是在笛子這一類的樂器中使用,對于笙這一類是不可能使用到的。
1.喉上技巧
喉上的技巧指的是喉音,也有人叫作吼音和嚎音等,這種發音方式就是使用演奏者的腹肌進行不斷地收縮和擴張,收入的氣息快速地向外沖出,進而壓迫到喉嚨,引起聲帶的震動,以此發出我們所說的喉音。
2.舌上技巧
舌上的技巧表現為吐音和花舌,對于吐音就是演奏者在進行演奏發音時,需要舌頭輕觸牙床,要是氣息往外沖出,這時舌頭就需要立刻往后收,因此就會發出“吐”字的動作,然后再使用大寫的字母“T”進行表示。然而,在吐字的細節上還分為三種,即單吐法、雙吐法、三吐法。正三吐的表示方法是“TTK、TKT、TKK”。花舌法就是在發音過程中用舌尖輕微地觸碰上顎,使用氣息外沖讓舌頭比較快速均勻地進行震動,進而產生花舌的效果。
3.唇上技巧
用唇上技巧進行演奏是使用顫音和蕭音進行的,其中,顫音就是利用上下唇輕微的顫動哨片就能夠發出。蕭音就是演奏者在進行發音的時候,上嘴唇觸碰到哨根,下嘴唇碰到哨面,這樣就能使哨片下面可以進行不顫動形式的吹氣。
1.指上的顫音
指上的顫音其實就是指演奏人員的手指上功夫要強,其中演奏者的演奏方法就是演奏人員的手指,在本音上方音孔上下的動作,但因為動作上的要求是在滑動方面做到連續、快速、均勻,要求沒有做到就會直接影響到整個演奏效果,很難以達到演奏要求。
2.指上的滑音
演奏者的指上的滑音在演奏方法上是相對簡單的,也就是說,按著音孔的手指緩慢地進行滑開或關閉動作。對于這種技巧其實是比較容易掌握地,與此同時也能夠取得很好的演奏效果。
3.歷音
在手指上的技法中,歷音又分為上歷音和下歷音兩種。主要的方法就是用手指按住音孔的順序,即音階的順序,能夠快速地從上到下滑或者是從下到上滑,操作存在著不準的現象,然而要求是很高的,同時還需要快,手指的抬起和落下要果斷,不能猶豫,要是沒有做到這些要求,表現出的就不再是歷音上的效果了,就形成了一個個單一的音階進行演奏。
在發展民族吹管樂器的同時要保證各民族吹管樂器的演奏特點,然后在這一基礎上與各民族吹管樂器以及音樂演奏技巧相融合,這樣才能夠受到各個人民的歡迎與喜愛,進而使我國的吹管藝術得到長久的發展。所以,筆者將來還會根據當前民族吹管樂器藝術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研究中西方音樂融合發展,并把中西方吹管樂器演奏技巧相融合,創造出更加符合中國時代潮流的吹管樂器演奏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