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教授郁金泰與青島大學市立醫院神經內科教授譚蘭團隊合作,在一項1446 例大型臨床隊列研究中發現,在老年人群中,持續伴隨長期情緒低落(輕微抑郁癥狀)不僅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病(AD)臨床前期癥狀,還可以促進AD 病理發生。因為輕微抑郁癥狀可以通過增加老年人腦內淀粉樣蛋白(AD 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從而引起認知功能的下降,進一步增加晚年發生AD的風險。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生物精神病學》。
據郁金泰介紹,腦內淀粉樣蛋白聚集是AD 早期病理性事件之一,可在癡呆發生前數十年就開始。醫學界對“輕微抑郁癥狀”定義是,如出現至少一種抑郁癥狀(如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或快感消失等),參照國際上通用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的話,此時并未達到“抑郁癥”的診斷標準。以往傳統醫學認為,抑郁量表小于8分便不考慮抑郁癥,但對輕微抑郁癥狀(即得分介于1~7分)這一慢病結局關注較少;尤其是其與AD 的關系研究則更少;還有,醫學界對抑郁癥狀是否能通過調節AD 病理發生來促進認知受損也不清楚。
針對這一現況,郁金泰研究團隊利用CABLE 隊列(中國人阿爾茨海默病生物標記和生活方式研究)和ADNI 隊列(阿爾茨海默病神經影像學計劃),對輕微抑郁癥狀、淀粉樣蛋白及認知功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現:與情緒健康(主觀未訴抑郁癥狀)的個體相比,持續伴隨輕微抑郁癥狀的人認知功能受損情況更嚴重,腦內淀粉樣蛋白沉積水平也更高;團隊深入研究發現,抑郁癥狀可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調節淀粉樣蛋白水平對認知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并發現抑郁癥狀與腦內淀粉樣蛋白水平還可通過相互促進,形成加劇認知功能受損的惡性循環;進一步研究發現,輕微抑郁癥狀可以導致AD 的發生風險提高83%。
據悉,本研究結果支持輕微抑郁癥狀可能是AD 臨床前期的早期臨床表現,該方法可用于尋找適合AD 早期干預的高危人群;輕微抑郁癥狀可通過促進淀粉樣蛋白聚集引起認知下降,增加AD的發生風險;但研究也表明,如引入干預輕微抑郁癥狀措施,或可預防或減緩認知下降。
郁金泰和譚蘭說,倡導大家密切關注老年人的情緒問題,如發現輕微抑郁癥狀,應積極干預;通過學會自我調節、合理傾訴來排解消極情緒和負性思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建立積極的心理應對方法等措施,對預防或減緩AD 的發生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