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紅 杜剛(通訊作者)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關節外科 廣西 南寧 530021)
隨著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觀念在我國不斷的推廣,現在已成為外科護理中的熱點。ERAS 最早由丹麥的外科醫生提出,其核心理念就是通過循證醫學,不斷優化圍手術期的各項措施,促進患者的康復。具體措施包括縮短圍手術期禁食時間、優化麻醉方式、減少手術創傷、圍手術期的保暖、術后早期下地活動等[1]。在關節外科中,加速康復外科主要集中于營養支持、麻醉方案的優化、術后鎮痛、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及早期下地活動[2]。其中早期下地活動對于關節置換病人的膝關節功能、預防深靜脈血栓、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少住院日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早期下地活動的定義、國內外的研究現狀、重要性及可能的并發癥等做一綜述,為臨床提供參考。
目前國內外專家對于全膝關節置換(TKA)術后早期下地活動的重要性已達成共識,但對于早期下地活動的定義尚無統一的標準。國外文獻中對于早期下床活動多數指術后24 小時內床邊坐立,48h 內行走。我國目前對于早期下床活動也無統一標準,臨床上多認為早期下地活動是指關節置換術后24h 內,多數TKA術后患者下地活動多在術后48h ~72h 之間[3]。
早期下床活動對于TKA 置換術后患者,可以有效地預防膝關節的僵硬、減輕膝關節術后腫脹、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此外還可以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減少術后墜積性肺炎的發生率,還可以降低住院時間和費用[4]。
根據文獻報道,歐美國家采取綜合措施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目前其血栓發生率僅為0.63 ~0.90%,而我國關節置換患者術后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3.19%。目前在深靜脈血栓的眾多預防措施中,抗凝藥物及物理治療是主要的預防方法[5]。
國外研究表明,早期下床活動可以有效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在Pearse 的一項針對TKA 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研究中,術后24h 內下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明顯降低[6]。另外一項研究也顯示出同樣的結果,即術后當天下地可以有效降低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同時也降低了肺栓塞死亡的風險。因此,早期下床活動由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效的降低了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改善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是手術及術后康復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如何提高術后膝關節的功能是EARS 重要的內容。而TKA 術后早期活動一方面可以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縮短住院時間。早期活動一般包括下肢肌力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平衡功能及行走步態訓練,這些對于患者維持下床活動的穩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恢復患者正常步態并進行獨立日常生活活動的基礎[7]。
此外,早期下地活動還有助于患者獲得良好的平衡功能,降低患者跌倒的風險,另一方面,TKA 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還可促進下肢肌力的恢復、減少周圍組織粘連、有利于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早期下地活動也會引起膝關節的腫脹,通常早期下地活動配合冰敷來進行,冰敷可以減輕局部下肢腫脹程度,增加關節活動度[8]。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由于護理人員的匱乏及認識的不足,造成護理人員未能完全履行指導緩和早期下地的活動,這種由于護理措施不到位或者延遲執行,稱為護理缺失。護理缺失會影響患者的安全及護理質量[9]。為了達到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這一目標,會促使醫護人員之間加強交流,積極改善護理質量,一方面通力合作,減輕患者的疼痛,鼓勵患者早期下地活動。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完善護理記錄,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包括標識患者下床活動距離、建立床頭提醒牌、陪伴患者下床活動、完善患者下床活動記錄表、進行早期下床活動再教育。
研究表明,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可以促進胃腸動力的恢復,增加患者的食欲,有利于患者術后的營養支持。此外,由于大部分患者并不習慣床上排便,術后多容易出現尿潴留的情況。指導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鼓勵患者自行去廁所排尿,減少了導尿次數及尿管留置的時間,降低尿潴留的時間及發生率[10]。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由于膈肌下降,增大了患者肺活量,也有助于減少肺部墜積性肺炎的發生。因此,早期下床活動可促進消化體統、泌尿系統及呼吸系統功能的恢復。
早期下地活動,能促進身體各個器官功能的恢復,一方面促進了機體的康復,也給了患者更好的自信心,減緩了患者的焦慮情緒,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另一方面,早期下地活動組病人的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縮短,降低了患者的平均住院費用。這是由于患者早期下地,尿潴留及墜積性肺炎的發生率降低,同時患者自我感覺良好,也會配合醫生的醫囑,更加積極的進行康復訓練。
早期下地活動也會有相應的風險,常見為暈厥、跌倒等不良事件,其中術后直立不耐受是常見的原因。術后直立不耐受是指患者在術后直立是出現頭暈、惡心、視力模糊甚至暈厥等癥狀,收縮壓下降大于20mmHg(1mmHg=0.133kPa),舒張壓下降大于10mmHg。有文獻表明,約一半的術后患者術后6h 下床會發生直立不耐受,而在24h 內下床,其發生率為20%。直立不耐受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11]。臨床上多采取在直立前先坐位半小時,促使患者適應直立體位,然后在醫護人員或家屬攙扶下緩慢站起,采取逐步適應的方式,可有效降低直立不耐受的發生率。另外,如果對于合并假體周圍骨折的患者,早期下地會增加假體移位的可能,術后盡早拍片復查,排除假體周圍骨折是有效的措施。
綜上所述,TKA 術后早期下地活動有利于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促進內臟系統功能恢復,有利于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降低相關并發癥,同時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但在執行過程中,需要制定相應的流程,避免相關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