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 (西北師范大學)
提起貝多芬人們便能想起其在音樂與作曲方面的成就。他在樂曲的創作方面不僅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古典主義風格,還創新性的開創了浪漫主義的樂曲風格,其也被后世的人敬稱為樂圣,而其所創作的音樂作品更是被人們視作是音樂藝術的瑰寶。尤其是其所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在形式上既繼承和發展了古典主義的樂曲風格,又利用創新的創作形式對其進行了突破。
貝多芬在其音樂作品的創作方面共經歷了波恩時期、維也納初期、成熟時期、危機時期等四個不同的階段。首先,波恩時期。該階段的時間是在18世紀的70年代至90年代。在童年時期受到父親強迫的貝多芬開始了提琴和鋼琴的學習,盡管其八歲便進行了公開的演出,但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同貝多芬直至十一歲才真正對德國傳統音樂形式的意義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在此時其才真正融入到鋼琴的學習中,這一時期其共有兩首鋼琴奏鳴曲的創作;其次,維也納初期。該階段的時期是在18世紀90年代至19世紀的初期。這期間貝多芬開始出入貴族的社交場合中,心態、思想等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在這一時期內其創作出了極具代表性的“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和“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再次,成熟時期。在這一時期受戰爭與國際形式的影響,貝多芬的愛國主義情懷被激發,“英雄交響樂”也在這一時期被創作出來并受到了愛國人士的支持;最后,危機時期。貝多芬在這一時期所創作的作品相對較少,但從內涵等方面來看其作品的形式卻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無論是作品的創作形式還是在藝術層面的刻畫都表現得更加豐富,傳統古典主義風格的鋼琴奏鳴曲形式也在這一時期被真正意義上的代替。
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也就是貝多芬鋼琴創作的波恩時期至維也納初期,其共創作有鋼琴奏鳴曲十一首。就這一時期其作品風格的演變來看主要表現為以下的兩階段:
1、對傳統古典主義風格的延續
對傳統古典主義風格的延續階段也是貝多芬整個音樂作品創作過程的初期階段,這一時期貝多芬的創作由于受前輩及老師的影響,因此在其奏鳴曲中仍保留有傳統古典主義奏鳴曲創作的風格,在曲式結構等方面也有著較強的對比性。
2、貝多芬獨有創作風格的形成
在此階段,貝多芬在鋼琴奏鳴曲的創作中除了對傳統的古典主義風格進行延續之外,還通過大膽創新的方式對奏鳴曲的創作進行了發展,形成一種貝多芬奏鳴曲創作所獨有的藝術形式。
(1)“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的形式風格
貝多芬在作品創作中融入了激昂的情緒,利用更加莊嚴的音調形式創作出了獨特的貝多芬風格的奏鳴曲形式,音樂風格浪漫且優美且無論是從內容來看還是從旋律和結構等方面,來看其都滲透著日耳曼民族所獨有的理性。
(2)“降B大調第十一鋼琴奏鳴曲”的形式風格
在這一作品的創作中,貝多芬轉變了傳統鋼琴奏鳴曲中將第一樂章作為主要樂章的創作形式,而大大縮小的該樂章的規模將奏鳴曲的重點放在了整部作品的第三樂章中,凸顯了鋼琴奏鳴曲的整體性。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創作的第二階段是在19世紀的前14年,在此期間其共創作鋼琴奏鳴曲十六首。這一階段也是貝多芬在其鋼琴奏鳴曲創作方面最為鼎盛的階段,在此期間內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創作體現了其獨有的形式和風格,如功能性關系在樂曲中的逐漸減弱以及色彩性關系在樂曲中的逐漸增強等,直至將傳統古典主義音樂風格的影響徹底的消除,而創造出了更具個人特色的奏鳴曲形式,推動了鋼琴奏鳴曲向浪漫主義風格的發展。
1、對傳統古典主義奏鳴曲形式的轉變
首先,轉變了鋼琴奏鳴曲中的樂章順序。在創作方式方面均采用了以慢樂章開始的方式,而將原本應在開頭的快板樂章放置在了整首鋼琴奏鳴曲的結尾處,改變了傳統樂章以快慢快的順序所構成的形式;其次,對為尾聲進行了擴大處理。作品中各個樂章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更突顯了奏鳴曲的整體性,并將樂曲的高潮放在了作品的結尾處,使鋼琴奏鳴曲的尾聲處理方式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再次,轉變了傳統樂章的數量。在這一時期的鋼琴奏鳴曲創作中貝多芬突破性地采用了僅由兩個樂章所構成的奏鳴曲形式,如“G大調第十九鋼琴奏鳴曲”。最后,轉變了第一樂章中的曲式結構。對傳統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結構進行了轉變。
2、類似于幻想曲的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所創作的類似于幻想曲的鋼琴奏鳴曲中“升c小調的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作品,貝多芬在作品創作中運用了創新的新形式。比如,其在作品的第一樂章采用了自由曲式的獨特形式,在樂曲的第二章中又采用了即興曲式。
3、標題性在鋼琴奏鳴曲中的使用
也在這一時期,貝多芬將標題性運用到了鋼琴奏鳴曲的創作中。所謂標題性實則是浪漫主義風格中的典型特征之一。“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暴風雨)”這一鋼琴奏鳴曲的命名與莎翁的《暴風雨》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
4、進行曲在鋼琴奏鳴曲中的融入
將進行曲的形式融入到鋼琴奏鳴曲的創編中也是由貝多芬所創造的一種作曲形式,比如“降A大調第十二鋼琴奏鳴曲”這一作品中的第三樂章就使用了進行曲的形式在其中。
5、強化的奏鳴曲的抒情性
浪漫主義風格鋼琴奏鳴曲也凸顯了其在樂曲中強化的情感表達,比如在貝多芬的“f小調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和“升f小調第二十四鋼琴奏鳴曲”中融入了激昂的情緒和勇敢的精神在其中。
這一時期可以說是貝多芬在鋼琴奏鳴曲的創編方面最為鼎盛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其共創作了5首鋼琴奏鳴曲,且每一首都是非常經典的作品,他對鋼琴奏鳴曲的曲式進行了發展與完善,更突顯了其完整性。在這一時期的貝多芬無論是其行為方式還是思想態度等都提升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1、復調藝術在創作中的應用
貝多芬在晚年鋼琴奏鳴曲的創作中對賦格有著特殊的偏愛,所以其在作品的創作中會將賦格融入其中。比如“降B大調第二十九鋼琴奏鳴曲”,貝多芬在第一樂章的創編中融入了卡農中的賦格形式,并采用了不和諧的聲部表現形式來進行復雜情緒的表現。
2、和聲及樂章關系的創新運用
就和聲來看,這一時期貝多芬在作品創作中對其功能性進行了削弱。這主要是因為浪漫主義風格的奏鳴曲創作強化了對和聲的運用,而其中減七和弦等和弦形式的大量運用造成了和聲在作品中功能性的削弱。
3、變奏曲式在創作中的運用
變奏曲式是貝多芬在這一時期的鋼琴奏鳴曲創作中所經常使用的一種的創作方式。比如在其所創作的“降A大調第三十一鋼琴奏鳴曲”的最后一個樂章中便對這一變奏曲式的創作方式進行了六次的運用,同時這種創作方式也作為一種創新的形式貫穿在了貝多芬的晚期鋼琴奏鳴曲作品中。
“暴風雨奏鳴曲”在其作品形式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貝多芬共用了三個樂章對“暴風雨奏鳴曲”進行了呈現,且三個樂章的創作均表現為奏鳴曲的形式,而在節奏等方面的處理上也具有典型性:
首先,對第一樂章的處理。在第一樂章的處理中充分展現了畫面戲劇性的沖突特征極富創造性。貝多芬在這一樂章的創作中采用了非常復雜的表現手法,通過對節奏速度的急速轉變以及難以分辨的不穩定調式的運用,使樂曲更增添了一份幻想的色彩在其中,也使整部作品的表現形式和主題之間形成了統一,提高了作品的整體性。
其次,對第二樂章的處理。相較于第一樂章強烈的對比來看,貝多芬對“暴風雨奏鳴曲”第二樂章的處理更給人以如暴風雨后祥和寧靜之感,呈現給聽眾更加浪漫的畫面感。在這一樂章中貝多芬采用了奏鳴曲典型的快板形式,對展開部進行了省略卻突出了對結尾的處理。
最后,對第三樂章的處理。在這一樂章的創作中貝多芬充分運用了小快板的形式,對十六分音符迅速的運用使樂曲的結尾更顯優美性,也充分展現了樂曲各段之間鮮明的明暗轉變。
就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樂章來看,盡管作品存在很強的對比性,但在主題和副主題之間的運用并不存在矛盾性。這主要是因為不論是主題還是副主題其所表現的內涵均是歡快的。首先,從結束部來看,在創作過程中大量的對重復進行了運用,給予聽眾一種自問自答的感覺,豐富了整個結束部的和聲形式;其次,從展開部來看,貝多芬在鋼琴奏鳴曲的創作的展開部對轉調進行了運用并結合的動機的形式對樂曲進行了再加工,更加凸顯了奏鳴曲創作的自由性;再次,從再現部來看,貝多芬在鋼琴奏鳴曲呈示部的創作中利用主調的形式進行了主題的展現,因此,再現部的形式結構除了在連接處運用了轉入下屬調的形式之外,其他的運用往往顯得非常規范;最后,從尾聲來看,貝多芬在創作的手法方面對主部的材料和元素進行了運用。在這一部分的處理中貝多芬采用的大量的重復形式,而沒有對和聲和旋律的使用方式進行創新,而延長音的使用也使得樂曲的結尾變得相對較為模糊。
從貝多芬所創作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可以看出,其作品的風格特征往往與其所處的社會形勢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所反映的是在特定時期下所展現的革命精神,具有典型的時代性。其在鋼琴奏鳴曲的創作方面既有著對傳統鼓點主義風格的發展與繼承,又創新的運用了獨特的手法開創了獨特的浪漫主義風格音樂形式,使鋼琴奏鳴曲以一種更加獨特方式展現在了世界舞臺上,在世界音樂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