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彬根 (太原師范學院)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是古典主義晚期浪漫主義早期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評論家,被譽為浪漫主義歌劇學派之父。①單簧管作品《小協奏曲》的首演受到了當時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亮一世的青睞,之后國王又邀請韋伯創作了兩首協奏曲,《降E大調第二單簧管協奏曲》便誕生了。第一次公開首演是由貝爾曼演奏的,獲得了當時人們的一致好評,為單簧管獨奏樂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單簧管文獻中最經典的作品之一。
運指技巧是本論文探討的重點,是演奏好此曲的前提條件之一。該作品中十六分音符組成的音階和琶音占整個樂曲的半壁江山,所以說如何正確的運指是演奏好該作品的重中之重。正確的手型是運指流暢的前提,支撐樂器是其它手指靈活運行的基礎,所以我們必須用正確的方法來支撐樂器,置放樂器的正確位置是用右手大拇指側面的指甲根部至第二關節之間支撐,其它手指保持自然彎曲,呈放松狀態觸鍵。②在手型正確的前提下,由于人們手指先天的生理差異,每個手指的靈活程度是不等的,這就導致演奏十六節奏型最容易出現的運指問題是速度不均勻,遇到熟悉的音型就會不自覺地運指過快,遇到比較繞手的音型就容易運指變慢或出現吃音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剛開始練習一定要遵循慢練的原則,對于比較別扭的音型應該采取前后附點的節奏型來練習運指,經過這樣的練習,十六分音符的運指會更加均勻干凈,演奏中操之過急和拖泥帶水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眾所周知大部分人的左右手四指和五指相對于其他手指是比較愚鈍的,在此筆者推薦多加練習鋼琴手指練習《哈農》,這樣可以有效的解決四五指反應過慢的問題。在上述問題都得到解決后,從身體到胳膊再到手,具體到手指都要保持放松的狀態,這樣手指才能更加靈活快速的演奏而沒有負擔。
吸氣與呼氣是人們最基本的生理活動,俗話說得好“人活一口氣”,證明了氣的重要性。相同的道理,在管樂演奏中沒有氣息是不行的。氣是樂器發聲的動力之源,是單簧管音色飽滿柔和的根本保證,那么應該如何正確的運用氣息呢?我們一般常見的管樂演奏呼吸法則有三種,分別是: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聯合呼吸三種,③我們應該采用哪一種呢?
胸式呼吸:主要是在胸廓中部進行,吸氣時肺部橫向擴大。它的優點是吸氣自由而舒展,是人們本能的呼吸方式,缺點也很明顯吸氣較少呼氣時就容易緊張且不易控制,從而產生憋氣現象。因為胸式呼吸是人們本能的呼吸方式,所以初學者演奏時使用具備上手快、易掌握的特點,能促進初學者學習樂器的積極性,待有了一定的基礎后,再慢慢學習腹式呼吸法,這符合學習循序漸進的原則。當然有利就有弊,初學者也有可能每次吸氣時出現聳肩的錯誤現象,認為這樣可以吸入更多的氣息,實則不然,這樣只會造成身體的緊張狀態,不利于單簧管的演奏。具體初學者是否適合此種呼吸法,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去選擇。
腹式呼吸:通過呼吸使氣息進入腹部,腹部凸起,橫膈膜下降,它的呼吸方式自由而輕松,吸氣速度較快,但相對于胸腹式聯合呼吸法而言,吸氣較少。
胸腹式聯合呼吸:這種方法結合了前兩種呼吸法的優點,充分使用了腹部橫膈膜及胸腔,吸氣量很大,使我們的演奏充滿強勁的“動力”。當我們演奏的時候,呼出的氣要做到均勻且慢,通過腹部橫膈膜控制,進而發出飽滿而圓潤的聲音。換氣時,要有意識地把橫膈膜放松,把沒有用完的氣呼出去再吸氣,這樣才不會產生憋氣的現象。而在實際演奏中尤其是演奏快速的樂段,例如本曲的第一百一十八小節到第一百三十五小節,大都是全十六節奏類型,速度較快,很難做到把氣呼出去再吸,一直積累到下一個樂段,此時頭腦就會產生缺氧現象,從而使全身都跟著緊張起來,下一次的換氣也會顯得疲憊不堪,所以這是我們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
吐音是吹管樂器演奏中最基本的一種技巧,也是本文探討的難點之二,目前吐音有很多種技巧,例如有單吐音、雙吐音、三吐音等,但我們最常用的還是單吐音,它是其它一切技巧的基礎,所以練習好單吐音是至關重要的。吐音:吹奏時用舌尖去觸碰哨片,以達到阻礙氣流的目的,從而使哨片暫停震動的一種技巧。想要更準確的吹奏吐音,就要具體到舌根、舌尖、嘴型、氣息等一系列細節。在吹奏吐音時:1.舌根要保持不動;2.舌尖要快速靈敏;3.嘴型應當和吹奏連音時一樣,保持音色的統一;4.氣息要更加集中。④本曲單簧管solo的第一部分一開始就出現了一串上行的吐音音階,這些音符上面標注了黑點,表示需要斷奏,也就是吹奏實際音符的一半,注意每個音的顆粒感和音色的圓潤飽滿,這樣才能表達出作者想要營造的情緒熱烈的意境。本曲中出現了很多這種類似的上行斷奏吐音音階,這些都是難點,需要我們氣息、手指、舌尖的協調性,我們通過慢練就可以達到這些要求。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都是日常的音階吐音練習,考驗的是我們基本功的扎實性,所以只要我們平時多多練習,遇到這些吐音也只是淡然一笑罷了。
本首作品是韋伯在古典主義晚期創作的其中一首單簧管作品,雖然曲式結構沒有突破古典主義的傳統,但是已經具備了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風格,所以要想更好的演奏此樂曲,就必須了解它所處的時代,時代會賦予每首樂曲不同的內涵。樂曲中的那些表情術語,力度符號都是我們需要遵循的,但必須服從整體的音樂感覺。它們之間就像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一樣,把握好整個曲子的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然后再做好局部就會顯得得心應手。首先由單簧管solo的第一主題并由此展開,起初給人一種情人之間初識時的小心翼翼,再到互相熟悉彼此依戀的甜蜜期,他們在田野間嬉戲打鬧、縱情歌舞,這時突然由小字二組的長音e落到小字組e,整個氣氛黯淡了下來,把伴侶之間的種種摩擦體現得淋漓盡致,最后進入一連串歡樂的全十六音符,給人一種陣雨過后藍天白云彩虹初現的美好心情。然后進入第二主題,此時此景韋伯仿佛用他那美妙的音符勾勒出了一幅幸福美滿生活的畫面,此后他用一連串全十六音符并時而出現帶有重音記號的八分音符,告訴人們幸福是需要人們努力爭取的,雖然過程很艱辛,但是奮斗的路上同樣充滿了快樂。通過簡潔的音符語言中蘊含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深刻人生哲理。此曲的音樂風格繼承了韋伯歌劇創作的一貫風格,單簧管時而表現嘹亮明朗的女高音,時而表現渾厚低沉的男低音,展現了一幅幅生動別致的畫面,具有表現豐富的歌唱性,所以說多欣賞韋伯的歌劇,對于演奏此曲音樂風格的把握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文通過對韋伯《降E大調第二單簧管協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使自己對韋伯單簧管作品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對于更好地演奏此曲有著很大的幫助,只要我們嚴格的要求自己按照上面的方法練習,我相信不只是這首樂曲能演奏的更好,對于其它樂曲技巧風格的理解都會有很大的提高,就好比射擊過程中“先開槍再畫靶,槍槍正中十環”。
總的來說,韋伯的第二單簧管協奏曲充滿著神秘,清新與自然的色彩,如何才能悟到這種感覺,需要我們對待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的態度,這是每一位音樂表演者應該樹立的崇高理想。
注釋:
① 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221-223.
② 王振先.單簧管的運指及運指中值得注意的問題[J].藝苑,1995,(04).
③ 董德君.管樂器演奏的呼吸問題[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4,(04).
④ 劉佳.吐音演奏技法在韋伯單簧管作品中的運用初探[J].黃河之聲,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