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在線發表的一篇最新論文顯示,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款重組蛋白候選新冠疫苗,在非人靈長類等動物模型中完成的實驗表明,這款疫苗能誘發強烈的針對新冠病毒的保護性免疫應答和病毒中和抗體。
據了解,這是《自然》發表的第一篇新冠疫苗研究論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該校研究員魏霞蔚、逯光文與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教授張康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魏于全為署名作者之一。
新冠病毒使用其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S-RBD)與宿主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是其感染過程中最關鍵的步驟。因此,該團隊設想找出最小的刺突蛋白片段作為抗原,以確保在激發最大免疫原性的同時,盡可能減少潛在的副作用。
該研究發現,包含S-RBD 殘基319—545 的重組疫苗可在單劑后7 天或14 天之初,在免疫的小鼠、兔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獼猴)中誘導有效的功能抗體應答。免疫動物的血清在體外阻斷了RBD 與細胞表面表達的ACE2 的結合,并中和了新冠病毒假病毒和新冠病毒活病毒的感染。
重要的是,該疫苗還為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提供了體內新冠病毒攻擊的保護。在接種了RBD 免疫血清的小鼠和猴子身上,沒有觀察到抗體依賴性肺炎增強或加速出現肺炎的不良反應。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重組RBD 蛋白疫苗是重要的新冠疫苗選擇之一。據介紹,該團隊采用桿狀病毒表達載體系統進行蛋白表達來生產該疫苗,這種技術產生的疫苗通常具有正確折疊的蛋白質構象,并適用于商業規模的疫苗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