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容松 劉曉麗
(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兒內科 廣西 柳州 545000)
先天性心臟病是心臟及大血管在胎兒時期發育異常引起出生時即存在的心血管畸形,常見于兒童時期,在活產新生兒中發病率達0.6% ~1%。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中,介入封堵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但部分患兒行封堵術后出現嚴重血小板計數減少[1-2]。因此本文通過檢測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術圍手術期患者血清血小板計數(PLT)、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小板比容(PCT)及血小板分布寬度(PDW),探討其變化的意義。
選取2017 年1 月—2019 年4 月在我院進行介入封堵手術的116 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男56 例、女60 例,年齡0.1 ~12 歲(2.65±2.03)歲。另選取同期體檢94 例健康兒童為對照組, 男、女各47 例;年齡0.2 ~5 歲(2.89±1.67)歲。
采集患兒術前、術后3 天、1 個月、6 個月與健康兒童清晨空腹靜脈血5ml,所有受試者的PLT、MPV、PCT、PDW 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測試。
比較對照組與實驗組術前及術后3 天、1 個月、6 個月的血小板參數PLT、MPV、PCT 及PDW。
實驗組術前MPV、PCT 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3 天及1 個月PLT、PDW 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與及術后3 天、1 個月、6 個月血小板參數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較高,*P <0.05;與對照組相比較低,△P <0.05。
組別 n PLT(×109/L) MPV(fl) PCT(%) PDW(%)實驗組術前 116 353.1±51.3 12.5±1.7* 26.8±6.3* 10.1±1.4實驗組術后3 天 116 344.2±39.4△ 11.8±1.3* 23.2±6.0* 9.9±1.4△實驗組術后1 個月 116 322.6±37.5△ 11.0±1.2* 23.1±5.6* 9.4±1.2△實驗組術后6 個月 116 345.1±35.7 10.2±1.0* 21.2±5.3 10.0±1.1對照組 94 352.6±51.2 9.0±0.4 22.7±5.6 10.6±1.3 t- 9.292 118.2 14.49 10.46 P- <0.001 <0.001 <0.001 <0.001
血小板參數可反映血小板的功能狀態,大體積血小板密集、酶活性高,表示其代謝率和功能均較高。包括PLT、MPV、PCT 和PDW,其中MPV 是反映血小板體積大小的參數,反映骨髓中巨核細胞增生、代謝和血小板的生成情況,MPV 增大表示骨髓代償功能良好;PCT 是指大血小板所占的比率;PDW 是反映是血小板體積分布的變異系數,升高說明血小板大小懸殊。
本研究中,非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在臨床上沒有“紫紺”表現,左、右心腔間存在異常通道,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臟病。實驗組患兒手術前MPV、PCT 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此類患兒常合并肺動脈高壓,肺血管肌層肥厚,細胞表面的微絨毛增多,表面粗糙,易造成內皮細胞與血小板黏附,進而發生炎癥反應,白細胞和血小板快速聚集。因此,患兒存在血栓前狀態,使MPV 升高[3]。手術后3 天及1 個月MPV 高于手術前(P<0.05),PLT、PDW 低于對照組(P<0.05),手術后6 個月PLT、PCT、PDW 低于手術前(P<0.05)。在心肺轉流中易造成出血間延長,血小板滅活時間會影響心肺轉流期間的凝血功能,而從血小板釋放出ADP 能促使活化的血小板不再凝集,并最先從體外循環中滅活。因此,血小板數量減少表示有出血傾向。患兒手術后,組織淤血和血液黏滯解除,骨髓巨核細胞的恢復正常增生,也促使血小板數量恢復正常。新生大體積血小板功能性高、代謝活躍,易導致形成血栓。監測血小板參數的變化,可及時防止患兒術后出血和血栓形成[4-5]。
綜上所述,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行經皮介入封堵術后進行血小板參數檢測,可提高指導臨床診療水平,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