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堯 董志軍 潘園 王從濤 安敏 付桂紅
(貴州省骨科醫院創傷骨科 貴州 貴陽 550007)
復雜下肢骨折近年的臨床發病率顯著增加,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必須施以及時治療。臨床上對下肢骨折的治療,主要是通過固定骨折部位以保證其穩定性,進而促進肌肉和骨骼功能恢復。目前固定技術主要包括髓內釘和鋼板固定,通常能獲得滿意療效。但是復雜下肢骨折較普通骨折而言,更加嚴重且患者多伴有感染、骨缺損等情況,若不給予妥善處理,則會引發各種并發癥[1]。在對復雜下肢骨折進行治療時,組合式外固定支架可有效控制錯位、保證骨折的對位對線,且其包括彈性固定技術,可刺激骨痂生長。為進一步探究其效果及安全性,本文納入40 例患者展開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創傷骨科40 例復雜下肢骨折患者。回歸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40 例患者中,男性29 例,占72.5%,女性11 例,占27.5%,年齡19 歲~71 歲,平均(43.45±3.08)歲;受傷原因:交通傷18 例,高處跌落損傷12 例,重物砸傷10 例。
對40 例患者均以組合式外固定架進行治療。(1)術前準備。術前完善X 線及CT 檢查,對骨骺損傷情況進行了解。所采用組合式外固定架由連接桿,針夾,半環、2,5 ~3.0mm 克氏針、4.0 ~5.0mm 半螺紋針、半環弓組成;(2)操作方法(以脛骨近端為例)。麻醉后取平臥體位,對術區行常規消毒鋪巾,在C 型臂X 線機下行透視定位,在腓骨小頭前側、膝關節外側,避開骺板的位置將1 枚2.5mm 或3.0mm 克氏針以橫行方式穿入,盡量與骺板線平行。將半環組裝至克氏針上,并將半螺紋釘置入半環,防止其擺動。之后在脛骨干前內側、骨折遠端各置入1 枚半螺紋釘,對平行骨干以連接桿連接,使骨折兩側各形成1 個獨立單元,再以2 根連接桿、4 個桿桿夾連接2 個獨立單元,暫時不需擰緊,將連接夾放在半環上時需1 個盡量靠外側,2 個后移并靠內側,形成多平面類三角,增加其穩定性。最后對骨折端進行復位,利用骨折端兩側的獨立單元行牽引復位,降低閉合難度;(3)術后處理。術后常規給予患者抗生素2 ~7d,麻醉藥效退去后即可知道患者進行床上被動訓練,術后1周可下地負重扶拐行走,術后4周可部分負重行走,并逐漸棄拐,做好對釘孔的清潔,保持其干燥,避免感染,定時換藥。
術后對患者隨訪10 ~22 個月,總結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以及并發癥的出現情況。
以膝關節Evanich 評分標準評價股骨遠端干骺端骨折、脛骨近端干骺端骨折患者康復情況。以踝關節Kaikkonen 評分標準評價脛骨遠端干骺端骨折患者的康復情況。以hecketts—Otterburn 釘道感染分型評價患者釘道感染情況。
40 例患者術后隨訪10 ~22 個月,平均隨訪(15.33±2.18)個月,38 例患者骨折順利間接愈合,2 例骨折骨折未愈合,經自體植骨后愈合。未發生畸形愈合情況,X 線檢查提示無力線改變。3 例患者支架出現松動,外固定支架拆除時間為3 ~7 個月,平均為(4.25±1.02)個月。最后1 次隨訪時患者的膝關節、踝關節恢復均良好。10 例股骨遠端干骺端骨折和9 例脛骨近端干骺端骨折患者的恢復效果:6 例為優,11 例為良,2 例為可;21 例脛骨遠端干骺端骨折的恢復效果:11 例為優,7 例為良,3 例為可,優良率總計為87.5%。40 例患者共有釘道217 個,釘道感染31 個,感染率為14.29%,均為輕度感染,換藥治療后好轉。
復雜下肢骨折不僅會給患者造成明顯的疼痛,還會影響患者的正?;顒?,給患者的身心健康、正常生活均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必須對患者進行及時的治療。既往臨床上多以傳統手法復位、牽引、石膏固定等形式進行治療,但經過臨床應用得知,上述手段均存在固定不穩固、并發癥多等缺點,且跨關節外固定會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造成限制,較長時間的固定會導致肢體運動功能的障礙,無法滿足患者的治療要求,尤其是對于不穩定型骨折以及出現明顯移位的復雜下肢骨折患者[2]。而常用的接骨板固定方法,需要行切開復位,進而會對患者的局部內環境造成破壞,還有較大可能導致患者出現骺板的醫源性損傷,因此推廣受限。對于復雜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療來說,微創治療是首選方法,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就是常見的一種微創手段。雖然克氏針可以固定骺板,但是多次的穿刺,或是多枚克氏針穿過骺板進行固定,極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骺板損傷,并且以克氏針進行固定,存在穩固性欠佳的缺點,特別是對于體重較大的復雜下肢骨折患者。其外,臨床上也有學者報道稱,以彈性髓內釘對復雜下肢骨折患者進行固定治療,對于下肢干骺端骨折患者來說,對其斷端離骺板的距離有著較高的要求,若距離不足3cm,則很難將彈性髓內釘的固定作用發揮出來。
外固定支架目前在復雜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既可為骨折提供穩定性,保證固定的穩固性,還有著理想的彈性,可保證骨折部位正常的血流循環。骨折的愈合需要一定外界因素的支持,在固定后需塑形骨折部位,縮小固定位置間距,促進骨折愈合[3]。
組合式外固定架近年在復雜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療中有著較大概率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促進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還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該方法有著較多的優點,主要包括以下3 個方面。(1)對于下肢損傷情況較為嚴重的骨折患者來說,需在組合式外固定架基礎上聯合運動顯微外科技術對其進行治療,以補充完整患者下肢損傷嚴重的部位。此方法可以促進患者下肢骨折部位的快速恢復,在患者骨折愈合、并發癥減少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臨床療效顯著;(2)組合式外固定架的操作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縮短患者病程,促進患者康復,并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在目前臨床的實踐中,外固定支架治療復雜下肢骨折的形式有多種,包括環形支架和單邊外固定支架,對于受損部位,均有著較好的療效,并且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對于下肢缺損部位,可達到理想的治愈效果。臨床實踐顯示,環形外固定支架的優勢更多、使用范圍更廣,對于缺損嚴重、復雜的患者,可通過X 線的拍攝,明確骨折部位及固定情況。臨床應用經驗提示,以環形外固定支架進行治療的患者,其后期的愈合更快,愈合程度更高,并且不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并發癥[4]。在以組合式外固定架對復雜下肢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固定,并且該技術后期拆卸簡單,為患者術后的恢復提供了良好的條件[5]。
本文以回顧性分析的手段展開研究,回顧性分析了40 例復雜下肢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對40 例患者均以組合式外固定支架進行治療,隨訪結果顯示,38 例患者骨折順利間接愈合,2 例骨折骨折未愈合,經自體植骨后愈合。未發生畸形愈合情況,X線檢查提示無力線改變,可見療效及安全性均十分理想。
綜上所述,組合式外固定支架操作簡單、結構穩定、符合微創要求,治療復雜下肢骨折的效果理想,固定時不需跨關節,患者術后可在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