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伯金
(南通大學附屬海安醫院呼吸科 江蘇 南通 226600)
支氣管鏡檢查的應用,有助于肺癌的診斷以及分期。但是對于腔外病變的腫瘤以及縱膈淋巴結腫大的患者而言,單純的支氣管鏡檢查不能解決問題[1]。隨著經支氣管鏡淋巴結針吸活檢(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在臨床上的應用,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TBNA 是一項特異性很高的檢查技術,具有創傷小的優點,該活檢取材方法,能夠明顯提高此類患者的檢測陽性率[2]。本研究對我院2018 年62019.10 經增強CT 檢查顯示縱膈淋巴結腫大且無支氣管鏡檢禁忌癥的58 例患者行TBNA,現將研究結果報到如下:
選取2018 年6 月—2019 年10 月在本院就診的58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無支氣管鏡檢禁忌癥,經增強CT 檢查顯示單純縱膈淋巴結腫大或伴有肺部占位病變。58 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19 例,年齡36 ~65 歲,平均61.35±7.84 歲。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書,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
增強CT 讀片,按王氏定位法尋找適合操作的穿刺操作點。常規氣管鏡操作,進入氣管腔,循氣管鏡鏡道進入王氏針直至金屬環暴露于視野,鏡頭上翹使金屬環緊貼氣管鏡操作點,由金屬環伸出銳利針芯抵住穿刺點,固定王氏針和氣管鏡,握緊氣管鏡以力的傳導方式使穿刺針刺入氣管壁深達目標淋巴結,上下移動王氏針,使刺入針芯在淋巴結內做切割運動10 余次,將針尖退入金屬環,由鏡道拔出王氏針,以注射器在王氏針另一端注入空氣將王氏針內淋巴結組織推出涂片送檢,如有組織碎塊,以針挑出固定送檢。
應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所得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構成比(%)表示,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增強CT 檢查結果顯示9 個部位91 組淋巴結腫大,其中左肺門淋巴結腫大6 組,右上肺門淋巴結腫大12 組,左主支氣管旁淋巴結腫大5 組,右主支氣管旁淋巴結腫大10 組,左氣管旁淋巴結腫大4 組,右氣管旁淋巴結腫9 組,隆突下淋巴結腫大13 組,前隆突淋巴結腫大16 組,后隆突淋巴結腫大6 組。腫大淋巴結直徑為13 ~24mm,平均為16.14±3.88mm。
58 例患者支氣管鏡淋巴結針吸活檢術成功53 例,失敗5 例,總成功率為91.38%;53 例支氣管鏡淋巴結針吸活檢術成功患者病理診斷結果為,腺癌20 例,鱗癌2 例,小細胞肺癌24 例,結節病2 例,只見異形細胞未明確診斷5 例,支氣管鏡淋巴結針吸活檢術明確診斷48 例,檢測陽性率為82.76%;58 例患者均未出現氣胸、出血等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0.00%。
隨著影像學檢查技術的發展,縱膈淋巴結腫大已經成為影像學檢查常見的臨床征象,而縱膈淋巴結腫大的良惡性鑒別成為臨床醫生有待解決的問題之一[3]。以往支氣管鏡檢查主要是檢查腔內占位病變,隨著TBNA 臨床應用,極大地擴展了支氣管鏡適應癥和臨床應用范圍。尤其是對縱膈腫大淋巴結性質的鑒定,某種程度上能夠替代以往的開胸活檢或縱膈鏡檢查,具有創傷小、費用低等優勢。尤其是與縱膈鏡相比,TBNA 能夠穿刺取到縱膈鏡無法取到的一些點位的淋巴結,如隆突后等部位[4-5]。
本研究58 例患者支氣管鏡淋巴結針吸活檢術成功53 例,失敗5 例,總成功率為91.38%,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5]。失敗的原因主要是腫大淋巴結相對較小、患者呼吸咳嗽生理狀態影響定位以及操作者定位不準確。53 例支氣管鏡淋巴結針吸活檢術成功患者病理診斷結果為,腺癌20 例,鱗癌2例,小細胞肺癌24 例,結節病2 例,只見異形細胞未明確診斷5 例,支氣管鏡淋巴結針吸活檢術明確診斷48 例,檢測陽性率為82.76%。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6]。58 例患者均未出現氣胸、出血等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0.00%。筆者操作過程中有以下心得體會:①操作者要熟練掌握縱膈以及周圍的解剖學結構;②術前仔細研究CT 影像檢查結果,對于腫大淋巴結位置做到了然于胸;③術中利用好定位標志,包括氣管隆突、左主支氣管近左上下支氣管分叉處、右主支氣管近右上葉支氣管分叉處、右中間支氣管近右中葉分叉處以及氣道軟骨環;④做好患者思想工作,積極配合檢查操作;⑤嫻熟的氣管鏡操作技巧及穩定性;⑥操作時鏡頭及金屬環貼緊氣管壁;⑦穿刺時瞬間發力,力透氣管壁,將針刺入(此點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TBNA 對縱膈淋巴結腫大檢測陽性率較高,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便捷,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