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翔順實驗學校 莫耀華
改革開放40 多年以來,我國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歷史性變化,各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然而當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問題仍然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比較突出,如部分青少年生活方式不健康;崇洋媚外,盲目崇拜;社會責任感淡薄,擔當不夠;頹廢的“佛系”心態盛行;愛心不足,自私任性;精神空虛,社會信仰缺失;心理問題顯現……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承載著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事關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的“戰略問題”。
誠如孟子所言:“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青少年出現不良思想行為與教育缺失、引導不當、外界不良影響都有很大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其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正處于人生“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的培育具有積極作用。
當前我國對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斷加強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現狀還不盡如人意,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現行教育體制影響和制約著青少年學習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些地方政府、學校、家長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還只是停留在敷衍應對的層面。部分青少年對優秀傳統文化即使有了解但認識還是比較模糊,至多停留在最基本的層面,甚至有人認為已經過時、不合潮流。
不少互聯網媒體為了追求點擊率、收視率,吸引眼球,節目粗制濫造和惡俗惡搞,優秀傳統文化被人為地歪曲,對傳統文化缺乏正能量的宣傳,未能履行好傳播“好聲音”的社會責任。網絡世界的內容紛繁復雜,不良思潮和錯誤、庸俗、膚淺的思想文化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負面影響極大。
傳播途徑沒有與時俱進,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闡釋,表現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內容呈現碎片化致使傳統文化深度與歷史意義被削弱,精品少,不少讀物還是以古文形式記載,內容晦澀難懂,相關教材沒有經過簡化改編,年輕受眾提不起興趣。
部分地區和學校還沒有完全形成全社會全員參與的良好態勢,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手段還主要依賴于課本。
道德源于教育、重在傳承、貴在實踐。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們應該著力尋求傳統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撐,堅持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以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內容滋養青少年心靈。
1.優秀文化進課堂
開辟和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利用并深挖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結合本土民族特色文化,有針對性地進行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2.加強校園文化宣傳
如利用校園文化節、課外活動、宣傳欄、教室文化墻、藝術長廊等傳統陣地宣傳,舉辦校園經典誦讀比賽。
3.實施“互聯網+”
采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享形式,搭建平臺—借助網絡—學生唱主角,開展網絡傳播教育活動,活動融入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和內容,有效地推廣地方方言,誦讀本土歌謠、詩歌、諺語,講述當地仁人志士故事等。
4.專場演講活動
邀請當地文化民俗研究學者、革命前輩、民間藝術家到校專場演講授課,介紹地方生活習俗、禮儀禮節,講述當地革命先烈的光榮事跡,傳授民間手工藝術。
首先,家長要言傳身教,日常生活培養孩子文明禮儀和良好生活習慣。重視社會道德、家庭倫理“孝悌忠信”以及本宗族良好禮儀傳統風俗習慣的教育,營造愛國守法、遵守公德、珍視親情、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的良好家風教育氛圍。
其次,要講好中華文化故事,如為人處世、崇德向善的名人故事,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家族倫理的美德故事。并教會本土優秀的民間歌謠、地方戲曲、民族舞蹈等。
最后,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傳統文化體驗、傳統節日活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志愿者服務等公益性活動。
第一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建立文化傳承發展基地,整合當地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場館資源,打造本土歷史文化展館、非遺展廳、優秀傳統文化展演、文化發展顧問工作室和作品展示館等,展示本地悠久的古建筑歷史文明和風土人情,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第二是依托當地現有的革命紅色教育基地、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畫院、青少年教育館等公共文化機構,進一步挖掘、整合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建立更多傳播紅色基因、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
傳統文化不缺內容,缺的是傳播渠道。政府、學校和社會搭建互聯網平臺,賦能傳統文化,發揮互聯網在傳統文化當中的喚醒功能、激活功能、復現功能,并且找到與年輕人“玩在一起”的表達方式,賦予傳統文化更具時代特色的靈動內涵。
1.寓教于樂
運用網絡直播平臺,將深奧的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思想通過生動活潑、幽默風趣、淺顯易懂的形式加以呈現,寓教于樂,讓青少年在開心玩樂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2.形式創新
以古老傳統的民間藝術形象為原型,如獅舞、花燈、武術等,設計成卡通動畫或制作微信表情包,讓民間藝術以數字的形態得以保留,創作更多的數字藝術產品,“活化”優秀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與大眾生活有效鏈接。
3.豐富數據
依托高校網絡文化示范中心、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等,構建優秀傳統文化網絡,拓寬適合青少年學生學習特點的線上教育平臺。選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詩文,充實豐富“中華經典資源庫”。設立如中國大學生在線、易班網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欄,讓青少年學生進行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在線學習。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我們著力尋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撐,激活青少年學生心中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讓他們從內心深處觸摸其精神內涵,感悟其獨特魅力,從而讓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