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師范附屬小學 林 惠
小學教育學科的開設,對學生的數學思維和綜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養和提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數學知識往往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復雜性的特點,這就給小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尤其是在學習幾何知識方面尤為困難,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成為當下小學數學教學的熱門話題。本文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以歷史研究的方法對數學空間觀念的培養方法做出歷時性和共時性兩個方向的考察,以期為廣大小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關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培養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參考意見。
在當下我國小學數學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一線小學數學教師并沒有意識到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對教學工作和學生學習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方案設計也常常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學習慣和教學理念設計教學方案和過程。這就導致教師在授課時仍然無法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最終,不僅無法取得較高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學生也無法掌握幾何知識,更不要說應用幾何知識、培養空間觀念了。
當下我國小學數學的教材存在著多種版本,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是通過中國數學界的權威人士精心設計和不斷進行實踐教學研究后編輯出來的。因此,該教材無論是從整體章節格局的規劃上,還是從教學內容的設計上都是符合當下我國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要求的。并且,由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水平都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平均學習水平出發展開教學,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忽略對教材的有效使用,只對照教材機械地教學。
從當下小學數學課堂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的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仍采用“一根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教師站在臺上講,學生坐在臺下聽,按部就班地將教材中涵蓋的知識點一字不落地傳授給學生。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新時代的學生,以及教育工作的發展機制和改革方向,這種教學模式不僅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長此以往還會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厭煩的情緒。除此之外,我國的小學教學課堂一般為四十分鐘一堂課,在這有限的時間里,教師沒有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針對“圖形與幾何”這一章節的學習,學生對數學思維和轉化思想的掌握和運用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只有當學生具備了良好的數學思維,懂得以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路去思考“圖形與幾何”這一課中出現的難題,并熟練掌握轉化思想的運用方式,才能通過圖形與幾何問題的訓練行之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水平。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一部分教師往往忽略對學生數學思維和轉化思想的培養。
在“圖形與幾何”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會涉及很多幾何圖形的展示,并且對學生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基于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進行幾何圖形動畫的制作,從而在課堂上直觀地向學生展示不同幾何圖形的面貌。在當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盡管網絡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已經全面普及了,但一些老教師還是會習慣性地利用教學工具進行教學,對動畫制作這一有效信息技術缺乏合理的應用。
小學教育,尤其是小學數學教育,其核心素養活動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第一要義,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圖形和幾何的基礎知識之間有著聯系和區別。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若是在教學過程中不主動引導小學生轉化學習思想,那么學生就無法合理利用數學思維去發現并協調幾何圖形和幾何概念之間的內外聯系和區別,從而無法正確理解各個幾何圖形之間的本質屬性和根本特征。
空間觀念雖然是一種數學思維,但實際上是從學生實際生活中積累的豐富多彩的幾何圖形的體驗出發的,是從實踐認知的活動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這既是教師引導教學的出發點,也是學生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良好基礎。培養空間觀念要從實際生活出發,以現實生活中的幾何知識經驗作為基礎,重視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平面幾何圖形和立體幾何圖形。例如:在學習“長方體和立方體”這一課時,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早已在日常生活中認識了許多長方體和立方體形狀的生活用品,但長方體和立方體的生活概念和數學概念是有一定的差別的,生活概念中的長方體和立方體更多地指向電視機、桌椅板凳以及孩子們的玩具等,如家長在陪同孩子玩積木的時候,就會說這塊積木是長方體,那塊積木是正方體。基于此,教師在講授這節課時,就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舉例并引導學生帶著數學的思維和空間的概念去尋找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為學生營造一個空間觀念的概念空間,根據物體特征,認識幾何圖形,培養學生數學空間的觀念。
幾何知識涵蓋的內容較多且復雜,一些幾何概念小學生容易記混淆,這種模糊不清的記憶勢必會對數學思維和空間觀念的培養和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綜上所述,對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極其重要。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在設計幾何教學方案的時候,以小學生掌握幾何基礎知識為出發點,鍛煉學生的空間思維,引導他們按照學習目的去觀察事物,并找出同類的物品進行區分、總結、歸納。
例如:學習“角”的概念時,就去找有角的物品,觀察不同物品角的大小;學習平面圖形時觀察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平面圖形,找出它們的相同或不同之處;學習立方體時,把生活中裝有液體的立方體與數學概念中的立方體容積做比較……以此,通過數學學習和日常生活的有機結合,學生學會用數學思維和空間觀念觀察生活,并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對于“圖形與幾何”這一課的教學而言,讓學生動手操作對于學生空間表象的形成和空間觀念的培養起到了推動作用。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無法單純地依靠想象去構建一個虛擬空間,并對與之相關的事物產生空間聯想,他們對數學的認識還僅限于直觀感受,也就是說只有當他們親身經歷了某項實驗過程,才能真正地了解、理解相關知識。基于此,教師在教學“圖形與幾何”這一課時,不僅要抓住學生對幾何概念的學習掌握,還要鍛煉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將角變大變小,將平行四邊形變換成長方形等。
正如上文中所提及的,學生只有不斷積累幾何經驗,才能完成幾何圖形的空間構造,進而培養出空間觀念,也只有不斷地對學生強化空間觀念的運用才能促進小學生進一步發展、鞏固和提高。在“圖形與幾何”這一課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比較不同幾何圖形之間的區別,發現幾何圖形之間的聯系,并能結合實際掌握求解幾何圖形面積、表面積、體積和容積的根本方法。在這個學習環節中,小學生極容易混淆平面與立體求解問題的方法,把求表面積誤認為是面積的簡單相加,或者由于空間觀念的缺乏導致漏算一個面。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區別聯系不同立方體和平面圖形之間的差別。
總而言之,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應從不同角度出發,探討核心素養下發展空間觀念的教學策略和實施原則,考慮不同年級之間小學生學習水平和心理狀態的差異性,這有待于小學數學工作者做進一步的了解、探究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