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立發中學 梅廣穩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標要求,海安市立發中學積極主動作為,推進學校育人模式改革,認真貫徹落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和《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激發學生心智之火的原動力,通過點亮“心燈”、架設“心橋”、鋪設“心路”、打開“心窗”、勤掃“心房”、提升“心力”,引導每一位學生成長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
陶行知先生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出發點。”中學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期、困難期、危險期,推進心育,激發學生的心靈智慧很有必要。
立足學校教育實際,為學生點亮“心燈”。我校地處城郊接合部,廣大學生學習基礎薄弱,部分學生心理包袱較重。從上世紀90 年代開始,我校逐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增強自我調適的能力,并對少數心理異常學生,給予心理咨詢和輔導。
構建心育工作平臺,為實施架設“心橋”。2000 年之后,我校重點構建一把手牽頭,師生協同、全員育人的心育體系。2016 年,學校成功申報并建設江蘇省心理拓展課程基地,課程基地以“心理滲透,全面育人”的工作理念推進學校育人模式改革。
完善配套課程體系,為教學鋪設“心路”。推進課題研究、課程引領、課堂實踐和活動引導,我校形成了一套多維互通的心育課程體系,為學生健康成長鋪設了一條“心路”。2016年,我校課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學生差異管理研究”被確立為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陶研專項課題。同時將課程體系構建作為我校推進省普通高中心理拓展課程基地建設的突破點,針對不同年級學生、家長、教師創建了獨特的心理輔導課程,各年級正常開設心理班會課。
學校重視活動引導,學生社團心理健康協會每年正常開展“5·25” “12·5”心育宣傳月活動,組織團體輔導、心理運動會、情景劇表演等活動促進學生身心調適。2019 年校園心理劇《春天的影子》榮獲省第九屆中小學校園心理劇表演特等獎第一名,學校榮獲“江蘇省中小學‘校園心理劇’創作示范學?!?。
破解心理問題癥結,為學生推開“心窗”。面對高中生身心發展不平衡的特點,我校正常開展學生心理普測,掌握學生心理狀況,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為異常學生制定保護措施和應急預案,開通了面詢、熱線咨詢等多種咨詢途徑,正常接待學生咨詢。學校創建了“學?!嗉墶獙W生”三級心理危機監護預警機制,密切關注學生心理動向,調動“危機學生”周圍的層層支持力量,確保學生的安全和健康。
優化外部教育環境,為成長勤掃“心房”。我校將心育工作與學校整體工作相結合,對教師和家長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借助班主任培訓會、教師培訓會等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訓,著力培養具有較強心育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讓每一位班主任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以家長學校為主渠道,以家長會為主陣地,促進家校合作。學校積極構建社區、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協同教育網絡,不斷拓展心育空間,挖掘心育資源,讓學生和家長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心育場”的作用。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不斷完善升級,我校逐步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到整個學校層面來考慮,由關注異常學生轉變為關注學校全體學生、教師和家長,梳理并確立了如下目標:對學生的學習、個性、情緒等方面進行評估;為學生、教師和家長提供專業化的心理咨詢;對教師的教學策略與方法進行研究與指導,引導教師幫助學習困難、品行不良的問題學生;拓展學生的自我意識(從關注糾正問題轉向關注學生自身擁有的心理資源)和感受能力(創設允許學生自由體驗負面情緒并自然恢復的空間);幫助教師、家長解決在教育中遇到的問題;以心理(知、情、意、行等)為基礎,統領學校教育和管理,達到“入心見效”、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
顧明遠教授曾經對課程改革提了三條建議:一是將身心健康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二是課程教學要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三是課程內容及實施要為學生打下走向社會的基礎。我校繼續遵循“心理滲透,全面育人”的辦學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緊扣學生發展目標,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在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中滲透教育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理念,不斷提升學生自我成長的“心力”,夯實學生生命發展之基,努力培養身心健康、志趣相生、崇德尚法的中學生。
1.身心健康:珍惜生命,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全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我校在積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也非常重視生活教育和體育教育。學校充分保證學生的休息和睡眠時間,利用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專題畫廊等形式,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學校充分保障每天一小時“陽光體育”的時間,按規定上全上好體育課,高一、高二按要求開設模塊教學,引導學生掌握多種體育項目。通過跑操、體育社團、運動會等活動,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與熱情。參加2019 年南通市星級學校田徑運動會比賽,我校榮獲高中三星組一等獎。
2.志趣相生:崇尚真知,具有批判意識和質疑、探究、實證的精神;志趣高雅,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能力。
我校深入研究學科素養,把握各門學科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堅持課程目標與課堂目標相結合,推出了“三案導學”課堂教學模式。通過預學案,學以起疑,激發學生的思考、疑問和探究熱情;啟學案,教以啟智,訓練學生思維,培養思考能力;測學案,練以測效,反饋學生學習成效,鞏固學習成果,引導學生勤思樂學,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我校大力開展特色教育活動,培養學生高雅志趣和探究精神。藝術社團活動和校園藝術節培養審美情趣,文學社、詩社、辯論社營造良好的文學氛圍,航模社、生物社引導學生求真知、愛科學。
3.崇德尚法:樹立責任意識,崇尚個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樹立規則意識,自覺遵紀守法,做清白規矩之人。
我校利用道德講堂、班團活動開展感恩教育、習慣養成教育、禮儀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形成淳樸自然的校園風氣。學校重視“愛心亭”建設,引領師生雪中送炭,多年來募集資金近30 萬元。學校鼓勵師生積極踐行志愿服務精神,關注社會弱勢群體、關注社會疾苦。
我校一貫重視法治教育和平安校園建設,成立了全市首家“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警示室”,推進法治警示教育。重視校園欺凌防治專項工作和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強調在依法、依規處理的同時,更要求參與處理人員和相關班主任關注肇事學生和受害學生的心理調適。
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機制的優化完善,核心在尊重人才、愛護人才。關注學生成長的目標和過程,是推進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的應有之義。我校將繼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與實踐,不斷探索普高育人模式改革舉措,為國家、社會培養優秀人才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