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校 劉岱雯
語文要素是一個全新概念,語文要素是課程標準學段目標的細化與分解,做到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然后把這些要素一一落實到教材各個單元練習系統當中,由課后練習題承載豐富的語文要素??梢哉f用好教材練習題,實際上就是落實語文要素,這給語文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啟發與指導,要求教師做好教材內容以及課后習題的分析,讓學生抓住教材中顯現的語文要素,完善語文知識體系的構建,最終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本文將著重就如何用好課后練習題落實語文要素展開研究。
部編版教材在實際編排和設計的過程當中選取了兩條線索,將人文主題以及語文要素作為兩條線來設置各個單元的內容。多元化的語文要素被進行了分解,然后把這些要素分散在這篇課文以及課后習題當中,促使學生在課后習題訓練過程中汲取語文要素,提高語文素養。這樣的設計給教師的備課以及教學指引了明確方向,也有助于梳理教學思路。為了用好課后練習題,落實語文要素,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必須吃透教材,緊扣練習。詞語是語言的基本構成要素,要扎實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首先需要從增強學生的詞語把握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著手。所以,教師要抓好教材課后練習中的詞語練習內容,指導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積累語言,為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發展打好基礎,切實落實這一重要的語文要素。例如:統編版二年級第一單元語文要素就是積累和應用能夠表達動作的詞語,相應的在教材的課后練習設置方面也循序漸進和明確地體現了這一語文要素。比如《小蝌蚪找媽媽》的課后練習題是讓學生讀一讀下面幾句話,然后用加點的詞各說一句話,是讓學生在對比分析過程中感知用詞準確性,為學生準確運用詞語進行語言表達打下基礎;《我是什么》的課后練習題是讓學生閱讀下面幾句話,體會加點詞語的含義,然后再用加點詞說一句話。這樣的習題安排是要讓學生在描述情形的細微差異中感知詞語的準確應用,為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作為教師,必須認真挖掘課后習題,認真剖析習題當中包含的語文要素,并在教學結束后,評估學生是否通過習題掌握了這些語文要素,以便在接下來的課程教學中調整教學方案。
學生在通過詞語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之后,接下來就需要不斷擴大難度,讓學生將理解文本和復述文本作為重要的學習內容,在增加教學難度的同時,深化學生語文素質的訓練。新課程標準就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且可以復述文本大意以及自身感興趣的情節。與之相關的語文要素就在教材當中得到了體現,特別是在課后練習方面進行了呈現。這就需要教師用好課后練習題,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刻的感知,并要求學生在做練習題的過程當中掌握復述課文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復述文章,鍛煉思維能力,發展口頭表達能力。例如:《曹沖稱象》的課后練習題是讓學生認真閱讀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并為下面的幾個內容排序,說一說曹沖稱象過程。這就考查了學生的文本理解和掌握能力,而且利用排序復述的方法可以適當降低學生的復述難度,扎實學生的學習基礎。為了避免讓學生在枯燥乏味的學習情境之下完成練習,教師可以引入一定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師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認真思考曹沖究竟用了怎樣的方法來稱出大象的重量。在這之后,教師用多媒體平臺給學生播放視頻資料,讓學生在看完視頻之后完成課后練習準確排序。最后,教師再讓學生用上一定的連接詞,復述曹沖稱象過程,而且互相補充。這樣的教學設計方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此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之間密切的溝通交流與互動,而且學生在互相提醒與互相補充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加深印象,促使學生在逐層遞進當中掌握復述課文的方法。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體內容,更是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活動能夠讓學生借助語言文字的體會認知世界,鍛煉思維能力,收獲良好的審美體驗。所以培養學生感知理解能力,完善學生閱讀素質,得到了教師以及教材編寫者的關注,進而將這些語文要素落實到教材當中,尤其是滲透在課后練習題之中。教師需要抓住對學生進行閱讀感知理解能力培養的單元以及課后練習題,并對其進行科學設計與應用,激勵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當中提取信息,深化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例如:《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文章的課后練習題是讓學生思考一下文章總共介紹了幾種植物,并在課文當中標畫出來,說說這些植物是如何傳播種子的。這一練習題要求學生對文章當中的關鍵信息進行提取和歸納,因而會促使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文本的閱讀當中,從中找尋關鍵信息。在具體的教學設計當中,教師為了訓練學生從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以先要求學生認真朗讀文章,帶著問題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然后用橫線畫出有關語句,得到文章介紹了蒲公英、蒼耳、豌豆這幾種植物。接下來,教師則要求學生進行精細化閱讀,分別在文章閱讀當中找到幾種植物在傳播種子過程中選用的不同方法,讓學生在比較和主動的語言表達當中深化對文本的感悟,讓學生在提取信息的活動中掌握閱讀策略,同時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養。
語文來自于生活,同時又應用于生活,這體現了語文和生活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且語文教學的宗旨也是培育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的語文實踐能力,這是語文深層次教學的重要要求,也是學生學以致用目標的具體體現。教材創新設計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和應用能力,所以在語文要素的分布和滲透過程當中也緊緊圍繞培養學生語文實踐素養這一目標開展,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建立密切的關聯,提高教材編排的親切性和可感性。在課后練習題的設置當中,編寫者會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思考和表達。于是教師要對課后練習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促進語文要素的落實,讓學生的語文實踐素養得到真正的鍛煉。例如:《田家四季歌》的教學當中,教師就可以用課后思考題來設計拓展練習。首先,教師讓學生利用拼音讀準詞語,表達一下從中了解到哪些農事活動。接下來,教師為學生播放視頻資料,讓學生猜測和總結每段視頻講述的農事活動是什么,同時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每種農事活動應該出現在哪個季節。最后,教師指導學生選取自己熟悉的農事活動,用具體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運用這樣的教學設計方法可以促使學生在一系列的語言實踐當中理解和掌握與農事活動相關的詞語,掌握農民伯伯在四季開展的農事活動,累積豐富的生活經驗。
在新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材也實現了根本創新新編纂的教材具備了一些新特征,其中一個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把諸多語文要素劃分成多個知識或能力訓練點,然后遵循一定的規律分布在各個單元的課后習題中。和過去的教材相比,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課后習題設置方面擁有更加科學的梯度安排,給學生的能力發展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也讓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有章可循。于是教師需要打開教學思路,緊扣課后習題,促進語文要素的落實,為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