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吳憶軍
我自2006 年擔任高一年級組長時申請立項朝陽區“十一五”規劃課題《中小學生命教育途徑與方法研究》,自此開始生命教育探索與實踐。2010 ~2014 年開展北京市教育學會“十二五”課題研究《基于生命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研究》。經過幾年研究,我希望將生命教育研究更加聚焦課堂,挖掘生命教育新的生長點,從而進一步激發教師對教育研究的熱情,幫助教師提升專業素養,收獲職業幸福感,于是申請立項了朝陽區“十三五”規劃第一批課題《九年一貫制學校跨學科整合的生命教育實踐研究》。經過三年的研究與實踐,積累了一些成果。
我校于1999 年成立。建校初期為體制改革試點校,2008 年轉制為公辦校。轉制后,大量老教師離崗,新教師迅速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一方面為學校增添了新鮮血液,另一方面也給學校教育教學帶來了壓力。之后,又分別于2009 年接管了一所學校、2015年合并了一所學校,轉制之后的一段時間,學校一直處于不斷調整和整合之中,為此不僅學校面臨挑戰,教師也要不斷適應變化。
當前,新課改在教育理念、知識結構、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社會的紛繁復雜,導致教育要面對許多新問題,不少教師感嘆學生難管、課難教,教師們面臨著雙重壓力,以至于有些教師過早出現了職業倦怠現象。
開展跨學科整合研究,可使生命教育更加貼近教學,更加關注課堂,引導教師思考如何面對新課改要求并找到入手點,從而幫助教師提升專業素養,收獲職業幸福感。
我們將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立足于一個學科,與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學科進行整合,或者開放性地吸納、融合與本學科有關的其他相關學科知識,進行的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教學活動,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懂得珍愛生命(基礎目標)、獲得自我發展(中期目標)、追求自我實現(遠期目標)的教育目的。
本課題研究選取小學低、中、高段美術與語文閱讀、繪本故事、教育戲劇整合,小學高段書法與語文學科、科學與數學整合,中學七年級道德與法治和心理、八年級數學和道德與法治、九年級歷史和地理進行整合,圍繞“生命教育”主題開展跨學科整合研究,指導、引領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自覺探索生命的意義,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 量。
1.研究重點
緊緊抓住“生命教育”主線是開展研究的前提;加強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是實施研究的基礎。
2.研究難點
教師固有觀念難以扭轉;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有待提高。
3.研究過程要追求務實
第一步,教師學習“跨學科整合”。每位教師登錄“中國知網”進行文獻檢索,在此基礎上完成一篇 “我所理解的跨學科整合”微型論文,共提交18 篇。
第二步,根據研究內容設計課型。結合學科特點及教師教學能力幾方面考慮,選取了小學低、中、高段美術與語文閱讀、繪本故事、教育戲劇整合,小學高段書法與語文學科、科學與數學整合,中學七年級道德與法治和心理、八年級數學和道德與法治、九年級歷史和地理進行課型設計。
第三步,分析初步教學設計效果。通過前面的理論學習,大家對“跨學科整合”有了初步認識,嘗試進行教學設計,開始動手實踐。共提交12篇教學設計。這時,有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嘗試將心理教育的團體輔導活動“大風吹”引入課堂,如:“大風吹——大風吹到了小學不是在本校就讀的同學身上(這些同學請起立);大風吹到了身高160 以上的同學;大風吹到了會彈奏樂器的同學身上……”但也僅僅是在導入環節上。然而,總體情況并不理想,大家仍然按照傳統教學的設計思路和教學環節去實施,因為大家習慣了這樣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方式。
第四步,集體研磨進入課堂實施。
中學——通過展示課向前推進
在已提交的12 篇教學設計中,由備課組和教研組推薦,分別推選出道德與法治學科王媛媛和歷史學科王玉錚兩位老師在2018 年11 月9 日課題中期現場會上進行研究課展示。
小結:總體來說,這兩節研究課在“跨學科整合”的概念上有所突破,《以禮待人》通過教學指導學生學會與人溝通的能力、學會文明生活、提高個人修養。《上古人類文明》通過學科整合,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了解人類文明,認識不同文化的共同點和差異性。兩節課在新課改背景下,進行新的教學方式轉變具有實踐意義。但是,在圍繞生命教育主題上挖掘得還不夠,需要進一步梳理。
小學——通過社團課研究實踐
小學的研究在課題組核心成員李小燕老師帶領下備課組教師共同開展研究。
通過演出,她們歸納了教學策略分三步走:
第一步,繪本課本采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第二步,繪本教學與美術、音樂、教育戲劇、心理、語文多學科深度融合;
第三步,巧設疑問,拓展延伸。
還梳理了生命教育繪本教學模式:
分組→熱身→賞讀繪本→分析討論→小組表演→繪畫創作→感悟分享。
分析課題研究的效果,我們發現這樣的特點:
第一,小學開展“跨學科整合”研究的效果比中學更好。分析原因,不外乎中學面臨中考壓力等原因,無論從課時還是教師的精力,都不及小學有可發揮的空間。
第二,中學教師有研究的愿望、嘗試課堂改變的愿望,但由于課時緊張、中考成績的壓力,也由于學科專業能力和水平等原因的限制,呈現的效果不佳,需要進一步提升。應該說“跨學科整合”的教學設計反映的是對教師專業能力、專業素養等方面的綜合考驗。
面對教育改革大潮,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教師如何接受這種挑戰?怎樣通過學習轉變觀念、改變教學行為,使自己成為“學習型”“研究型”教師,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專業發展素質,一位課題組成員的話回答了這個問題:
從教二十年來,我也有過職業倦怠,也有過迷茫,一直在考慮教育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什么才是教育的本質。通過研究,我有了和以往不一樣的從教理念。理念的變化讓我的美術課堂充滿了創新的樂趣。如《色彩純度練習》一課,是純色彩知識的課,技能技法課。以前上課就是告訴學生色彩的鮮灰程度就是純度,利用鮮灰不同的顏色繪制一張小畫就是作業。現在上課,讓學生根據畫面的顏色、抽象的線條、形狀傳達的情緒或感覺的意義,給畫起一個名字,并作文字說明。學生在這幅抽象的色彩作品里會注入他的情感,他對人生的理解和認知。精彩作品層出不窮。變化一下作業的方式為孩子開啟了一片嶄新的視野,打開了他的心靈,開啟了他的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