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大新中心幼兒園 吳海亞
“兒童村”是一個戶外的自然游戲場,游戲場合計一萬多平方米,有沙池兩個,水池兩個,涂鴉區、油桶區、梯子區、球區、積木區、工匠區、木工區、泥塑區、大運動區、車區、傳統游戲區、舞臺區、種植區、養殖區等等十七個戶外游戲區,能滿足800 名幼兒同時戶外游戲。兒童村內,有各種質地的地面,草地、泥地、沙地、磚地、瀝青地、塑膠地等,有兩個風格不同的植物長廊,四季有花,四季有果,提供了大量的低結構、戶外游戲材料,有風力研究區、水力研究區、光影研究區、自然聲音感受區等,是一個濃縮了四季、濃縮了自然的學習場,能讓幼兒極大限度地親近自然、感受自然。
兒童村以“自然、生長的教育”為旨歸,關注幼兒生活態度和科技素養的培養,讓幼兒走進“兒童村”、親近大自然,“親歷”生活、“親近”探索,踐行課程游戲化項目的“六個支架”,優化藍本課程、生發項目活動,向著“讓教育回歸自然,讓幼兒自然生長”的理想無限地接近。
每個人有自己的發展與生長軌跡。這軌跡生而不同,存在于幼兒內在的生命里,由他們自然生發。在兒童村里,追尋的是生發一個屬于幼兒“自己”的我。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教師和兒童在這過程中都在長成一棵樹。首先是文化重塑,自然生長不等于放羊生長,而是科學培養面向未來的人。這樣的人,能主動地認識自己、悅納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能自信接受挑戰,面對未知的一切;其次是內容重建。把課程放權給幼兒,舍去成人為幼兒制定的發展目標和預設好的內容,課程內容讓幼兒自己計劃、自己探索;再次是課程重構,改變先有文本再實施的課程模式,將文本與游戲翻轉,探索以環境為基礎、兒童為主體、互動為切入的兒童村支持課程。
兒童村是極好的課程資源,“兒童村”項目的教育之道,需要思辨三種關系。
“兒童村”立足幼兒的“關鍵經驗”激活內需,村內活動做到三自主,材料由幼兒自主選擇,過程由幼兒自主掌控,游戲體驗由幼兒自主分享。立足“支持”我們明晰外驅,外驅因素有成人和環境兩類。教師退位,教育無痕;管理退位,師幼同構。采用預約制分配兒童村公共資源,即對各專用室、廊廳等,園部不再統一安排,由班級教師根據當前活動需要,向教務處提前一周預約,園部統籌。
回歸游戲本身,只看“真”游戲。幼兒有正向情緒、有身體動作、有心理表征、有虛擬強化、有適應行為,有有效調節,就是“真”游戲。教師是支持者,先學會觀察幼兒的游戲狀態,以白描的方式、用視頻、錄音、文字等記錄幼兒,再研究幼兒游戲中產生的大量的深度學習。在觀察中發現幼兒的學習,在環境與教師支持行為的變革中,看到真正的游戲對幼兒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回歸促“發展”。
兒童村中的自然生長,核心是幼兒以主動的態勢形成自然生長力,接受挑戰實現自我,最終實現精神成長。以兒童村為生發點,幼兒園自然生長力延伸到生活。我們實行分層的彈性作息(即不同年齡段的教師時間彈性不一樣),分段的自主午餐(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就餐操作不一樣),不同活動中的幼兒自主座位選擇等,幼兒能把自由、自然的樣態沉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生活認同。
在現有兒童村的基礎上,把游戲的組織形式返璞歸真,游戲各要素力求簡單再簡單,尋求兒童的中心再中心,本學期,我們將從小處著手,尋求“真”變革。
區域名稱歸真。減少兒童村花哨的區角名稱,改用區域主要材料本身的名字去命名,如沙區、五金區、石頭區、紙箱區、服裝區、小舞臺等。我們都知道區域通過幼兒對各類材料的表征來獲得主動學習。自由的表征,體現在沒有成人任何干預,《指南》中說,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的經驗是綜合的,因此,成人不應用名稱界定區域的學科,如紙箱區,幼兒能將紙箱表征為涂鴉、汽車、超市柜臺等,名稱歸真,是我們嘗試更好的打破區域和學科的限制,開啟各區域材料運用的多種可能。
游戲材料可視。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只有在面對材料時才會想得出玩什么、怎么玩,我們投入了兩萬多元,把室內區域中所有籃子都換成透明盒子,力求幼兒無論站在教室的哪一個角落,都能看到所有材料,再由材料引發幼兒的活動意圖。我們把室外大型器械盡可能地靠近幼兒,用醒目的大照片標記在材料棚上。在這環境變革中我們也強調秩序美,為了方便幼兒拿得出放得回去,每一個區角都根據材料的不同屬性制作了標記,比如實物標記、照片標記,拓圖標記等,支持幼兒在拿取和歸還材料時養成良好的收集整理習慣。
游戲以《3—6 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幼兒的生長線索,讓幼兒充分地參與到室內、室外的游戲中,研究幼兒游戲的發展階段,以教師的專業行為支持幼兒游戲,每次游戲,從計劃開始,教師跟每個幼兒對話,了解幼兒的游戲意圖;以開放的態度觀察幼兒的游戲過程,并詳細記錄幼兒的行為;游戲結束時每個幼兒都能快速、整齊地收納所有的游戲物品;最后,每個幼兒都有機會記錄自己的游戲故事,教師再次與每個幼兒交流,互相分享游戲故事。計劃、工作、整理、游戲故事分享,每一個環節,教師放權給幼兒,跟每一個幼兒交流是教師專業支持的必修課。傾聽每個幼兒的計劃、觀察每一個幼兒的游戲過程,每一位幼兒都有時間和空間與教師、同伴分享游戲。組織游戲化,不是把活動轉身于一個有結構性的游戲中,而是每一個學習,都讓幼兒自主地游戲,以游戲作為學習的主要方式,幼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想法,有空間施展自己的想法。
關注細節中幼兒本位的落實,提煉具有可操作性的規范流程用以指導教師更好地實現互動,更好地退位在幼兒之后,我們將針對幼兒游戲中出現的情況提煉多種策略,如計劃回顧策略、問題解決策略、沖突解決策略、情緒認同策略等,幫助教師更好地找到支持點,完善教師的行動決定。
結合《指南》,對照幼兒發展的關鍵經驗,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后置評估,來明晰幼兒的發展水平,對幼兒的發展形成較為系統的科學認知。
我們這樣提醒自己,在兒童村里,我們要寧靜下來,耐住心境,守望兒童,把課程游戲化的支架吃得再透一點,把理論學得再豐厚一點,把幼兒發展研究悟得再深一點。理性追尋兒童的真發展,尋找游戲的觸發點,激發自然生長力,煥發幼兒自我實現的深層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