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偉成 (廣西藝術學院)
中國音樂博大精深,中國音樂的歷史自賈湖骨笛的發現,可以上溯8000年左右。如此漫長的歷史跨度,注定了中國音樂史的厚度和廣度。此本《中國音樂學經典文獻導讀》叢書之一的《中國傳統音樂》,是該領域以論文集形式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其對于中國學術建設而言,無不具有開拓性、奠基性的意義。
此書于2009年1月,經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為《中國音樂學經典文獻導讀》系列叢書九部之一。如今的各大高校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習還是建立在通史類的教材之上,并且以簡單表層的學習為止,這對于國人來說是不夠的,對于學習音樂專業的學生更是遠遠不夠的。一本論述深刻的論文集,以詳細講解中國傳統音樂中各組成部分的風格特征、本體等為指導思想的書籍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此論文集,既是中國傳統音樂入門的導讀,更是深入學習中國傳統音樂的鑰匙。
此論文集選取了劉天華、呂驥、郭乃安等20位學者的文章收集在冊,論文所涉及的內容也不盡相同,選取的論文,涉及到許多方面,例如呂驥的《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提綱》時此書的一個寫作要求的總領,常任俠的《漢唐時期西域琵琶的輸入域發展》時全文唯一一篇關于樂器研究的論文,武俊達《山歌、小調到戲曲唱腔的發展——以楊劇曲牌<梳妝臺>為例》則為讀者闡釋了我國傳統音樂民歌到戲曲的一個發展過程。還有錢仁康、王耀華則是選取了一個樂種內的某個點進行具體詳細分析。除此之外,喬建中、楊匡民等人的文章,則是看到了中國傳統音樂與周圍相關文化,如地理學等學科的聯系。趙宋光、黃允箴的論文則是看到了我國傳統音樂中旋律的重要性,并以此為主體進行論述。可見,選取的22篇文章,是完全不同的內容,可謂集各家之所長。
20世紀之初,是中國社會徘徊于傳統與現代“轉接”的十字路口,西方音樂的強勢進入,使得中國傳統音樂一度進入夾層生活。①也正是因為此所以迫不及待想要獲得更為廣闊的天地。正如前言所言“雖然是起步之作可能顯得粗疏稚嫩,但它們對于現代中國學術建設而言,無不具有開拓性、奠基性意義。”
此論文集搜集在冊的文章主要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相比較通史類書籍,它雖不能交代整個中國傳統音樂發展脈絡。但在選取文章時,也在盡可能介紹中國傳統音樂的各個方面。開篇時選取劉天華的文章《國樂改進社緣起》、《我對于本社的計劃》,以及楊蔭瀏的《國樂前途及其研究》,不僅是因為其年份最早,這三篇文章是對中國傳統音樂發展發展的梳理以及對于其未來的展望。從劉天華及楊蔭瀏的文章可見當時中國傳統音樂發展可謂是舉步維艱。第四篇是呂驥的《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提綱》,這篇文章是對中國民間音樂研究的范圍、問題、原則和方法的論述。將這篇文章放在其他具體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文章之前,讀者在此就可清楚各學者研究的方法,以便更快理解其他文章作者的思維模式以及研究方法。
從第五篇文章開始,選取了一些具體論述中國傳統音樂的文章。讀者通過對常任俠文章的閱讀,不僅可以了解琵琶樂器的輸入與發展,也能了解西域琵琶傳入時的社會背景以及當時使用的調式還有一些代表性人物。這是全書唯一一篇論述樂器的文章,側面反映出當時從事樂器研究的學者數量并不多,值得參考與借鑒的文章也十分少。因此,在21世紀,人們可以將目光更多的投向樂器研究以及調式等研究當中。楊蔭瀏《孔廟丁祭音樂的初步探究》一文,是一篇關于儀式音樂的文章。可見20世紀開始音樂研究逐漸與政治、封建等思想脫離,愈加朝著專業化發展。除此之外,選取的文章還有涉及戲曲、民歌等。其中的論文有關于分析戲曲、民歌等發展脈絡、相互關系;也有分析其代表性曲目的具體風格特征;還有從音樂本體進行分析的。各種分析方法皆有涉及。《民族曲式的變奏原則》和《旋律學學科建設芻議》兩篇文章,是與西方曲式分析等學科比較、結合。以茲看到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之異同,從而走出中國傳統音樂的特色道路。
通過對整體文章選取意圖以及排列的分析,從個案由小見大,以窺中國傳統音樂的全貌,也為后來的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提供一些可供參照的文獻。
此書每篇文章內容各不相同,主題獨立,涉及中國傳統音樂各個方面。有論述樂器發展、民歌特色、戲曲唱腔、旋律結構、音地關系等。每一個主題既獨立,也存在關聯。例如關于民歌研究方面,有郭乃安的關于民間曲調的可塑性,錢仁康以《月子彎彎》這首民歌逐漸深入再談論“吳歌”的發展,還有楊匡民關于民歌旋律色彩的形成和色彩區的文章以及喬建中的從民間音樂的分布結合地理學的探討。這些文章,都是民歌研究領域的文章,中間包括大范圍的民歌特征分析,民歌與地理學的關系、民歌形成過程中受到的影響還有關于民歌產生的美學思考。所有的文章結合起來,涉及民歌的所有方面,在此論文集中形成互補關系,
王震亞的《京劇〈貴妃醉酒〉的音樂分析》、武俊達的《山歌、小調到戲曲唱腔的發展——以揚劇去拍〈梳妝臺〉為例》兩篇文章則是梳理了戲曲發展。在分析過程中,兩篇文章皆對戲曲的組成部分、戲曲唱腔、劇目的發展脈絡以及節奏節拍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闡釋。并列出相關譜例進行分析比較。趙宋光的《旋律學學科建設芻議》與黃允箴的《變宮的軌跡——民歌傳承的“旋律基因”探幽》兩篇文章,是對我國傳統音樂的旋律結構進行分析。趙文是對旋律學科建設的緊迫性還有討論此學科的方法論、其發展的構想以及為旋律學科研究提供若干“選題”等。黃允箴的文章選取了一個方向,對民歌傳承的旋律進行分析,這兩篇文章一個是闡釋方法論等問題,一個是讓讀者看到旋律分析在當時的具體實踐。
22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20世紀音樂學的經典文獻,寫作時,每一位學者都列舉了許多例子來支撐他們的論點。
從表1可見,各學者在撰寫文章時,盡可能多的在引用譜例等來支撐、解釋他們想要論述的觀點。其中,使用譜例最多的是武俊達《山歌、小調到戲曲唱腔的發展——以揚劇曲牌〈梳妝臺〉為例》一文,總共列舉了32項譜例。雖然在文中,只標注到“例十七”,但武俊達在寫作時,有將多個譜例放在一組中,以便進行對比。在文章的例二部分,則一次列舉了七首不同類型的梳妝臺,并且將其分為六組,進行同句對比。這樣的排列,讓讀者閱讀時能夠十分直觀的看到七首樂曲相同位置樂句的差異所在。從《梳妝臺》的同類比較,再引申出它的變格《雪擁藍關》等曲,作者一一將譜例進行展示,并與其相關的曲目也進行比較分析,甚至廣為流傳的《孟姜女》曲調,在步步推理、研究調查之下,也與《梳妝臺》有著一定的關系。在楊蔭瀏所寫的《孔廟丁祭音樂的初步探究》中,使用了9個圖表。圖表所涉及的內容十分之多,有關于瀏陽地區樂器的陽律、陰呂等律學方面,也有關于演奏者的名字以及所擔任的演奏聲部與樂器等,皆用表格形式呈現,一目了然,讀者十分容易接受。作者將要論述的點與相關因素通過如此直觀的方式進行比較,從側面也可以看出作者論據的充實與可靠。
寫作論文時要做到集前人成果于一爐,既能夠做到翔實豐富,又不陷入資料堆積的泥潭,并且能夠做到秉持唯物史觀,合時合用,十分不易。此本論文集所選取的論文則是做到了不堆砌,但又論據豐富,引用有力,值得后人學習借鑒。
史書不能等同于史實,同樣的,一本論文集并不能真正的代表20世紀中國傳統音樂發展的全部,也不是該時期各學者研究的全部成果的體現。所有選取在冊的文章也帶有選擇人的主觀色彩。此書是第一本關于中國傳統音樂方面的論文集,因此,文章的選取以及排列還有一些不足。
第一,選取的有些論文篇幅過長,雖然學術性極高,但是作為導讀類書籍缺乏重點。例如常任俠的《漢唐時期西域琵琶的輸入和發展》一文,與先前筆者所讀的趙維平《絲綢之路上的琵琶樂器史》一文進行比較,趙維平一文體例更加清晰,線索線條也更加清楚。趙維平一文是按照引言、四弦琵琶、五弦琵琶、阮咸以及結語的順序寫成,文章的寫作手法以及寫作的內容、發展順序更為清楚。但常文則是一氣呵成,并不像趙文順序與大綱內容一目了然。筆者認為趙文涉及內容過多,因此文章稍顯冗雜、繁瑣,沒有突出重點。因此,對于讀者,閱讀此文稍有難度,如能選取重點更為突出、框架更為清晰的論文論述琵琶的輸入發展會更加妥當。第二,在整體分布排列上,可以做一些條目化的處理。將選擇的文章進行分類。比如,將關于民歌內容的論文放在以民歌為標題的行列下面,以戲曲為主題的則放在戲曲標題下。這本論文集,編撰時并沒有選擇將各種論文進行框架式、條目化的歸類。因此閱讀時,整體上會稍覺沒有邏輯性,整體主題稍顯混雜。如能將搜集在冊的論文進行大致的梳理分類,這樣對讀者而言,在看目錄時就能大致掌握搜集在冊的文章大概方向與內容,也能夠在以后檢索時,能夠與標題對應,更快地找到所需要的文章。條目化、框架式的架構比較容易形成“珍珠鏈”和“葡萄串”效應,便于記憶,易于理解,有利于提高使用主體的效率。②
誠然,每一本著作都有其編撰的目的以及角度,如果期望從一本論文集就窺見中國傳統音樂的全貌,或者看到20世紀學者們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全部成果和進展,這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史書類的書籍也無法做到。在新世紀之初能夠選擇編撰一本立足民族背景、立足中國傳統音樂的論文集,各位編撰的學者們是既有前瞻意識,又不忘民族情懷。對于音樂學的發展,人們應該科學理性的分析。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還有太多的歷史需要我們去發掘,我們不僅要吸收前代學者的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對待學術,嚴謹謙遜而又敢于突破的學術態度。
注 釋:
① 梁源.陳銘志鋼琴音樂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② 嚴永福.中國音樂歷史書寫的新探索——品讀劉忠、薛松梅《中國音樂通史》[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