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麻涌鎮大步實驗小學 張臻宋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過程中,學校作為人群密集的場所,必須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對此,建立生態校園的模式非常必要。受疫情的影響,全國各所學校紛紛延后了開學的時間,并積極開展了“線上教學”的教育活動,師生們探究知識的平臺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轉移到網絡平臺中去。所謂生態教育,就是要符合素質教育的標準,符合生態環境的要求,建設全方位一體的健康教育場所。在我國抗疫戰已經取得巨大突破時,學校必須要對抗擊疫情期間所獲得的經驗加以分析和研究,為建設現代綠色生態型校園做好探索、研究工作,并放眼世界,將教育理念不斷升華和革新,使當代素質教育學校的免疫力更高,校園的生態化建設程度更高。以生態哲學整體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從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兩方面入手全面優化教育生態,從而構建一種先進的、科學的、高效的、優質的教育環境,確保學生、教師和學校三方共贏的教育。生態教育應有五個生態特征:開放性、個性化、和諧、共贏和可持續發展。
在當今時代,素質教育對學校的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場所,必須要注重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以建設生態文明型的教育環境為理念,使素質教育對學生的積極作用更加明顯。學校的目光要更加長遠,可對國內外的優秀教育案例進行學習,豐富自身的經驗。學校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結構系統,并不是簡單的“場所”概念,其生態尤為重要。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學校能夠在疫情突發的第一時間,關注學生與老師的安全情況,并做好應急措施,響應國家、教育部的號召,暫緩開學時間,并安排教師進行“線上教學”活動,做到“防疫”“教學”兩不誤。而教育者對“線上教學”的態度也非常積極,能夠從自身的工作抓起,認真完成學校的工作安排,在線上教學中,更是能夠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并保持良好的教學狀態,引導學生適應線上教學的形式。這次疫情使師生們經歷了“線上教學”的形式轉變,從本質上說,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沖擊。雖然在近幾年中,慕課、微課等形式已經走入我國教育體系中,但將傳統的課堂應用在網絡平臺中,還是首次。然而隨著當代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線上教育”也必然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教育形式,且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必將與“線上教學”相融合,才能真實滿足受教育者的學習需求。為真實構建生態型校園,校方不僅要從“線上教學”中獲得啟示,更要從日后的教學工作中加以生態化、健康化的研究,正確規避一些教育誤區,促使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在發展生態教育之初,學校首先要對生態教育的理念進行充分解讀。然而在實際的校園建設中,對于理念的解讀都能夠做到切實、充分,但實際的應用則會稍顯偏差。要應用生態教育的理念,校方就必須以教育者為核心,召開詳細的研究會議,群策群力,讓教育者都能參與到研究中來,并在會議中暢所欲言,抒發所感所想,這樣,才能集思廣益,豐富生態教育的內涵。同時,對生態教育的應用必須要基于群眾基礎之上,否則就會淪為形式主義。在抗疫期間所進行的“線上教學”活動必然會使教育者頗有心得,對日后的教育工作也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要想應用于實際,還需要進行“拋光打磨”。如:中小學校可在疫情結束以后針對教職員工群體開展“線上教學”的心得交流大會,在會議中引導教育者針對生態教育建設理念相關主題進行探討,并切實制定合理的政策,使學校內部的凝聚力更強、執行力更強。
校風是指學校中獨有的文明風氣及優良傳統,而校訓則更為熟悉,是指學校育人的宗旨及訓誨之詞。國內較為著名的學校都有獨特的校訓,以校訓為建設文明的根本,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學子的文化根基。同時校訓也是現代教育成果的體現,如: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故而清華大學生的學子間氤氳著“寬厚”“進取”的校園風氣,由此可知,校風、校訓的建設對構建生態型文明校園是十分必要的。在校風校訓的文化建設中,校方可尊重學生的意愿,適當地采納學生的建議,使校園建設的民主性更強。如:在生態型校園的建設工作中,學校可以安排學生開展匿名建議征集活動,針對學校管理中的一些不足或缺陷,學生可向學校提出建議,或者,學校可舉辦疫情有感征文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為創設生態型校園貢獻力量。
根據學校教育特色,著重研究三大類課堂構建:大課堂——社會,中課堂——學校,小課堂——班級。大課堂既是檢驗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場所,也是鞏固深化生態文明教育成果的重要載體,“怎樣利用與運用社會資源培養學生素養”是養成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課堂中學校注重授業解惑與養成教育的有機融合,德育自然融入教學之中。師生能夠常態化互動,彼此尊重,學生具有求知探究欲望,教學環境得到有效優化。通過多種主題活動可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小課堂班級注重學生日常行為習慣規范,以班集體為載體,讓學生享受班級溫暖,熱愛班集體,形成良好班風。
實行生態文明教育一直是我國素質教育的基本需求,所謂生態文明教育,就是要打造現代化、生態化的教育場所,讓學生在積極、良好且健康的環境中學習并成長。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網絡信息十分復雜,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部分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發布謠言,而學生在網絡環境中了解疫情的基本信息時,是否能夠對這些謠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都依賴于教師是否對學生進行了正確的思想指引,以及學生自身是否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學生要做到不信謠不布謠、不傳謠,同時還應向身邊傳謠的人,傳遞正能量,以小見大影響社會環境,如:在父母認知出現錯誤的時候,學生就應予以及時的糾正,在國家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不給國家、政府添亂,這就是生態文明教育的作用。故學校在建設生態文明校園時要注重汲取先進的教育經驗,在之后的教育工作中增強文明教育,使學生的認知更加全面,學生的個人道德素質才能得到有效地提升。
生態教育是指按照生態學的觀點思考教育問題,旨在充分發揮教育在應對生態危機中的作用,為人類的生存與合理發展尋找道路。生態的思想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道家所倡導的“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所追求和突出的是達成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關系。生態教育通過使用各種教育形式和傳播媒介,使受教育者清楚地認知關于人與環境的關系,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對環境的作用和環境對人和社會的作用,如何保護和改善環境,如何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方面的知識,從而實現個體、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通過生態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種新的生態自然觀、生態世界觀、生態倫理觀、生態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實現人類、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構建和諧發展的學校教育氛圍,從而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于生態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教育機構秉持著持之以恒的態度,長久有效地進行。創建生態教育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疫情期間,教育者對建設生態教育模式的工作逐漸重視起來,也明確了生態教育模式對素質教育的幫助,在此背景下,教育院校更應對教育者的教學工作予以支持,促進生態教育長期進行,并為其具體的工作提供條件,這是教育院校應對生態教育工作提出的深度思考。關于教育院校創建生態教育模式的工作,學校可從建立生態化校園方面做起,但也要明確其本質在于創建生態教育模式,“以人為本”是創新教育模式的原則,“推陳出新”則是教育創新的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尊重學生的想法,為學生留有一定的發展空間,改善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狀態,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素養的提升,也符合我國素質教育的基本需求。為國家輸送優質人才是每一個教育院校肩負的教育責任,而教育工作也必須通過長期進行才能凸顯其優勢,因而當代我國教育院校要堅持不懈地開展生態教育工作。
目前我國對生態教育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教育界的工作者需要在之后的時間里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其中包括組織教育研究會、加強校風建設及汲取先進教育經驗等,總之,可供教育者選擇的方式有多種,但對于已經成型的成功經驗,我國教育院校應結合自身的教育發展情況,落實生態教育的根本,由時代的發展觀念拓展至教育的發展方向,堅持在時代的引領下,完善我國教育體系,將生態教育工作與時代的發展結合起來,推動教育體系地健康發展。
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學校的主體,在生態教育學校的建設中,相關工作也要圍繞教師與學生主體展開,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建立生態化程度更高的教育場所。而學校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組織者也是決策者,其中,關注教師和學生的想法非常重要。學校可以在疫情結束以后,對校長、教師進行訪談,尋求疫情給教育者的啟示,從中得出建設生態型校園的路線與方法。建設生態型校園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校方以群眾為基礎,將學校的免疫力切實提升上去,從實際行動中消除“毒校園”“毒課程”的存在,要保持教育的純潔性與透明度,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使教育工作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