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新加花園幼兒園 趙 丹
《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要求(試行稿)》中明確指出:“幼兒園課程帶有濃厚的生活化特征,課程內容來自兒童的生活,課程實施更要貫穿于兒童的生活。”《綱要》和《指南》中對生活的重視程度也是極高,這和陳鶴琴、陶行知等老一輩教育先驅倡導的理念不謀而合。隨著我省課程游戲化項目深入持續地進行,教師觀念不斷更新,不再過度依賴教材、強調集體教學,而是將視角轉向“生活”,真正關注本園、本班級兒童的需要和興趣,實現課程項目的園本化。在課程游戲化理念下,要讓項目有效推進,首先要充分調查幼兒園周圍的課程資源,形成幼兒園應該有的本土資源的清單。然而縱觀當前幼兒教育,在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方面,仍然存在著“三乏問題”。
一是“眼中乏資源”。即資源的開發僅僅停留在物體上,眼里只有草坪、花園、體育器材、場地等“眼里看得見”的資源,忽視這些實物資源下的其他資源。資源開發容易“同質化”,體現不出資源開發的意義。
二是“心中乏規劃”。即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收集等比較隨意,沒有統籌規劃性。教師對現有資源、資源的開發缺乏規劃統籌,如:有的幼兒園在開發種植園時沒有長期規劃、多方位考慮,致使植物種類單一、生長特點相似等,幼兒從中無法獲得豐富多樣的經驗,教師要為幼兒獲得更多的經驗做努力。
三是“腦中乏目標”。即心中沒有目標,隨著教育對象即幼兒的變化,不同幼兒引發的活動在變化,同種資源引發的活動在變化,教師組織活動知識活動不明、缺乏統籌規劃的行為,致使活動熱鬧有余、教育性不足。
接下來,我以本園戶外游戲區的創設為例,談談課程實施中對本土資源的管理和利用。
虞永平在《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的基本要求》一文中提出,“幼兒是在行動中學習的,幼兒與周圍環境尤其是與材料的相互作用,是幼兒獲得經驗的重要途徑。”本園是一所擁有二 十年建園史的“老園”,存在場地面積有限、班額少、無活動專室等弊端,要將戶外游戲區推進勢必面臨著除弊、克難、革新等種種不易。在項目推進 中,教師們成立資源小組,充分調查園內以及幼兒園周圍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雖然是老園面積比較小,但經過資源小組的充分調查,發現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可以利用:其樂無窮的后山坡;意韻悠然的風雨長廊;樹冠成蔭的大樹;美不勝收的南花園;毓秀豐富的東、西天井等等。結合園所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萌娃迷你樂園、福娃沙水互動區、動娃體能訓練營、美娃藝術體驗場、趣娃姑蘇園、勤娃培植園、火娃夢工廠、虎娃野戰區、智娃挑戰區、酷娃創意游樂區”等游戲區陸續被開辟出來。
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向家庭、社區、學校、社會等方面予以拓展以及開發,共同挖掘課程資源,將這些資源分類整理,從而真正滿足幼兒發展需要。比如:利用操場大樹下的“美娃藝術體驗場”,前期通過社區修剪樹木、家庭提供以及幼兒共同收集生活中的純粹原材料的、廢舊丟棄的等自然物,這些來源于生活中的低結構素材讓游戲出現無限精彩與可能。
蘇州是中國首批國家歷史名城之一,富有濃厚的地方文化內涵,比如:扎染、蘇繡等,在絲綢博物館、刺繡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周邊博物館內都有很多介紹。在開辟戶外游戲區期間,我們也沒有放棄挖掘“蘇州獨特的文化資源”,我們的“福娃姑蘇園”就此應運而生。
我園所在社區運營良好,鄰里關系和諧;幼兒園內人才濟濟,“五項全能”的教師、后勤人員等均可開發利用。
戶外游戲區作為課程游戲化推進的項目之一,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探究、交往、表現,充分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最終目的是促進幼兒發展。戶外游戲區的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幼兒興趣、需要不斷動態創建、變化著的。園所遵循著“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重視讓幼兒參與到戶外活動區的創設之中,使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案例:“福娃姑蘇園”內初期有提供“民族類”的材料,供幼兒進行民族樂器、知識文化的探索,但幼兒玩了幾次后并不感興趣,選擇“福娃姑蘇園”的幼兒越來越少。經過班級集體討論后,我們發現“民族類”材料不符合小、中班以及大班上學期的幼兒的年齡特點。隨著課程資源挖掘的深入,我們越發覺得課程資源具有區域化特點,要充分挖掘園所本土課程資源。后期我結合幼兒的興趣點、已有經驗提供有“蘇州味道”的材料,比如扎染布藝、衣服;適合兒童的趣味刺繡等。
經過兩年的集體生活,大班幼兒對社會交往有了更高的要求,幼兒萌發“混班”游戲的美好愿望。但是我園面積比較小,如何開辟公共區域資源,同享游戲空間,成了“小公民游戲”的首要任務。在前期空間開辟的討論過程中,我們發現合圍成正方形的公共走廊占據地域優勢,于是我們利用幼兒園班級門口的公共走廊、公共走廊圍起正方形空間,為室外開展區角活動開辟了新的空間。根據園內的架構進行深層次加工,不放過幼兒園的“角角落落”去滿足幼兒需要,促進幼兒的持續性學習。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組織和改造資源,打破傳統區域游戲“守家門”的方式,優化場地資源促進大班幼兒的社會性交往能力。
通過收集并將資源分門別類,園所逐漸形成一個包括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人力資源等的資源體系,幫助園內教師形成了正確的資源觀、資源意識。園內教師從之前的“三乏問題”到現在對資源的認識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能根據幼兒和活動的現實需要即時去不同的“資源庫”內取用。甚至會根據課程資源引發新的活動,珍視每一個教學活動、每一個親子游活動,形成良好的課程意識、敏感度。案例:如一支以80 年代、90年代為主的教師隊伍,雖然搜索了大量的圖片、文字信息資源但在實踐指導時出現困難,我們邀請園內“老蘇州人”保育員阿姨進行扎稻草的指導,熟練的手法、農作物的種植知識、傳統天氣的觀察方法等,孩子們深深被吸引并投入其中;植物園的創建中我們邀請園內的“魯班師傅”根據幼兒的設計圖進行加工制作。開發和利用好這些資源,讓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組合成新經驗,使資源在活動的過程中真正轉化為幼兒的經驗。
剛開始提出資源建設的時候,有教師提出過困惑:有些資源會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消失不見。教師在資源的管理和利用中,要提升對資源的敏感度,不僅要“索取、利用資源”,還要學會“付出”。如:我園在規劃戶外游戲區“勤娃培植園”過程中,幼兒不僅通過 “認領土地—共同商定種植內容—呵護、照料—成果、分享” 參與種植的整個過程,還對種植區內“包羅萬象”的植物有探索、有發現,比如:地上和地下的植物分別有哪些,挖一挖、看一看;哪些植物吃葉、哪些植物吃莖?哪些植物爬藤、哪些植物不爬藤?引導幼兒在參與過程中關注生態、樂發現、會觀察、善操作。
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材料不夠了、地方不寬敞了、有新情節需要老師支持、興趣發生變化了、甚至爭吵了……這些問題都是資源,問題資源會引發新的活動。教師要做的是認真觀察、積極發現,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經驗和問題來自由選擇、自由操作、自發探索、自主學習,讓自己成為游戲的小主人。案例:根據園所后山坡的地形條件,原本規劃為“虎娃野戰區”,供幼兒開展搭建迷宮、防御設施等野戰游戲場景。但緊挨著后山坡的某中班幼兒卻提出:可以利用這些材料和班級的部分自主性游戲材料,玩起具有社會交往功能的戶外游戲。“孩子那里有資源”,建設課程游戲化資源中,珍惜幼兒的問題,統籌游戲活動中的各類實物資源、社會專家資源和信息資源等,形成內容科學、管理有序、應用有效的幼兒園課程資源庫。
我園位置處于區域發展中心,具有良好的資源。這就對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將本土資源發展為實踐資源,讓幼兒在與這些環境資源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比如:組織參觀地鐵站、博物館、水八仙生態園、消防站、探望社區空巢老人等多樣化的活動,將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轉化為孩子們的生活經驗。
課程游戲化推進中對本土資源的管理和利用,都需要眼中有資源、心中有規劃、腦中有目標。以此保證資源的管理和利用的高效性。不斷反思是教師解決問題、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反思,才能很好地把握上述問題。我們只有心中有幼兒,具有以“幼兒為本”的理念,才能關注到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才能成為幼兒活動中最好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