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娜,李國軍,陳德祥
(1.重慶理工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重慶 400054;2.重慶郵電大學 光電工程學院,重慶 400065;3.96812 部隊,安徽 黃山 245000)
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大學各專業新生第一學期開設的必修公共基礎課程。課程目標是使各專業學生具備基本的計算機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和操作系統及辦公自動化等基本的軟件操作技能,是一門通識課程。該課程作為后續專業學習必備的信息技能和大學學習新視野的起點,無論對后續學習和科研、工作或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然而,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因為以前接觸過計算機,誤認為課程內容簡單而不重視;有的學生因為從來沒有操作過計算機,短時間難以應用自如,又認識不到計算機基本操作對以后學習工作的價值,產生放棄情緒。更重要的問題是學生普遍不能明確自己所學專業與計算機之間的深層聯系以及計算機基本技能對于發揮專業優勢的重要意義,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方向不明確,從內心缺少對本門課程的重視。學生存在的這些不良學習態度、學習心態、學習基礎和學習目標都會對學習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加之,課堂學生眾多,基礎參差不齊,單靠教師一人,理論講授和實踐指導效果往往不如預期。
目前已有很多關于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研究,文獻[1]提出用項目驅動實驗內容代替完全依照教材順序,驗證固定題目的實驗練習方法;文獻[2—3]介紹了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慕課與面授相結合的教學形式;文獻[4]探討了針對學生差異進行分層模塊化教學和分層考核的教學方式;文獻[5]提出結合專業的不同要求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這些關于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形式等方面的相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學效果,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支持和指導意義。但多年以來的實際教學中,依然大量存在前述不良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因此,如何提高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依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系統性問題。
計算機文化基礎不是培養高尖端科學研究能力,而是培養基本的計算機原理和軟件操作能力,培養信息技術的基本素養,即基本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對信息技術的接受和領悟能力。在信息時代,這是如同人們閱讀識字一樣的必備技能,如同人們常說的文化素養、身體素質和公民素質。相應地,這門課培養學生對計算機基本操作的可控感和后續不同方向信息技術學習的自信心。因此,這門課程是一門教育多于教學、長遠重于眼前的課程,其本質是一種培養和熏陶。學生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更多的得益應該是在持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愿上,體現出來的是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素養。
計算機文化基礎的內容可牽引所有與計算機相關的知識領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課程內容也不斷擴展,涉及傳統的從計算機的基本概念、軟硬件組成、辦公軟件、計算機網絡到程序設計、數據庫以及近年新增的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既要實現教學目標以基礎知識為主,也要兼顧學生興趣介紹新技術,因此課程涉及的理論知識可深可淺,實踐細節繁多,其內容遠非表面看起來那樣簡單,課程設計的深度和廣度伸縮性極強。
隨著各種信息技術應用不斷進入生活,人們對信息技能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包含和涉及的知識點可以是計算機的起源發展、計算機名人歷史、掌上圖書館、物聯網原理、校園一卡通、二維碼支付、小程序應用、網游手游等日常生活應用,也可以是會計電算化、藥品計算機設計、機械制造等學習和工作中的不同專業應用。所有這些應用都是值得深入分析挖掘新興需求、剖割出基礎小知識點,以培養信息技術興趣的良好契機。
近年來,各個行業領域的發展都在不斷加深信息化程度。不同專業領域有不同的特點和對計算機應用的不同側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除了培養通識技能以外,還要以自身專業特點為基礎,明確能夠發揮專業優勢的信息技能方向,為以后的專業學習奠定良好基礎。要想獲得高效的教學效果,必須深刻認識這門課對于后續專業學習具有的潛在價值,在課程設計中有針對性地將基礎課知識點滲透、關聯、對接到專業課需求中去。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大學通識教育之一,其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養。因此,應以要求和鼓勵并用,相輔相成地保證教學效果和保護學習興趣。
首先,保證一定強度的作業和練習。在目前的教育現狀下,不能寄期望于學生剛進大學校門就嚴格自律。要想保證教學效果,作業是最根本的保障。同時,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也是教師應盡的職責。不贊同這門課程采用“學生基礎不同,內容要求不同”的改革思路,既然是通識教育,就要針對每名學生制定統一明確的要求和標準。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從大學的起點形成積極學習的狀態。甚至每節課點名,監督課堂不玩手機、不睡覺依然是教師必須做的事。
其次,關注學生學習的狀態和心理。要關注每名學生是否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積極認真努力做到教師的要求。作者倡導學生課堂精力高度集中,鼓勵及時提問,充分溝通交流,營造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學有激情、思想自由、寬松積極的學習氛圍,極大提高學習積極性。還與學生共同制訂實踐課練習作業的不同成績標準,規定課堂完成作業分數高于課后提交作業,激勵課堂高效練習,形成你追我趕的積極影響,避免課后時間資源不足成為思想借口。教導學生獨立完成作業,但也不限制尋找答案的途徑,強調想方設法學會知識點是最高目標,排除長期形成的“學就是為了考”的固有思維,激發好奇好學的天性。教師手機、短信、微信、QQ 全公開,遇到疑問可以隨時提問。
最后,引導學生深度認知課程。不斷認識到大學課堂僅僅是引導性的第一課,所講內容是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技能。短時間掌握一項單獨的操作技能并不難,暫時的操作技能落后容易解決,長久的保持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感知才是重點。比如,初識Office,學生一次不能完全記憶Word 相關的操作順序和要點,此時要鼓勵學生掌握熟能生巧和長期摸索的操作技巧。這樣能夠明顯減輕學生的畏難情緒,能夠鼓舞其學習積極性。
興趣源于需求,大一新生對主流硬件性能評測及系統軟件安裝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教師可以鼓勵基礎好的學生做小組長,帶動基礎弱的學生一起調研市場產品,進行簡單軟件設置,能夠實現課堂互助學習、共同進步的良好效果。學校每年都會舉辦PPT 設計大賽,借此鼓勵學生預先模擬參賽、進行班級評比,提高積極性。利用學校每年舉辦的配音大賽,引導學生提前預習多媒體知識,并介紹繪聲繪影、格式工廠等媒體制作和轉換軟件,既能解決學生當下感興趣的問題,又能讓學生熟悉多媒體知識,理解文件擴展名等。講解計算機網絡章節時,因為網絡的普及,學生表現得很熱情,但過渡到理論知識,比如IP地址的劃分等,往往就稍顯枯燥了。此時根據現在無線網絡流行的現狀,增加路由器配置的知識,提供路由器說明書,設置一個練習場景,如家庭某個房間WIFI 信號弱時如何實現路由器橋接增強信號。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建設和教學急須包含各個專業特點及其與信息技術的聯系等內容,因此可以通過介紹專業特點和前景以及專業課程對計算機的需求,做到明確其專業技能要求與信息技術的聯系,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內在需求。這就需要分組培訓教師,明確不同專業與信息技術的交互關系,構建與專業應用高度相關的案例題目。比如,電子商務及法律專業培養的是具有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方法與手段,能夠從事電子商務運作與管理的人才。電子商務本身是以后發揮專業特長的實體環境,其相關的計算機系列課程,包括計算機基礎、信息安全技術、網站建設技術等都是以后開展電子商務法律活動必須了解熟悉的基本內容。計算機基礎課程是掌握最基本的、必備信息應用技能的課程,也是邁向后續計算機課程的重要先導。
此外,還可以專門開設相關選修課、第二課堂等更有深度的計算機專題課,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團隊,持續打造應用最新技術的基礎通用主題型題目,如深度PPT、深度Excel、計算機美術、音視頻編輯等具有前期知識綜合性、提高性和實用性的專題選修課。
教學改革應該永不停歇。教師必須做到緊跟時代步伐,充分了解信息技術發展動態,理論結合實際,才能吸引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興趣。基礎課實際授課過程,必須做到備課時間、內容和深度遠遠大于講課時間、內容和深度。這是一個費時費力的工程,如果不能自上而下的統一教改思想和行動目標,給予參與者合理的工作量認可,那么教職員工在各自工作任務考核的壓力之下,很難主動自發做好這些事。
其次,授課教師必須不斷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表面看起來內容不難、不深。以辦公軟件Office 為例,目前大部分教師可能并沒有系統學習過,都是后期學習和工作需要才自己摸索的,自身的辦公軟件技能也不算精通。相信如果自上而下認識這門課的重要性,并給予配套的教改政策,教師是很愿意學習鉆研更多技能、花費更多時間打造生動教學課堂的。
最后,不能忽視師資力量培養。雖然現在出現了網課、微課、慕課等很多有益補充,但若完全寄期望于云平臺、物聯網、智能終端這些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遠程課程模式來解決學習問題,也是錯誤的思想。因為課程設計和課程內容始終都是重心,都是人在設計和把控課程的內容和形式,授課的核心是人這一點始終不會改變。信息時代不缺信息,反而要逃離垃圾信息。學生不是得不到普通資源,學生需要的是優質課程資源和學習上的高效引導。因此,隨意推薦或者建立一些網絡課程是不負責任的。學生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可能無處下手,無法保持平靜的心態,花費大量時間低效率的學習非常打擊學習積極性。教師要用自己的課堂吸引學生,給予學生寶貴學習時間內可用的最優質學習資源。
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價值和意義急須被發現和落實。只有自上而下、統一思想認識、健全和深化教改配套措施、保障高質量師資,才能徹底提高授課標準,真正提升教學質量。從大環境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思維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是促進教師不斷自我提升、鉆研教學、施行教改的動力和保障。改進教學方法必須以人為本,從根本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可從3 個方面入手:制訂嚴格的學習標準,鍛煉基本技能;設計豐富的實踐場景,培養學習興趣;引導各自專業相關應用,激發內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