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詩雪(四川宜賓市敘州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低血容量性休克又被稱為全身細胞急性缺氧綜合征,是由于各種各樣機引起機體的體液或血液大量損失所導致的。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病原因常見的有嚴重腹瀉、大量排尿、劇烈嘔吐或者是大面積的燒傷引起的大量損失體液或者血漿;胃腸道由于潰瘍而引起的內出血、食管靜脈曲張而破裂、骨折、肌肉挫傷、肝脾破裂等引起的創傷性休克都屬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常伴隨著血容量的急劇下降,病情惡化迅速,病情通常情況下較危重,手術室內的醫護人員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病因,采取有效的方法補充損失的血容量或采取藥物升壓等方法,要盡可能快地制止出血和體液損失。
如果出現了低血容量休克,要盡早進行實施手術止血,于是手術室就成為搶救生命的主戰場了,手術治療的時間越早,手術時用的時間越短,就能夠有效地降低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
手術室要有急診綠色通道等制度管理,確保能及時的進行手術,提高成功率。手術室里醫護人員要想盡一切辦法來緩解手術中及手術后的病痛,而護理人員更是要主動地配合醫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患者的病因以便能夠及時地實施手術治療。在實施手術前,要對手術中要用到器械做好器械手術配合流程,要對病人做到告知的義務,總之要作好手術前的準備工作,這些和手術能否成功是有著極為密切聯系的。
體位護理。不同的原因導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在手術護理時的體位有不同的要求:
(1)因為燒傷而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在手術進行的過程中要頻繁地改變體位,不能恰當地進行體位變換非常容易誘發并發癥比如會出現翻身后血壓驟降的情況。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病人使病人保持頭側平臥位,使頭部提高約15°,而下肢向上抬高大致約20°。
(2)由于異位妊娠破裂而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在沒有完全清醒前,應該去掉枕頭平臥,同時使頭部偏向一側。
(3)腹腔或盆腔的感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應保持半躺的狀態或者是使頭和下肢都保持抬高30°姿勢。
(4)嚴重失血性導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要去掉枕頭,保持平臥且使保持頭部偏向一側,或者是采取抬高下肢22-31°。
輸液護理。低血容量休克容易造成組織細胞出現不同程度的代謝障礙以及體內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損害,假如不能及時地采取輸液、輸血等方法,有效的補充血容量,就會給機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普遍而言,采取液體治療時間越及時,成功概率就會越大。在治療的過程中應迅速采取靜脈輸液治療,同時在治療中發現經骨髓進行輸液要明顯的優于靜脈穿刺,可取代靜脈穿刺。
靜脈留置針。靜脈留置針通常可以分為淺靜脈留置針以及深靜脈置管兩種。靜脈留置針能快速和及時地用藥、有效補充體液,避免休克癥狀的出現,能有效地增加搶救的時間,提高搶救的效率,是搶救通融成功的關鍵。護理人員采取靜脈留置針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在嚴格的無菌條件下小心謹慎地進行操作,且要盡量避免過度的牽扯,進行刺穿的部位也要每日進行消毒處理。
在通過靜脈留置針進行輸液時,需要密切地注意留置針是否通暢,嚴禁出現液體滴空的情況出現。還要特別注意觀察刺穿的部位有沒有出現硬結、紅腫或滲透等異常情況的發生,發現異常情況時要立刻拔靜脈留置針。
使用靜脈留置針進行靜脈輸液時,要挑選距離受傷處較遠的部位,經常選擇的部位有:出現胸部、頭部、上肢的受傷者主要采用選擇下肢靜脈進行輸液;出現腹部、盆腔、下肢的受傷者主要采用選擇下肢靜脈進行輸液;而四肢受傷者則主要選擇頸外靜脈。
生命體征及生化指標監測。生命體征和生化指標如心率、心律、呼吸、血壓、指脈氧和體溫等是判斷病情輕重和危急程度的重要監測指標。
在手術進行的過程中,必須要及時地采取心電監護,密切觀察和監測血氧、血壓變化及其他的生命體征,測量肢端溫度及皮膚黏膜色澤。如果出現肢體的溫度降低,要及時地采取避免體熱損傷失的保暖措施如加蓋被褥避或者是使用空氣加熱器等,提高手術室內溫度。密切地觀察體內的微循環灌注以及氧代謝的情況如腎功能、尿量和凝血功能等。
要根據不同的的癥狀、體征并根據各項指標參數,采集不同的監測樣本,以此為依據判斷病情發展的變化情況,發現異常的情況,要及時地向醫師進行匯報,以便于迅速地采取不同的搶救措施,提高搶救的成功率。
心理護理。在護理的過程中,要針對不同的患者心理問題及個性特征,采取恰當的方法,進行鼓勵、安慰,穩定患者的情緒,幫助建立戰勝病魔的信心,積極地配合治療和護理,提高手術的成功率。不能單獨地只采取心理干預,這樣通常不能起到有效的治療效果。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在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危急綜合癥,迅速地補充損失的體液、有效和及時止血,這兩者是治愈的關鍵因素。但是如果在手術的過程中處理不當,就可能引發非常嚴重的后果,甚至是出現死亡的情況。因此有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征兆的時候,應該把病人盡快送到醫院,進行專業的檢查和治療特別是手術治療,這樣才能提高患者治愈的概率。在手術中及術后的護理如能夠及時有效,對患者而言是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的,能夠大幅度提高手術的成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