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華,胡明君,張 勇
(遂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四川 遂寧 629000)
橋接組合式內固定系統(Bridge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BCFS) 是 基 于 生 物 學 內 固 定(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BO)理念研發出的一種新型內固定系統,它能提高內固定系統抗旋轉的能力,保證骨折端局部的血液供應,實現骨折端不同愈合時期的動力化固定[1-2]。復雜四肢骨折是指存在骨質大片缺損、骨筋膜間室綜合征、嚴重軟組織損傷等情況的一類四肢骨折。本文主要是研究用BCFS 手術治療復雜四肢骨折的效果。
選擇2017 年1 月至2018 年5 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0 例復雜四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病情均符合復雜四肢骨折的診斷標準,均具有進行手術治療的指征,且其均自愿參與本研究。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觀察組(n=40)與對照組(n=40)。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1.2.1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方法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BCFS 手術,方法是:對其進行全身麻醉或神經阻滯麻醉,協助其取仰臥位。以骨折部位為中心做一個手術切口,充分暴露骨折端。將骨折部位壞死的軟組織、血腫等清除干凈,在直視下對骨折端進行復位。復位成功后,不剝離骨折端周圍的軟組織,進行骨干軸線牽引。將已組裝完成的BCFS(由天津威曼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置于骨干外側,分別在骨折部位近端和遠端約2 cm 處進行鉆孔,擰入1 枚螺釘,將骨折部位近端的螺釘擰緊并鎖死。用撐開器撐開BCFS,通過遠端連接棒與連接塊(BCFS 上所帶)之間的滑動對骨折部位進行間接復位,然后將骨折部位遠端的螺釘擰緊。將連接塊上的螺釘擰入各個骨塊內,對骨塊進行固定。在骨折部位的遠端和近端分別擰入3 ~4 枚螺釘,對BCFS 進行固定。對于存在楔形骨折塊的患者,在連接棒上安裝掛鉤型連接塊,用單皮質螺釘對骨折塊進行固定。最后沖洗并縫合手術切口。
1.2.2 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LCP 內固定術,方法是:對其進行全身麻醉或神經阻滯麻醉,協助其取仰臥位。以骨折部位為中心做一個手術切口,充分暴露骨折端。將骨折部位壞死的軟組織、血腫等清除干凈,在直視下對骨折端進行復位。復位成功后,適當剝離骨折部位周圍的軟組織,于骨干外側置入LCP,用骨鉗對LCP進行臨時固定。用電鉆在骨干上鉆孔,在骨折部位的遠端和近端分別擰入3 ~4 枚螺釘,對LCP 進行固定。最后沖洗并縫合手術切口。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后住院的時間、術后骨折端愈合的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發生率。判定患者骨折端愈合的標準是:對其進行X 線檢查顯示其骨折線消失,其骨折部位無疼痛感。術后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在末次隨訪時對其臨床療效進行分析和比較。用優、良、可、差評估其療效[3]。優:患者的骨折端達到解剖復位或接近解剖復位,無疼痛感,其骨折部位近端的關節活動正常。良:患者的骨折端接近解剖復位,在活動時偶爾出現輕度的疼痛感,其骨折部位近端的關節活動基本正常。可:患者的骨折端愈合尚可,在活動易出現輕度的疼痛感,其骨折部位近端的關節存在部分活動受限。差:患者的療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優良率=(優例數+ 良例數)/ 總例數×100%。在兩組患者中各選出1 例典型患者,觀察其手術前后的X 線片。
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更少,其術后骨折端愈合的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及術后住院的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 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 s)
組別 例數 手術的時間(min)術后住院的時間(d)術中的出血量(ml)術后骨折端愈合的時間(周)觀察組 40 87.62±18.67 62.38±10.62 8.12±1.68 12.89±2.34對照組 40 85.35±21.84 78.36±9.42 8.34±1.71 14.65±2.75 t 值 0.562 7.119 0.580 3.083 P 值 0.521 <0.001 0.563 0.003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0%,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術后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隨訪的時間為12 ~24 個月,平均時間為(16.21±2.47)個月;術后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隨訪的時間為12 ~22 個月,平均時間為(16.73±3.62)個月。在末次隨訪時,觀察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為95%,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為90%,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術后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的療效
圖1 患者為男性,39 歲,發生左側脛骨多節段骨折(C2型骨折),對其進行BCFS 手術。圖a、圖b 分別為該患者術前左側脛骨軸位、側位的X 線片,顯示其發生脛骨粉碎性骨折;圖c、圖d 分別為其術后左側脛骨軸位、側位的X線片,顯示其骨折端復位良好,力線恢復。圖2 患者為男性,34 歲,發生左側脛骨多節段骨折(C2 型骨折),對其進行LCP內固定術。圖a、b 圖分別為術前該患者左側脛骨軸位、側位的X 線片,顯示其發生脛骨粉碎性骨折;圖c、圖d 分別為其術后左側脛骨術后軸位、側位的X 線片,顯示其骨折端復位良好,力線恢復。

圖1 觀察組患者1 例典型患者手術前后的X 線片

圖2 對照組患者1 例典型患者手術前后的X 線片
過去,臨床上常采用髓內釘內固定術、LCP 內固定術等手術治療復雜四肢骨折,但這些手術各有其不足之處。對此類患者進行髓內釘內固定術雖能有效地復位其骨折端,但髓內釘的穩定性和抗旋轉能力較差,不利于其骨折端的愈合。對此類患者進行LCP 內固定術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如術中需廣泛剝離患者骨折部位周圍的軟組織,易破壞其骨折部位的血供,從而可導致其出現骨折端延遲愈合或不愈合的情況[4]。BCFS 作為一種新型的內固定系統,近年來在復雜四肢骨折的臨床治療中逐漸得到應用[5]。BCFS 由固定棒、連接塊和螺釘組成,其在應用時無須遵循單一的固定模式,可根據患者骨折的類型、部位等靈活選用固定棒、連接塊及螺釘的數目,還可調整固定棒的形狀(固定棒的可塑性較強),以適應各個骨折部位的結構和形態。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骨折端愈合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這與苗凱松等[6]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用BCFS 手術治療復雜四肢骨折具有以下優點:1)具有多樣化、靈活性的固定搭配模式,能夠實現多平面固定,可使骨折部位的生理負荷均勻分布,并能防止螺釘松動、拔出等情況的發生。2)固定棒跨越骨折部位后經螺釘與骨進行連接,可有效地分散骨折部位的應力,避免應力過于集中。3)在固定時,固定棒與連接塊之間會發生軸向的輕微滑動,可實現動力化固定,能對骨折的斷端產生一定的刺激,促進其愈合[7]。
綜上所述,用BCFS 手術治療復雜四肢骨折的效果顯著,能減少患者術中的出血量,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術后骨折端愈合的時間。但本研究屬于單中心、小樣本量的回顧性研究,其所得結果仍需多中心、大樣本量的隨機對照研究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