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雯
(上海市黃浦區順昌醫院,上海 200023)
死亡是生命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提高死亡質量是目前臨床上研究的熱點[1]。本文對在上海市黃浦區順昌醫院就診的90 例臨終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旨在探討對臨終患者進行臨終關懷對其死亡質量的影響。
選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在上海市黃浦區順昌醫院就診的臨終患者90 例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均患有在當前醫療技術水平和醫療條件下無法治愈的疾病,均預計會在6 個月內死亡,且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其中排除意識不清、未參加醫療保險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和臨終關懷組(45 例/ 組)。常規組患者中有晚期癌癥患者22 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19 例,其他疾病患者4 例。臨終關懷組患者中有晚期癌癥患者23 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18 例,其他疾病患者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的對癥治療、護理和健康宣教。在此基礎上,對臨終關懷組患者進行臨終關懷,方法是:1)提供舒適的環境。讓患者入住臨終關懷病房,使其能夠在病房內感受到家的溫暖。在患者的視線范圍內放置對其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盡量尊重其生活習慣。2)滿足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需求。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為其提供多種飲食方案,囑咐其盡量做到少食多餐,必要時對其進行營養支持。采用合理的干預方法改善其排泄紊亂的情況。定期為長期臥床的患者擦洗身體,保持其皮膚的清潔干燥。采用合理的治療措施來減輕患者的痛苦。對于存在呼吸困難癥狀的患者,定時對其進行霧化吸入、低流量吸氧等治療。對于存在明顯疼痛感的患者,采用安撫、鼓勵、分散注意力等方式消除其對疼痛的恐懼感,并根據其疼痛癥狀的嚴重程度合理選用音樂療法、針刺療法或鎮痛劑對其進行治療。3)滿足患者的精神需求。加強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引導其說出內心的苦惱和憂慮,并通過對其進行死亡教育來消除其不安感和恐懼感,使其能夠平靜地面對死亡。鼓勵患者與親友保持聯系,囑咐患者的親友多陪伴患者,使其能夠逐漸接受即將面對死亡這一事實。4)推廣生前預囑。生前預囑是指人們在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簽署的,說明在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根據生前預囑對患者進行治護既保障了患者的生命自主權,也可減少患者家屬的糾結。指導患者確立生前預囑是對其生命尊嚴和權利的維護。因此,在患者清醒時,應詳細地向其講解確立生前預囑的優點,并指導其完成生前預囑的確立。5)患者家屬的照護。對患者家屬進行尊嚴死教育,詳細地向其講解人類生命的有限性,使其能夠明白盡管醫療手段可使死亡延緩,但無法起到阻止死亡的作用。引導其以平靜的心態接受親人即將離世的事實,囑咐其重視親人的死亡質量[2]。
采用日本學者Miyashita 等制定的善終期望量表(GDI)對兩組患者的死亡質量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死亡質量越高。
對本研究中涉及到的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順利完成,參與研究的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積極配合本研究。研究中共發放100 份GDI 問卷,全部成功回收,回收有效率為100%。
接受治護后,常規組患者的GDI 評分為(117±19)分,臨終關懷組患者的GDI 評分為(138±21)分;臨終關懷組患者的GDI 評分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
死亡是生命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優逝”是人生旅程圓滿的必要條件。對臨終患者進行科學的臨終關懷符合人道主義精神,且對提高其死亡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3]。筆者認為,對臨終患者進行臨終關懷具有以下作用:1)指導患者確立生前預囑能夠保障其生命自主權,減少患者家屬的糾結。2)對患者進行全面系統的治療和護理可有效地緩解其臨床癥狀,提高其生存質量。3)為患者提供精神和心理支持可使其能夠以平靜、坦然的心態面對即將死亡的事實,減少醫患矛盾。4)為患者提供安靜的病房環境、盡量滿足其身心需求可顯著提高其生存質量和死亡質量。需要注意的是,進行臨終關懷對醫護人員的職業道德、專業水準和心理素質的要求較高。醫護人員應加強對臨終關懷理論知識的學習。為了進一步探究對臨終患者進行臨終關懷對其死亡質量的影響,筆者對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在上海市黃浦區順昌醫院就診的90 例臨終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治護后,常規組患者的GDI 評分為(117±19)分,臨終關懷組患者的GDI 評分為(138±21)分;臨終關懷組患者的GDI 評分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對臨終患者進行臨終關懷可有效地提高其死亡質量。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