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妹
(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 欽州 535000)
接受經皮冠狀動脈造影術后的患者易出現穿刺側手臂疼痛、腫脹的情況[1]。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采用局部冰敷法治療經皮冠狀動脈造影術后穿刺側手臂疼痛、腫脹。改良式冰袋可緊密貼敷于患者的手臂,不易脫落,且不會壓迫其手臂,導致其出現不適感[2]。本文主要是探究用改良式冰袋對接受經皮冠狀動脈造影術后發生穿刺側手臂疼痛、腫脹的患者進行冰敷的效果。
將2019 年1 月至11 月在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經皮冠狀動脈造影術后發生穿刺側手臂疼痛、腫脹的患者60 例納入本研究。其納入標準是:1)具有進行經皮冠狀動脈造影術的指征;2)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3)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其排除標準是:1)拒絕接受冰敷治療;2)合并有血管炎、風濕病或腦卒中;3)中途退出本研究。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和改良組(30 例/ 組)。常規組患者中有男18 例,女12 例;其年齡為60 ~80 歲,平均年齡(72.6±3.4)歲。改良組患者中有男19 例,女11 例;其年齡為60 ~80 歲,平均年齡(73.5±2.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為常規組患者使用常規冰袋進行冰敷治療,方法是:將橡膠冰袋置于棉布外套中,然后將帶有外套的橡膠冰袋置于患處。為改良組患者使用改良式冰袋進行冰敷治療,方法是:將適量的生理鹽水和75% 的酒精加入到注水軟冰袋中(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確定鹽水與酒精的配比,通常為7:3)。將冰袋置于-20℃冰箱內,使其內部形成可塑形的冰晶。將三個制備好的冰袋放入帶有三個裝冰袋口的寬布帶中,將布帶纏于患肢上,并用綁繩固定布帶,以防止其脫落。兩組患者均治療2 h。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末梢循環的變化情況,適時詢問其是否存在肢體麻木等不適感。若患者出現寒顫,應立即停止對其進行冰敷。
1)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舒適度。采取簡化舒適狀況量表(GCQ)[3]評價患者的舒適度。該量表包含28 個條目,總分為112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舒適度越高。2)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患肢腫脹的情況。參照相關標準將患者患肢腫脹的程度分為輕度腫脹、中度腫脹和重度腫脹。
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處理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舒適度評分相比,P>0.05。治療后,改良組患者的舒適度評分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舒適度評分的比較(分,± s )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舒適度評分的比較(分,± s )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改良組(n=30) 54.65±6.45 96.56±8.98常規組(n=30) 54.15±6.35 72.65±7.15 t 值 0.303 11.409 P 值 0.763 0.001
治療后,改良組患者中存在患肢輕度腫脹、中度腫脹、重度腫脹患者的占比分別為13.33%、3.33%、0%,常規組患者中存在患肢輕度腫脹、中度腫脹、重度腫脹患者的占比分別為26.67%、16.67%、10%。治療后,改良組患者中存在患肢輕度腫脹、中度腫脹、重度腫脹患者的占比均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患肢腫脹情況的比較[n(%)]
進行冰敷治療是指用比人體溫度低的物理因子刺激機體,以降低局部神經末梢的敏感性,促進毛細血管收縮,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從而發揮鎮痛、減輕炎性水腫的作用。傳統橡膠冰袋的質地較硬,置于患處時不能與患處緊密貼合,且易發生移位[4]。改良式冰袋是將乙醇與生理鹽水注入軟冰袋中制成的一種冰袋。合適比例的乙醇與生理鹽水經冷凍后可形成半液體、半固體狀態的冰晶,用其制成的冰袋具有較好的可塑性,能夠緊密貼合于患處。筆者認為,在對患者進行冰敷期間,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應定時觀察患者局部皮膚顏色及溫度的變化情況。2)應詳細地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治療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3)應加強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以改善其心理狀況。4)在患者的病情明顯改善后,應指導其進行肢體功能鍛煉,以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改良組患者的舒適度評分高于常規組患者,其中存在患肢輕度腫脹、中度腫脹、重度腫脹患者的占比均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用改良式冰袋對接受經皮冠狀動脈造影術后發生穿刺側手臂疼痛、腫脹的患者進行冰敷可顯著提高其舒適度,減輕其穿刺側手臂腫脹的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