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勇,吳勁松
〔上海市松江區九亭醫院(上海市松江區中心醫院九亭分院)普外科,上海 201615 〕
腹股溝疝分為腹股溝斜疝、腹股溝直疝和股疝。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為進行腹股溝疝修補術。近年來,隨著腔鏡手術的不斷發展,腹股溝疝修補術也在不斷地進步和改良。腹腔鏡下疝修補術具有創口較小、術后患者疼痛的程度較輕等優勢[1]。本文以2015 年10 月至2019年8 月期間在上海市松江區九亭醫院就診的90 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采用腹腔鏡下疝修補術治療該病的臨床療效。
選取2015 年10 月至2019 年8 月期間在上海市松江區九亭醫院就診的90 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有18 例腹股溝直疝患者,有72 例腹股溝斜疝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成人腹股溝疝的診斷標準[2]。2)患有原發性腹股溝斜疝、直疝。3)為單側疝患者。4)年齡在18 歲以上。其排除標準為:1)為雙側疝患者。2)患有嵌頓性疝、絞窄性疝、復發疝。3)有腹部重大手術史。4)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將這90 例患者分為A 組(n=45)和B 組(n=45)。A 組患者中有男性35 例,女性10 例;其年齡為48 ~77 歲,平均年齡(61.8±12.3)歲。B 組患者中有男性38 例,女性7 例;其年齡為46 ~78 歲,平均年齡(61.5±15.2)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獲得上海市松江區九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采用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EP)對A 組患者進行治療。手術的方法為: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協助其取頭低腳高的仰臥位。在患者的臍下做一個長約10 mm 的弧形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直至腹直肌后鞘,然后置入10 mm 套管,建立CO2人工氣腹。將氣腹壓力維持在10 ~15 mmHg。經該切口置入腹腔鏡,利用鏡推法向恥骨聯合方向逐步拓展恥骨膀胱間隙(Retzius 間隙)。在臍孔與恥骨聯合正中線上約1/3 和線下約1/3 處分別置入5 mm 套管(注意避免刺破腹膜),再利用鏡身及電凝刀向兩側分離擴大Retzius 間隙,并完成對直疝和股疝的觀察及處理。以腹壁下的血管為標識,充分顯露髂窩間隙,逐步拓展及分離腹股溝后間隙(Bogrus 間隙)。對斜疝的疝囊進行游離,并進行精索的腹壁化(將精索與腹壁分離開,使其貼在腹壁的肌層上)。在進行該操作時,注意保護好患者的輸精管、“危險三角”內的血管和“疼痛三角”內的神經。患者疝囊的體積若較大,需先對疝囊進行套扎,并將其橫向截斷。在完成精索的腹壁化后,經套管送入補片,將補片平鋪在游離的腹膜前間隙內,使補片完全覆蓋肌恥骨孔。用膠水對補片進行局部固定,防止其發生卷曲和移位。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對B 組患者進行治療。手術的方法為: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協助其取頭低腳高的仰臥位。在患者的腹壁做一個長約6 cm 的斜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顯露疝囊。在精索的內后方分離疝囊至疝囊頸,對疝囊進行高位結扎。疝囊的體積若較大,且已進入陰囊內, 需先橫向截斷疝囊,對疝囊的遠端進行止血后將其曠置。對于Ⅲ型疝和Ⅳ型疝,可先在疝環內填充網塞。在精索后方放置聚丙烯補片,補片的大小約為10 cm2×5 cm2。將補片分別固定在腹內斜肌、恥骨結節和腹股溝韌帶處等。逐層縫合切口,并對切口進行24 h 的加壓包扎。
治療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長、住院的時間、住院的費用、術后腹股溝區疼痛的程度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觀察術后半年內其病情的復發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術后腹股溝區疼痛的程度進行評估。患者的VAS 評分與其腹股溝區疼痛的程度呈正比。
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長相比,P>0.05。與B 組患者相比,A 組患者住院的天數較少,術后其VAS 評分較低,其住院的費用均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長、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及術后VAS評分的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長、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及術后VAS評分的對比(± s)
(d) 住院費用(元) 術后VAS 評分(分)A 組 45 48.35±15.88 5.15±1.83 7585.55±702.36 1.56±0.85 B 組 45 42.66±12.61 7.24±3.14 5266.78±365.89 2.52±0.75 t 值 1.882 3.857 19.641 5.681 P 值 0.063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手術時長(min)住院天數
術后,A 組患者并發癥的總發生率(8.89%)低于B 組患者并發癥的總發生率(37.78%),P<0.05。詳見表2。術后半年,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的結果顯示,其病情均未復發。

表2 術后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
腹股溝疝是外科臨床上的常見病。該病多由腹壁肌肉的強度下降、腹內壓力驟增所致。老年人的肌肉萎縮、腹壁較為薄弱(尤其是腹股溝區),加之腹壁內有血管、精索或子宮圓韌帶穿過,為腹股溝疝的形成提供了條件。腹股溝疝的常見誘因包括用力咳喘、便秘等,可使患者的腹壓升高,進而可形成疝氣[3]。
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開放性手術和微創手術治療腹股溝疝。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對傳統的疝修補術進行了大幅度的改良,彌補了傳統疝修補術中存在的諸多缺陷。但該術式依然存在切口較大、可損傷鄰近的臟器、術后患者康復的速度較慢等弊端[4]。TEP 是一種微創的疝修補術。實施該手術時不需要切開患者的腹膜,也無需進入其腹腔,在其腹膜外即可進行手術操作,故可保證其腹腔解剖結構的完整性,避免損傷其腹腔內的臟器和組織,從而可有效地降低其手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采用腹腔鏡下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創傷性較小,可減輕術后患者腹股溝區疼痛的程度,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加快其康復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