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 梅
(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聲樂教學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傳統的器樂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領悟音樂的魅力,讓學生在其他器樂的幫助下進行情感抒發。而聲樂教學,則是在完全尊重學生主觀能力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音樂能力的挖掘,更加注重學生的能力與個性化培養。本文中,我們將全面探究現階段高校聲樂教學的優點與不足,并探尋進行聲樂教學改革可以采取的方法與途徑。
聲樂教學,顧名思義是對音樂學習者進行聲樂演唱培訓的教學活動。聲樂演唱活動是一種傳統的音樂教學項目。聲樂演出,一方面是向觀眾傳遞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另一方面,也是將作品用自己的情感、聲音進行加工并加以表達。對于演唱者而言,聲樂表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一首曲目的演出和展現,都要經歷從模仿到再創造這個階段,演唱者首先要對曲目進行模仿,模仿曲目作者、其他演唱者的音樂表演,對曲目進行技藝展示。在精通曲目所蘊涵的音樂元素之后,經過自己的加工,對曲目進行二度創作,在表現曲目本身內涵的同時,更能夠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聲樂表演需要演員有扎實的音樂功底、出色的聲樂條件、優秀的聲樂演出素養,還要有過硬的職業能力。
在現階段的聲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聲樂教學的品質。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聲樂教學不僅需要演出者有扎實的聲樂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表演者應當有足夠的聲樂表演經驗去支撐自己的理論知識所學。在平時的聲樂教學中,學生的聲樂基礎確實得到了很好的強化,高校也能夠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的理論指導,但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學生的聲樂表演機會并不多,理論不能學以致用,使學生在畢業之后的從業過程中不能很好地適應。高校階段,學生的聲樂教學基本都是以課堂的形式展開的,教師根據課堂教材制定相關的教學計劃,通過對教科書內容的解析和訓練,讓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高校聲樂教學的基本框架和基礎知識,并結合課堂練習和課后相關練習進行知識鞏固。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培養一批具備扎實基本功的學生,但當他們面對聲樂表演的時候,就會或多或少地表現出清澀感,這種清澀感來源于理論與實際的脫節。學生表演經驗不足造成了這種缺失。
其次,社會需求與學生的本身能力還存在一定的空隙。毋庸置疑,很多學生進入音樂學校學習聲樂,都是懷揣著演唱家夢想的,他們各有自己的志向,希望憑借自身的條件與后天的努力在聲樂演出領域為自己打下一片天地。但現實是,國家對于聲樂演出者的需求遠遠低于國家對于優秀聲樂教育者的需求。國家提倡高校培養優秀的聲樂表演藝術家,但是更倡導實踐工作者的培育工作。現階段,我國對于聲樂表演專業人員的需求量比較小,相對應的,對于從事聲樂教學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士的要求比較多。這些崗位大多數結合了崗位特點與聲樂教學的相關內容。從業者不僅需要學習聲樂知識,還要具備相關領域的技能。對綜合性人才的渴求是大勢所趨。
最后,聲樂教學的體系也有待改進。聲樂是一項既看重學生的能力又看中學生的個人品質的表演項目,與其他的表演項目相同,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協作意識和心理素質也是十分重要的。高校的培養目標不應該只是培養一名單純的聲樂知識型精英,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擁有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優秀品質和建設祖國的堅定信念。我們不應只看到學生聲樂表演能力的提升,相關的,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精神品質、身心健康等也應當被納入培養方案中。高校聲樂教學體系不應該是單一的、只注重專業能力的,應該是融合了學生健康成長方方面面指標的完善的教學體系。
任何一個領域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創新,才能不斷改變其中不適應社會發展和需求的要素,使之更加貼合社會主義發展的要求。聲樂教學也是一樣的,只有不斷地根據社會需要改革其中不適應社會發展和社會需求的方面,聲樂教學才能永葆活力。現階段的聲樂教學改革,主要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理念是聲樂教學進行改革創新的基礎和前提。通過對理念進行革新,可以從聲樂教學的出發點對聲樂教學進行全面改造,只有擁有先進的理念支撐,教學改革才是真正有意義的。高校的聲樂教學理念改革主要需要改革以下一些內容:
1.教師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對學生因材施教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引導下,由于我國本身的國情問題,教師的數量遠遠低于學生的數量,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很難做到一對一輔導,更多時候是通過大班講解對學生進行一對多的知識介紹。這種教學模式很容易讓教師忽略學生的能力和基礎方面的差異,僅僅是按照課程標準所需要的內容進行灌輸。教師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卻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要想改革聲樂教學,就必須改變這種局面。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不以完成全面教學任務為目標,而是將學生的個人能力提升作為自己的教學追求。教師應當花費更多的時間在了解學生能力差異上面。
2.更新傳統的培養目標,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
全民演唱家的時代已經逐漸遠去了,現階段我們的教育呼吁我們追求個人能力,尊重學生的個人能力和表達,但更重要的是,為國家輸送更多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在聲樂教學方面,國家更需要的并不是大量的演唱者,而是從事聲樂教學的優秀人才。面對社會需求,學校應當樹立社會導向的育人觀念,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要強調考核學生的各項專業指標,更重要的是考核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水平,讓學生的各項成長指標都有合適的考核標準。為國家輸送更多從事聲樂教育的應用型人才。
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體驗。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我們也要不斷創新改進教學方法,適時改善教學模式來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
首先,我們應當樹立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提倡教師盡可能從學生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制定教學策略。教育工作的真正主體并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若不能很好地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實際情況進行教育教學工作,那么這種教學是不能滿足學生日常需求、不能真正發揮教育教學工作價值的。將學生的能力和需求納入教育工作思考范疇,作為教育工作的導向標,才能真正實現為學生服務、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宗旨。
其次,應注意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教學相長的良好教育局面。在傳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聲樂教學往往是教師講授和指導多過學生親身實踐,學生一般很少有機會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知識交流是單方面的,教師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學生,要求學生進行理解掌握,而教師的能力和地位一般是不容動搖的。這樣能夠保證學生更虛心接受教師的教學。但另一方面,由于學生與教師地位方面的失衡,教師不能夠得到很好的反饋,不能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也無法在教學活動中很好地提升自己。我們應提倡教學相長的全新教學模式,教師不僅僅使學生接觸課堂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要與教師形成平等的對話環境,通過分享和討論,讓教師和學生都能夠融入課堂,共同進步。
最后,應該加大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的比例。學生的課堂生活占據了學生學習生涯的很重要位置。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都表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自己所學習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和實踐應用。這是教學安排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只注重學生的課堂表現,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水平等更關乎學生未來發展的方面,卻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調整學生課堂學習和學生課后實踐活動的比例,加大對于實踐活動的關注。實踐活動一方面能夠檢驗學生的課堂知識掌握情況,另一方面也能訓練學生的聲樂表演實踐能力。聲樂學習最終目的是為了表演,為了讓學生能夠大方演唱。只有經過足夠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保證學生的能力達標。
無論是何種專業,在高校教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必須要關注的環節。高校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成熟的關鍵時期。并且,伴隨著學生能力的不斷提升和對社會認識的不斷深化,學生的擇業觀也在不斷成型。因此,在現階段的教學中,必須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職業能力給予特別關注。
在以往的聲樂教學中,我們強調的主要是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的聲樂表演素質并沒有給予過多的關注,很多都是一筆帶過,或者是在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之后才倉促總結。總的來講,這些方式都不是最合適的。學生學習聲樂表演,不僅是為了聲樂能力,更重要的是音樂素質與自身能力的培養。
聲樂教學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傳統的聲樂教學更多的是為社會輸送聲樂表演人才,在聲樂實踐應用型人才塑造方面還有所欠缺。在進行聲樂教學過程中,高校還應當進行一些創新,包括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式方法、增加適應時代發展的教學內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