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海之
(江蘇省邳州市鄒莊鎮中心衛生院中醫科,江蘇 邳 州 2213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的常見病。該病的病因主要為患者脊柱的纖維環發生退行性改變后,受外力因素的作用其髓核組織從纖維環的破裂處脫出,使其相鄰的脊神經根受到壓迫或刺激,進而導致其出現腰疼等臨床癥狀。中醫將腰椎間盤突出癥歸為“腰痛”的范疇[1]。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用中醫傳統療法聯合康復理療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間江蘇省邳州市鄒莊鎮中心衛生院收治的48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48 例患者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n=24)和觀察組(n=24)。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3 例,女11 例;其年齡為37 ~74 歲,平均年齡為(55.11±12.93)歲;其病程為8 d ~4 年,平均病程為(2.99±0.37)年;其中L3-4椎間盤突出、L4-5 椎間盤突出、L5~S1椎間盤突出患者分別為5 例、10 例及9 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14 例,女10 例;其年齡為38 ~75 歲,平均年齡為(56.66±11.03)歲;其病程為9 d ~2 年,平均病程為(1.55±0.29)年;其中L3-4 椎間盤突出、L4-5 椎間盤突出、L5~S1椎間盤突出患者分別為3 例、9 例及1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P>0.05。
對兩組患者均使用中醫傳統療法進行治療,方法是:根據“急則治其本,緩則治其標”的原則對患者進行分期治療。1)對急性期患者(炎性滲出物刺激壓迫神經根的患者)使用加味桃紅四物湯進行治療。藥物組成及用法為:桃仁、丹皮、焦山梔、醋元胡、虎杖、赤芍、川芎、車前子各10 g,甘草、紅花各6 g,當歸15 g。水煎服,每日服用1 劑(100 ml),分早晚2 次服用,連續治療15 d。2)對緩解期患者使用加味獨活寄生湯進行治療。藥物組成及用法為:獨活、寄生、牛膝各15 g,茯苓、秦艽、防風、黨參、當歸、熟地各10 g,肉桂、細辛、甘草各6 g。水煎服,每日服用1 劑(100 ml),分早晚2 次服用,連續治療15 d。3)若恢復期患者的病情為腎陰虛,可對其使用左歸丸進行治療,以起到滋陰補腎、強壯腰脊的作用。9 g/ 次,2 次/d。若患者的病情為腎陽虛,可對其使用右歸丸進行治療,以起到補腎壯腰,溫養命門之火的作用。9 g/次,3 次/d。治療15 d 為1 個療程,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 個療程。在分期治療中,可為寒濕型患者加用羌活勝濕湯,為濕熱型患者加用四妙散,為瘀血較重患者加用活絡效靈丹,為疼痛較重患者隨證加用土元、蜈蚣、全蝎、烏蛇等蟲類藥,以加強鎮痛效果。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康復理療,方法是:1)中藥熏蒸。根據患者的病情將適量的川烏、草烏、馬前子、細辛、蒼術、獨活、杜仲、寄生及雞血藤用布袋裝好。將上述諸藥放入型號為HYZ-1 的熏蒸治療機中,對患者進行全身熏蒸,40 min/ 次,1 次/d。2)針刺。協助患者取側臥位。將腎俞穴、命門穴、腰陽關穴、華佗夾脊穴、環跳穴、陽陵泉穴、三陰交穴及太溪穴作為針刺的主穴。將毫針垂直刺入患者的腰部穴位,刺入皮下后以內傾20°進針直至其橫突。將毫針刺入患者的下肢穴位。捻轉得氣后,將毫針與電針儀相連接進行治療。30 min/ 次,1 次/d。3)使用型號為KD-2C 的經皮神經治療儀對患者進行電鎮痛,方法是:將經皮神經治療儀的頻率設置為70 ~120 HZ,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主。30 min/ 次,1 次/d。4)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康復鍛煉的內容包括脊柱小幅度旋轉、側彎、前屈、腰部環轉、緩慢地進行挺胸、慢走、蹲站及下蹲練習。患者進入恢復期后,可指導其進行梨狀肌舒縮訓練、拱橋式背伸肌訓練、直腿抬高訓練及太極拳練習。每次訓練30 min,每日至少訓練2 次。
對比兩組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的評分及其臨床療效。從脊柱偏歪、椎旁壓痛、下肢麻木及下肢放射痛四方面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評分。各項臨床癥狀的評分均為0 ~3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臨床癥狀越嚴重。將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治愈、顯效、好轉及無效四個等級。1)治愈:接受治療后,患者腰部及腿部的疼痛癥狀全部消退,其腰部功能恢復正常,其直腿抬高>70°。2)顯效:接受治療后,患者腰部及腿部的疼痛癥狀明顯緩解,其腰部功能得到改善,其直腿抬高>70°。3)好轉:接受治療后,患者腰部及腿部的疼痛癥狀減輕,其腰部功能有所好轉但不能進行正常活動,其可直腿抬高30°~69°。4)無效:接受治療后,患者腰部及腿部的疼痛癥狀未改善,甚至其病情在加重。
對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 進行處理。處理內容包括以下兩種:1)計數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2)計量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椎旁壓痛的評分、脊柱偏歪的評分、下肢放射性疼痛的評分及下肢麻木的評分均更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癥狀評分的對比(分,± 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癥狀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椎旁壓痛 脊柱偏歪 下肢放射性疼痛 下肢麻木對照組(n=24) 2.06±0.17 1.66±0.14 2.17±0.13 2.42±0.18觀察組(n=24) 1.12±0.14 1.43±0.11 1.27±0.10 1.31±0.22 t 值 20.9104 6.3285 26.8826 19.1304 P 值 0.0000 0.0125 0.0000 0.0000
接受治療后,在觀察組的24 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治愈、顯效、好轉及無效的患者分別為16 例、4 例、3 例及1 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83%;在對照組的24 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治愈、顯效、好轉及無效的患者分別為19例、5 例、4 例及6 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5%。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的常見病。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機制主要為氣血瘀滯、經絡失于濡養,進而導致患者發生腰痛等癥狀[2]。因此,治療該病應以通絡止痛、調節陰陽平衡為主要原則[3]。在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椎旁壓痛的評分、脊柱偏歪的評分、下肢放射性疼痛的評分及下肢麻木的評分均更低,其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這可能是因為進行中藥熏蒸治療可將藥物成分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灶處,利于其病情的改善。進行針刺及使用經皮神經治療儀進行治療可起到調理經絡、提高機體組織代謝的效果。進行康復鍛煉可幫助患者保持氣血通暢,避免其病情復發[4-5]。綜上所述,用中醫傳統療法聯合康復理療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提高其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