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月華
(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江蘇 南京 210012)
在中國,小兒推拿至今已有2000 多年的歷史。它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小兒推拿是指對小兒體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進行手法按摩,以起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相關的研究指出,用小兒推拿療法治療小兒常見?。òǜ篂a、感冒等)、小兒慢性?。òū忝?、咳嗽、營養不良、厭食、遺尿等)均可取得很好的療效。相較于藥物療法而言,小兒推拿的安全性較高,可減少患兒的痛苦和不適。進行日常保健推拿可提高小兒的免疫力。臨床研究表明,對嬰幼兒進行小兒保健推拿對可有效地改善其消化功能,提高其免疫力。本文對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在南京市雨花臺區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保健管理的80 例嬰兒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對嬰兒進行小兒保健推拿對其生長發育和患病情況的影響。
選取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在南京市雨花臺區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保健管理的嬰兒8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其家長知情并同意讓其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患有先天性疾病或重大疾病。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0 例)和研究組(40 例)。對照組40 例嬰兒中有男21 例,女19 例;其月齡均為6 個月。研究組40 例嬰兒中有男22 例,女18 例;其月齡均為6 個月。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礎資料相比,P>0.05。本研究經南京市雨花臺區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對照組嬰兒進行常規的保健管理,包括定期檢查記錄其身體發育情況、指導其家長為其調整飲食等。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嬰兒進行小兒保健推拿。方法是:1)對嬰兒進行摩腹,每次1 ~3 min。2)從嬰兒的尾骶部開始對其進行捏脊(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脊柱上方的皮膚,拇指向后捻動,食指向前推動),一直捏至其頸部大椎穴,一般捏3 ~5 遍[1]。3)對嬰兒的足三里穴、迎香穴、四神聰穴進行按揉,每次15 min 左右,每天2 次。
1)觀察兩組嬰兒接受保健管理3 個月后其生長發育指標(包括體重、身高和頭圍)。2)觀察兩組嬰兒的患病情況。
對本文中的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6.0 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保健管理3 個月后,研究組嬰兒的頭圍、體重、身高分別為(43.3±0.9)cm、(9.0±0.8)kg、(69.1±2.9)cm,對照組嬰兒的頭圍、體重、身高分別為(40.1±1.1)cm、(8.3±0.6)kg、(66.5±2.6)cm;研究組嬰兒的頭圍大于對照組嬰兒,其身高高于對照組嬰兒,P<0.05 ;兩組嬰兒的體重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保健管理3 個月后兩組嬰兒各項生長發育指標的比較(± s)

表1 接受保健管理3 個月后兩組嬰兒各項生長發育指標的比較(± s)
組別 例數 頭圍(cm) 體重(kg) 身高(cm)研究組 40 43.3±0.9 9.0±0.8 69.1±2.9對照組 40 40.1±1.1 8.3±0.6 66.5±2.6 t 值 3.614 0.000 3.007 P 值 <0.05 >0.05 <0.05
接受保健管理3 個月后,研究組嬰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腸炎、便秘的發生率分別為22.5%、0%、7.5%、5%,對照組嬰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腸炎、便秘的發生率分別為42.5%、7.5%、20%、25%;研究組嬰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腸炎、便秘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嬰兒,P<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保健管理3 個月后兩組患病情況的比較[n(%)]
嬰幼兒時期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嬰幼兒對營養的需求量較大,體質通常較弱,其生長發育易受到外界環境及人為因素的影響。進行小兒推拿是指對小兒體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進行手法按摩。有研究指出,對嬰幼兒進行小兒保健推拿可提高其機體的免疫力,且安全性較高[2]。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保健管理3 個月后,研究組嬰兒的頭圍大于對照組嬰兒,其身高高于對照組嬰兒,其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腸炎、便秘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嬰兒,P<0.05。這與相關研究的結果一致[3]。
綜上所述,對嬰兒進行小兒保健推拿能夠有效地改善其生長發育指標,降低其患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