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韻 張燕香 王玨 余震(通訊作者)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教學辦公室 上海 200072)
臨床住院醫師的培訓是畢業時進行的教育方式,指在學生于學校的學業基本結束時,實施的規范化、系統化的培訓,旨在提高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1]。要求醫學生對醫療服務中的相關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及思維能力進行掌握,逐漸過渡到合格臨床醫學人才的過程,為參與到臨床的工作和后期高級臨床醫師建立堅實的基礎。臨床醫師的規范化培訓過程對醫學生來說不可或缺,所以,保證培訓的工作和教育質量是建設醫院人才隊伍的關鍵[2]。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現探討現存的培訓中的問題,并制定對應的解決方式,規整、詳述見下。
本研究以我院2018級、2019級規培學員為調查對象。對其分發300調查問卷份,所有醫學生均自愿參加調查,當日發放,次日進行回收,回收問卷270份,回收率90.00%,本科生153人,研究生117人,其中男性173人,女性97人。
數據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規章制度是否健全的調查中,在收到問卷回訪的270例醫學生選擇“健全”的人數為57人(21.11%)、選擇“基本健全”的人數為178人(65.93%)、選擇“不健全”為25人(9.26%),該調查結果顯示,僅21.11%認定現有制度尚且健全,87.04%認為基本健全/不夠健全,說明需要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對培訓的考核和評估體系滿意度調查中,選擇“滿意”的人數64人(23.70%)、選擇“一般滿意” 為193人(71.48%),共占調查總人數的94.55%,約5.45%的人表示不滿意。表明了考核和評估體系需要進一步健全。
就在職研究生和規范化培訓中的沖突調查中,在收到問卷回訪的270例醫學生選擇“有沖突”的人數為51人(18.89%)、選擇“沖突不大”為179例(66.30%)、選擇“無沖突”40人(14.81%)。說明85.19%的研究對象對此表示不滿,認為有教育和培訓中的沖突存在,尤其對于課程的銜接及科室的輪轉等方面。
醫師培訓相關政策的落實情況調查中,在收到問卷回訪的270例醫學生中選擇“滿意”的人數為63人(23.33%)、選擇“一般滿意”171人(63.33%)、選擇“不滿意”者36人(13.33%)。結果顯示,在政策的落上,僅23.33%的比較滿意的,剩下80.37%為一般甚至不滿意。調查結果認為,在進行規范化培訓過程中,執業資格申請與注冊、專業職務晉升等方面無合適的政策支撐,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工作進展和臨床醫師的培養質量造成了不良影響。
在對培訓基地中設施的調查了解中,在收到問卷回訪的270例醫學生中選擇“滿意”的人數為67人(24.81%)、勾選“基本滿意”176人(65.19%)、選擇“不滿意”27人(10.00%)。證明24.81%的參與調查者對現有的基地設施滿意,但有10.00%表示不滿。表明臨床基地教學條件還需進一步提高。
主要負責人對住培的重視不夠,認識不到其重要意義、理解不深,住培工作制度落實不到位;有些醫院尚未完全獨立設置住培管理部門,導致權責不清、任務不明、計劃性不強,配備的專職管理人員較少,兼職情況較為嚴重,難發揮出組織的管理和統籌協調作用。
缺乏對帶教師資系統性、針對性、規范性的培訓,導致部分教師尚未掌握教學方法與技巧,其能力參差不齊,難以掌握住培教學的重點,意識薄弱,有很大的隨意性,缺乏針對性;未形成規范的教學查房模式。在帶教過程中對住培學員的臨床思維能力培養不夠重視;其激勵機制不健全,難以體現崗位價值。
未開展符合要求的教學管理和教學活動,未按規定進行輪轉,縮水培訓內容。在教學查房、小講座、病例討論中缺乏高質量,且頻次不夠,無專人管理日常考核,簡單隨意出科考核,年度考核較為形式,未分層次進行考核。臨床技能模擬訓練未能達到顯著的效果,未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住培學員的待遇問題未得到完全改善,導致屢次出現外單位送培學員與本單位學員待遇不一致的現象,為能體現同工同酬;住培學員的住宿問題或住宿補貼和繳納社會保障金未能得到落實。
為能提高培訓基地對住培學員科研能力培養的重視,只強調對臨床理論和實踐技能水平的提升,而忽視了學員臨床科研能力;導致住培學員在其思想上未能充分認識到科研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忽略培養科研思維;在進行臨床科研時感到無處下手。
一些培訓基地臨床技能模擬訓練中心建設不符合教學上的要求,對模擬設備配備不足,且無專人管理,導致技能中心使用率不高;培訓大綱、培訓方案無系統性、計劃性,一些甚至沒有培訓計劃;部分臨床技能帶教師資本身操作不規范,無菌觀念差。
研究生培養階段,就培訓期間已經輪轉的科室予以足夠的考慮,補充未完成的輪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在職研究生培養的課程考核成績可相互借鑒,規避重復性學習和考核。選擇與臨床實際密切聯系的畢業設計題目,利用醫院的教學優勢,盡可能協調研究生導師和臨床培養計劃,將兩者有機結合,并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達到培養目標,取得雙贏。合理銜接兩者間的培養,有效節省時間,使他們更能在臨床工作全身心投入,將更多的精力用于為醫院做貢獻[3]。
實行導師制對醫學上進行管理,由學員選擇導師,要求學生做學習筆記和案例整理等。利用良好的醫院學習環境,提供更好的學習資源;建立日常考核制度[4]。由科室負責日常考核,將考核要求進行統一制定,然后主任組織老師給予學員考試成績,然后由醫院隨機抽取考察查、評定;制定年終考核計劃,考核小組中包含約6位專家,邀請領導列席。獎勵考核成績優秀者、適當懲戒不合格者,保障培訓的質量。考核成績優異者可給予留院資格[5]。
注入大量資金,設立臨床培訓中心,配置計算機用于網絡化管理,為規范化培訓工作做支撐[6]。根據相關培訓要求,確保定期發放住院醫師在培訓過程倒班費、加班費和額外值班費,并為其提供良好的住宿,供給交通補貼等服務[7]。目前,由于醫院的投入不斷加大,尤其加大對培訓工作中資金的投入,以在為醫療界培養更高素養的醫師,為中國人民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對住院醫師相關規范、培訓制度的完善是培養醫療服務人才的主要且重要途徑,促進臨床醫學進步的關鍵[8]。
住院醫師的規范化培訓是培養醫療人才的重要教育模式,對于醫療質量的提高作用重大。對培訓工作的完善也是促成醫學專家形成的關鍵之處。我院在該項培訓工作中,累積了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青年醫師的整體素質被有效提升,進一步奠定了我院的發展基礎[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