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晨
(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安徽 合肥 260001)
靜脈輸液治療指的是把治療、營養支持有關藥物等通過靜脈的途徑給藥,使患者病情得到好轉、身體加強營養。靜脈輸液治療有關的化療藥物,則指的是治療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寄生蟲和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的治療用藥,其性質大都屬細胞毒性藥物,即存在高風險,具體表現在少量暴露會對機體造成不良影響上,雖然在配置時不常發生差錯,但一旦發生,則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1]。以往靜脈輸液有關化療藥物的配置,都是分散在開放性的病房環境當中。而為了進一步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減少職業暴露,在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的管理模式下做集中調配成為更具規范性、安全性的途徑。現就對其具體實施和應用效果做下文報道。
我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共計有藥師、護理工作者26 名,分別是20 名藥師、6 名護理工作者。化療藥品規定在上午6:30~9:30的時間段完成集中配置,此后每一小時完成一次臨時化療藥物的配置,藥師按照醫囑審核、擺藥、復核后,護理工作者或藥師再次核對,并完成配置。
2016 年6 月,全面實現化療藥物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管理模式:
1.2.1 培訓管理 每月定期組織一次系統培訓,培訓的內容有:化療藥物有關基礎理論知識、生物安全柜的操作要求、相關警告標示、儲存方式、污染途徑和應急處理等。培訓后需通過考核。
1.2.2 制度管理 明確指定化療藥物配置有關防護制度,例如:生物安全柜的規范操作流程、化療藥物滲漏的處理方法、剩余藥品的規范處理等。要求有關人員必須謹遵制度進行操作。
1.2.3 滲漏管理 大部分化療藥物的滲漏,都是因為配置者操作不當造成的。要求處理人員需按照有關規定內容穿戴防護用具,必要時還要帶上面罩。滲漏藥液量不超過5ml 的,使用干紗布/ 棉球吸附干凈,擦完再用清潔劑反復清洗至少3 次,再用純凈水反復沖洗,最后使用75% 乙醇擦拭。超過5ml 的藥品滲漏需采取應急預案做處置。
1.2.4 廢棄物管理 注意與其它醫療廢物區分收集,將化療廢棄物統一放在有醒目標識、防滲漏的雙層收集袋里,并將其放在生物安全柜當中,避免蒸發對空氣造成污染。配置完成后取出,封口,置于專用的容器中存儲,再交由專業人士轉運到固定點做焚燒處理。
1.2.5 配置管理 ①配置前:于凈化艙的生物安全柜中進行化療藥物配置,前提要保證有氣壓、通風換氣與溫濕度監測設備;配置前保證風機循環系統、紫外線等已開始運行不低于半小時,工作臺也已經使用75% 乙醇消毒,安全窗打開置于安全警戒線處;配置人員進艙時完成六步洗手法、穿上防護服、戴好護目鏡與手套,手套需遮住腕處,操作半小時后或是發生了手套損壞、刺破等問題,及時更換。②配置中:兩次配置間隙應更換治療巾,或是有污染藥液時及時更換;配置安瓿類化療藥物,要注意先把尖端藥物彈到底部,做瓶頸、砂輪的消毒,頸部先劃出鋸痕、再次消毒并擦掉碎屑,折斷安瓿,抽取化療藥物。③配置后:順著氣流朝向使用75% 乙醇依次擦拭臺面、回風槽,以防有殘余藥液,持續運行生物安全柜半小時,之后再徹底清潔。
比較實施前(2015 年5 月—2016 年5 月)、實施后(2016年6 月—2017 年6 月)藥物配置差錯發生情況。
藥物配置差錯率數據值以n、(%)的方式表示,采用χ2檢驗;由SPSS22.0 統計軟件做統計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前,靜脈用藥有關化療藥物總計配置15800 例次,其中差錯發生183 例次,發生率為1.2%;實施后,靜脈用藥有關化療藥物總計配置18000 例次,其中差錯發生101 例次,發生率為0.6%,差錯發生率顯著降低(χ2=36.008,P<0.05)。
長時間的與化療藥物相接觸,若護理人員沒有充足的安全防護意識,不僅會使自身身體健康受到影響,開放式的病房環境下,不僅環境質量得不到保證、而且還有操作不規范的風險問題[2]。
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管理模式的實施,旨在依據有關嚴格、規范的標準前提下,為靜脈治療有關化療藥物的調配提供一個安全、防護的場所,在此一方面是能夠節約病區護士調配藥物的時間,另一方面更有利于避免職業暴露。在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管理模式當中有藥師參與其中,也有益于在配置之前及時糾正醫囑當中有不當的地方,并及時處理配置當中可能會發生的滲漏、殘液量高等差錯問題,減少化療藥物的靜脈輸液配置差錯率。
實驗數據表明:實施調配中心管理模式后,靜脈用藥有關化療藥物配置差錯發生率0.6% 較實施前1.2% 有明顯降低(P<0.05)。說明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管理模式下的化療藥物配置工作,有規范、嚴格的安全防護管理舉措,有完善的人員培訓管理,有對廢棄物的嚴謹管理,有配置流程的有序管理等等,能從根本上發揮出對臨床工作的支持與保障作用,保證化療藥物靜脈輸液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實施靜脈用藥調配中心管理模式,對減少化療藥物配置差錯有顯著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