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大眾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寬泛,因此侵權行為頻發。因為大眾普遍缺乏相關的知識科普,部分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足,從而導致在網絡信息爆炸式增長的今天,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非常困難。本文將分析網絡知識產權保護的意義,分析造成網絡知識產權侵權的原因,探究網絡知識產權保護的方法。試圖從技術、道德、法律等各種有效渠道實現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
關鍵詞 網絡知識產權 侵權 保護措施
作者簡介:廉茵,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265
一、網絡知識產權概述
網絡知識產權從屬于知識產權的一部分,首先要明確知識產權的概念。知識產權的范圍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規定[1]。根據國際公約的締結先后順序,也可以明確發現知識產權的范圍具有不同的界限規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和《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是加入成員國較多且影響力廣泛的國際上針對知識產權的聲明協議。這兩項聲明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導向性的強制執行力,可供參考。并對其他國家制定知識產權相關法律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我國制定知識產權保護涉及到的領域為商標權、專利權、商業秘密權、植物新品種權、制止不正當競爭權、著作權等11種權力。21世紀是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我國的重要戰略政策[2]。科技的蓬勃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決定性因素,科技成果能夠帶動經濟發展,成為重要的生產原動力。但是科技成果自身具有無形的特點,自身并不具有獨占性。為了保護作者獲得收益的權利,需要制定符合大眾價值取向和社會發展基本原則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一些違背道德倫理的生物實驗、宣傳邪教和違法犯罪思想的知識產權并不能受法律保護,甚至需要法律去制裁。
網絡知識產權是在數字網絡發展之下出現的各種知識產權問題[3]。網絡知識產權除了傳統的知識產權范圍之外,還包括電子著作版權、數字化作品、網絡域名、計算機軟件、多媒體、數據庫等。由此可見,在網絡背景之下的知識產權的內涵得到了拓展。網絡知識產權同知識產權的主要區別是數字化、網絡化、信息種類繁多,這就使得侵權的信息數據甄別困難。同傳統的知識產權的專有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是,網絡知識產權保護的信息具有公開公共公知性且全球共享。
二、網絡知識產權侵權原因分析
(一)法制觀念問題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互聯網服務模式、傳播途徑提供了多樣的可能性[4]。新聞網站、門戶網站、搜索引擎、論壇、微信微博、P2P等多種服務模式的開展,豐富了大眾獲取信息的途徑,便利了人們的生活,這也為互聯網安全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我國的普法教育薄弱,大多數網絡用戶受教育程度低,對于自己的行為造成侵權認知不清楚。網絡社會同現實社會明顯的差異就是無法知曉其他網絡用戶的真實情況。網絡社交是一個相對自由寬松的社交空間,缺少明確的國界和民族限制,這就使得法制限制很難同現實世界同樣發揮作用。網絡用戶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越來越小,使得法制限制發揮作用困難。數字化虛擬化的網絡社交使得監管網民的社交活動大多是依靠自身的道德底線[5]。國家針對互聯網安全監管問題相繼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如《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進一步落實網站備案信息真實性核驗工作立案(試行)》《關于開展加強網站備案管理專項行動的通知》等,這為互聯網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但是在實際操作時常因為人手不足,使得網絡知識產權侵權監管十分困難。
(二)法律漏洞問題
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完整的針對網絡知識產權侵權的法律體系。互聯網開放式的發展形式使得有關部門對互聯網規制困難。互聯網發展迅速使得法律制定跟不上其發展的步伐。這樣就使得網絡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管理處于被動地位。網絡侵權行為通常涉及的范圍廣,難以取證,證據不易保存且消滅簡單,隱蔽性強等特點造成了網絡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存在一定的漏洞。執法人員在接到群眾舉報投訴后要及時處理,經查實后確實存在一定的違法行為,執法人員要及時正確的處理非法分子,但是執法人員收到的舉報數量繁多,且鑒定違法的界限模糊,無法及時處理,導致影響執法人員判斷舉報的真偽性,造成對于快速打擊網絡知識產權侵權的違法犯罪問題存在諸多風險[6]。這就要求執法人員做好大眾普法教育工作的基礎之上,及時傳達中央下達的法制文件,推進法律的執行工作。
(三)案件舉證與能力問題
網絡知識產權侵權的舉證困難。我國目前的執法司法部門并沒有足夠的經費來支持高科技取證。而且網絡信息真假鑒別也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建立預警平臺需要符合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IDC/ISP安全管理的相關要求,同時還要滿足用戶訪問IDC業務、專線業務行為分析、互聯網專線業務和流量精細化控制等需求。在工業信息化部門及上級單位統一規范指導下完善系統平臺的運行機制,做好科學的工作規劃。推進全國范圍內的IDC出口路徑的完全覆蓋工作任務。實現包括基礎數據管理、訪問日志管理、安全追溯力、安全管理、互聯網安全管理指令接口、安全態勢感知預警及處理能力等智能操作,完成監測網絡知識產權侵權行為[7]。
我國在上海、廣州、北京設立了專門的知識產權法院。但是我國的網絡知識產權舉證鑒別保護工作起步較晚,從業人員的水平無法處理難度較大的網絡侵權事件。為了提高執法人員的專業素養,要定期對執法人員進行專業考核,應該讓執法人員下到基層去多多考察學習有經驗的從業人員如何進行執法工作的。定期組織培訓學習,有必要時可以通過考試的形式考察執法人員的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可以考評績效,成績優秀者給予獎勵,鼓勵執法人員學習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形成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為執法人員提供一個健康積極的工作氛圍。樹立主人翁意識,加強執法人員內控合規理念教育,固化正面有規范、反面有禁止、違規有處理的管理機制,形成人人重風險、事事講合規的良好氛圍,充分理解和支持國內的知識產權執法工作。從長久看,這樣也同樣有助于網絡知識產權專門執法的長久發展。執法人員要依據相關法律規定執行工作,確保整個工作流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統一協調整個執法部門的工作管理方法。并對相關從事執法的人員進行資格等級考核,落實相關培訓晉升制度。
三、對于當今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方法研究
(一)司法力度
我國的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尚未形成穩定嚴密科學的法律保護體系。我國保護網絡知識產權有兩種方法,分別是實質意義上的知識產權法保護和形式意義上的知識產權保護。刑法、民法、經濟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與知識產權的相關規定是實質意義上的知識產權法保護。形式意義上知識產權法保護是指單行的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法。法律作為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和保障,沒有什么比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方面發揮的作用更具有效力。所以,要建立健全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是我們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務。建立健全網絡知識產權專門的執法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據,讓執法人員做到有法可依,不能自身凌駕于法律之上,要明確自身服務大眾的根本目標,注意執法時的個人態度。不要出現執法人員態度過激,言語不當甚至出現毆打人民群眾的不良現象。提升自身的個人修養,在符合社會公共利益以及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進行常規的執法維權工作。為了保證制定的網絡知識產權專門執法具有可行性和適用性,需要結合國家的法律制度以及相關規定,根據網絡知識產權企業的經營業務的特點,以及內部外部環境的真實情況。從全局性整體性出發結合本單位的整體利益,放眼全局注意內部外部的實際情況[8]。
(二)網絡道德建設
網絡知識產權涵蓋科技、藝術、文學等各個領域。幾乎涉及到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為了切實保護知識產權的權益,就要普及全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這樣能夠在合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成果的基礎上又能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成果。網絡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來源是網絡行業漠視版權人的成果和版權權利。增強人們社會責任感的同時引導人們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問題。通過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實現公民自覺遵守維護網絡知識產權,是作為維護社會公共治安的輔助手段的現實作用。道德意識制約公民的行為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和提高公民的法律保護意識,有助于建立有序發展的和諧社會。因此我們在引導建立網絡道德規范的同時,要積極促進網絡道德規范的法律化進程和網絡規范化的技術成熟度。
四、結語
互聯網使得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日漸拓展,網絡信息爆炸使得網絡侵權行為增多,目前相關立法條款存在漏洞,網絡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取證困難,技術水平達不到標準。需要政府借由智能技術加強監控,制定健全法律體系,提升公民道德意識,完善網絡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使得網絡知識產權的維權有法可依,程序正當。社會公民提高網絡知識產權意識,有助于構建和諧的網絡環境,促進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 朱李昊明,劉虹雨.信息時代背景下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研究[J].電腦迷,2017(11):57.
[2] 張晶晶.網絡環境下音樂作品著作權保護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18):261-262.
[3] 于文輝.近十年來中國和美國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的對比[J].法制博覽,2017(2):143-144.
[4] 王兆茜.網絡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新思路[J].法制博覽,2015(31):98+97.
[5] 錢鋒.網絡環境下知識產權的矛盾沖突及對策研究[D].東南大學,2004.
[6] 郭延斌.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保護若干法律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4.
[7] 王藝.國際互聯網上著作權若干法律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2.
[8] 張淑燕,劉哲.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保護研究熱點問題述評[J].情報科學,2000(8):762-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