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新港中路小學 羅宇欣
教育部在2011 年頒布了新一版的《中小學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音樂創作”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強調,其教學目的旨在激發學生在音樂領域的想象力與思維潛力。
“創造”也被視為是音樂教學方法實施的必要手段之一。從目前中國小學音樂課堂活動的比例來看,聲樂教學仍占據主流地位,班級合唱仍然是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主要活動。而創作實踐型(例如樂器創編和即興創作)音樂活動相對較少。我將著重關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樂器教學環節,通過展示具體教學的例子,開展對學齡兒童“音樂創作”的初步嘗試與探索, 也進一步為音樂教師的樂器教學提供可參考的資料。
音樂創造力通常最直觀地體現在音樂創作和即興創編中,通過創作不同形式的作品,可以培養學生更具有想象力、更自由和更包容地去構思新事物。
根據皮亞杰認知理論,小學年齡段6~11 歲的學生,他們正處于心智發展的重要時期,其發散性思維極其活躍,而發散性思維是創造力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其提問方式一般是“云朵的形狀是什么樣子的呢?” “樹的形狀是什么樣子的”。反之,固定性思維的提問方式是“牛有幾條腿?”“駱駝有幾個駝峰”這種閉環式的問題。在實施樂器創編教學的課堂活動中,教師應多設計發散性思維活動,例如:準備高音木琴、低音木琴或其他奧爾夫音高樂器,讓學生在樂器上描繪小雨到暴雨的形成過程(音高),大貨車從遠處到近處的聲音(音量),魔法電梯的上升和下降速度(速度)。設計這些有趣又有創意的內容,不僅能夠讓學生聆聽到不同種類的樂器配合下的不同音色,感受到各種音樂動態,而且有助于小學生筑建系統性的音樂基礎知識,激發學生創造意識,從而培養其對創作的積極性。
邏輯思維通常被認為是小學數學學科中重要的思考方式與思維能力。其實不然,音樂學科中,邏輯思維也被認為是重要的思維。在想象的過程中,學生的邏輯能力被直接用于創作的客體之中,而后通過大腦的運作反映在音樂的創作之中。特別是最常體現在作曲家們的音樂作品中。例如肖邦的《三段體式小狗圓舞曲》(作品64 之一),樂曲描述了一只小狗追逐嬉戲的故事,不同樂段的創作表現出了獨特鮮明的特點。在小學音樂創作的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導入故事情節,豐富學生的學習任務。例如:讓學生根據以下圖片用不同的樂器演繹一個聲音故事:l)風;2)翻滾的海浪;3)舞動的海藻;4)鯨魚與鯊魚在海洋戰斗;5)鯨魚獲勝;6)鯊魚逃脫。學生在圖片貫連中,會在腦海里想象出整個故事的畫面,逐漸形成自我邏輯。經過一段時間的音樂鞏固與學習經驗積累后,教師可增加任務難度,鼓勵學生自己給出5-6 張圖片,并設計一個有開頭段、中間段、結尾段的聲音故事,擴大音樂學習范圍,有意識地提升任務難度,讓學生養成有邏輯有條理的思考習慣。在任務難度增加后,教師可考慮以小組形式展開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去描繪出同一個故事,而后,不同的小組互相交換彼此的觀點,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得到不一樣的觀點,獲得對相同事物的不同認知。
感知力,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可認為是感官認知能力,但它在音樂創作中還包括另外的三層含義。
首先,感知力可統稱為感覺,比如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其次,它可以認為是對事物的認知,也就是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判斷事物的能力,決策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它可指從感覺到認知的發展的過渡階段,比如:大腦對感覺到的事物進行處理,而后變成了理性的東西,再加上個人認知,最后形成了自我感受力。音樂學科包含了這三種感知力,以廣東教育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級下冊音樂課本中的內容為例,書中《木桶有個洞》歌曲,以創造音樂為主線,融入了歌曲演唱、填詞、樂器創編、音樂小品、不同動物聲音模仿、與角色表演等多種感知力結合的教學任務。多樣的音樂元素豐富了學生的感受,并為其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和多方位的感知體驗。運用人聲、樂器聲模仿自然界的聲音,擴展學生的認知面,使其建立對人類、自然和一切美好事物的關愛之情,從而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與對未來的美好向往。
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教育中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在音樂創作中,作品的形成需要形式與內容相結合,而情感是一種內在的表現,是一種心理與精神上的享受。
在音樂創作中,學生的喜、怒、哀、樂的情緒,與他們的創作環境有很大關聯。毋庸置疑,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信心與自我安全感,是對有效音樂學習的重要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評判一個音樂作品的好壞是不具備統一標準的,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都是獨一無二的。給予學生一個包容度高的課堂,首先要鼓勵與肯定學生對每一個音符的創作。例如,在初步嘗試教授音樂創作時,教師可以使用奧爾夫木琴,并有意地取出fa、si這兩個音片,留下do、re、mi、so、la,這種五聲調式或“無錯音”形式意在減少創作中的不和諧旋律音程,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聽覺感受,從而進一步增加學生創作的動機與自信心。
此后在未來的練習中,教師可逐漸地加入fa 和si 音片,從彈奏一首音樂開始,讓學生在聆聽過程中,通過想象力把自己置身于“真實”的意境之中,促使他們感受到更加清晰真切的音樂,深入了解這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是輕松?是歡快?還是悠遠?而后給予學生實踐摸索的樂器彈奏機會。長期的練習與創作讓學生感受到他們是可以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創作任何他們喜歡的旋律。這將有利于學生在作品中表達他們的情緒,豐富創作內容與培養良好音樂感受與欣賞能力。
“音樂創作”既是客觀的,又包含了主觀性,其承載了感性與理性的雙重升華。“音樂創作”在教學環節與學習環節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的形成階段中,心理因素同樣對學生心靈的啟發起了潛在的作用。即教育部義務教育新課標改革以來,“創造力”已成為新世紀、新人才、新發展的必備能力之一。開展對學齡段學生的創造力探索,不僅能夠讓其自身的潛質獲得最大的發揮,而且有利于學生自我創造精神的形成,這將對學生在未來其他領域中的學習,都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